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在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n=292)为骨折组,以骨折组为标准,按性别、年龄配对,招募相同地域的社区居民为对照组(n=292)。2组均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股骨颈骨密度(BMD),收集骨折危险因素,采用FRAX中国模式分别预测2组受试者在有无BMD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骨折组在有无BMD的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BMD时FRAX预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无BMD时(0.905、0.701,P0.01),但有无BMD的FRAX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均低于BMD测定。结论采用FRAX预测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但预测骨折风险值较低,需要进一步矫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300例绝经后低骨量女性测定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将受检者基本信息录入FRAX问卷中,计算和比较未录入与录入股骨颈骨密度数据时的髋部骨折风险系数(FRF),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FRF与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根据受检者的FRF,将3%作为FRF的临界值,当FRF≥3%时,存在高危骨折风险,建议受检者接受治疗,统计受检者的治疗建议,以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为参照,计算无股骨颈骨密度FRF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预防性治疗建议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与无股骨颈骨密度FRF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绝经后低骨量女性在无股骨颈骨密度与有股骨颈骨密度时的F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FRF与股骨颈骨密度间无线性相关。(3)以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为参照,无股骨颈骨密度FRF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预防性治疗建议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71%、96.23%、93.33%。(4)有股骨颈骨密度FRF与无股骨颈骨密度FRF预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94)。结论采用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髋部骨折风险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R)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282例绝经后妇女均抽血检测HCV抗体,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分评估患者骨密度(BMD)及骨折风险。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HCV抗体阳性组腰椎、全髋及股骨颈的BMD均明显低于HCV抗体阴性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骨质疏松发病率(50.6%)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31.0%)(P<0.05)。根据FRAX评分结果,各风险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HCV感染率明显低于高风险组(P<0.05)。HCV抗体阳性组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11.3±7.6)%及(3.7±1.7)%]均明显高于HCV抗体阴性组[(9.0±6.8)%及(2.4±1.9)%,P<0.05]。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血压、吸烟、饮酒及其他协变量后,HCV是绝经期妇女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95%CI:1.16~2.81;P=0.009)。结论 HCV感染是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HCV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妇女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方法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的绝经后女性103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1±9.8)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计算骨折风险(不应用骨密度)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结果共检出骨质疏松症患者43例,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骨质疏松组OSTA指数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10年髋部骨折风险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1)。OSTA指数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P=0.000),准确性中等。10年髋部骨折风险识别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P=0.000),准确性中等。结论FRAX工具同样可用于识别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但并不优于OSTA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折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7年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492例(T2DM组),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398名(NC组)。运用超声骨密度仪(QUS)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分别测量两组骨强度指数(SI)、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采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计算10年任何重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PMOF)、髋部骨折概率(PHF),比较两组SI、BMD、PMOF、PHF及骨代谢标志物。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MOF、PHF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BMD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NC组相比,T2DM组SI、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血清1型胶原交联β-C-末端肽(β-CTX)降低(P0.05或P0.01),HbA1c、PMOF、PHF和甲状旁腺素(PTH)升高(P0.05或P0.01);(3)NC组DXA和QUS两种方法T-值(≤-2.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QUS法T-值(≤-2.5)发生率低于DXA法(P0.05);(4)T2DM组QUS法较DXA法针对FRAX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更强(37%vs25%,98%vs 9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及PINP、β-CTX是PMOF的影响因素,SI和β-CTX是PHF的影响因素。结论跟骨定量超声和骨代谢标志物可能是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折风险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 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R)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