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PID对鼻咽癌IMRT随机摆位误差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电子射野影像装置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过程中进行随机摆位误差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3月~2007年12月随机抽取鼻咽癌IMRT患者96例,应用EPID在放疗过程中每周拍摄正侧位一次,共拍摄1016张。放疗前先采集CT定位后治疗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图像片为参考图像,与治疗过程中实时采集的验证图像配准,测量随机摆位误差。结果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1.34±1.30)mm,(1.35±1.38)mm,(1.44±1.20)mm。结论EPID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放疗随机摆位误差,针对性提高技术员摆位的准确性,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IMRT作为鼻咽癌首选治疗方式,其对肿瘤定位、治疗计划设计和治疗实施都有很高的精度要求。摆位误差是放疗过程中影响精确放疗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分析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法下鼻咽癌患者群体摆位误差大小及分布情况,探讨鼻咽癌患者更为合理的体位固定方法,可为临床放疗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外照射摆位误差分析及改进建议林承光苏建新林刘文作者单位:51006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是治疗鼻咽癌首选方法,整个放疗计划要分几十次实施,因此每次治疗摆位正确与否对疗效影响甚大。作者就鼻咽癌外照射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1误...  相似文献   

4.
放疗摆位重复性及固定体位的重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放疗医生设计了一个合理完善的放疗计划后,要使这个计划确实无误地执行,需要一整套规章制度来保证,这就是放疗质量控制和保证。其中放疗摆位是关键步骤之一。摆位是重复模拟机定位设计放疗计划时病人的体位,还要保证在照射途中此体位不移动。本文主要阐述摆位及使用固定照射体位装置的重要性,以引起放疗医生和技术员的重视。 1 不用固定体位装置摆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放疗技术员在执行肿瘤放射治疗的计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明确放疗技术人员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如何培养和提高技术员的技术素质、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搞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CTvision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Tvision完成放疗计划的图像采集,将CTvision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评估放疗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4)cm,Y(-0.01±0.23)cm,Z(0.02±0.11)cm.结论:治疗前获取的即时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摆位精度,保证治疗计划的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7.
放射治疗摆位的提示、检查和记录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减少治疗摆位的误差,提高计划执行的准确度,采用验证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治疗摆位的验证系统在治疗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质量保证作用。CCS-I型验证系统不仅可以保证治疗技术员摆位的准确,而且可以让主管医生能够了解每个病人的治疗过程,让物理师能够检查每次治疗是否按医嘱的计划执行。  相似文献   

8.
摆位系统误差对鼻咽癌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目前调强放疗已广泛应用于鼻咽癌,与传统放疗相比,调强放疗对摆位精确度要求更高.本研究通过移动等中心模拟系统误差,研究系统误差在鼻咽癌放疗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比较调强放疗计划及适形放疗计划中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受摆位误差影响的敏感度.方法:分别制定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调强及适形放疗计划,在治疗计划系统中移动等中心,假设在每次治疗时所有的射野都向同一个方向偏移的情况,分别模拟三维6个方向上2mm和5mm的系统摆位误差.在不改变射野分布和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移动等中心后所有的剂量评估指标与正式计划相应指标的比值,从而比较适形和调强计划受系统误差影响的敏感度.结果:频数分布显示:调强计划当摆位误差为5mm时,4.2%的GTV D98及12.5%的CTVD95剂量减少大于3%,当摆位误差为2mm时,GTV D98、 CTV D95均未出现剂量减少大于3%的情况:而适形放疗计划无论摆位误差为2mm还是5mm,均未发生剂量减少大于3%的情况.当系统摆位误差为5mm时,调强计划正常组织的剂量明显增加,脊髓、脑干、左右腮腺剂量增加超过了正式计划10%的机会分别为10.4%、14.6%、31.2%、25%.当系统摆位误差为2mm时,脊髓和脑干剂量增加超过原计划5%的机会仅为6.3%及4.2%,左右腮腺剂量增加超过了正式计划10%的机会分别为12.5%、8.3%.适形放疗计划系统摆位误差为5mm时,仅10.4%脊髓、6.3%脑干剂量增加超过了正式计划的5%,而腮腺剂量增加不明显.无论是靶区还是正常组织,调强计划与适形计划相比,剂量变化百分值的均数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P<0.05);误差越大,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变化百分值也越大(P<0.05).结论:误差越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无论是靶区还是正常组织,与适形放疗相比调强计划的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当调强放疗时,系统误差对靶区CTV剂量的影响较GTV明显,而腮腺的剂量与脊髓和脑干相比受系统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放射治疗全过程主要分为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治疗计划的执行两大阶段 ,治疗计划的执行在某种意义是治疗计划设计的逆过程 ,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保证病人体内得到计划设计阶段所规定的靶区剂量大小及其相应的剂量分布。为了保证靶区剂量的准确性达到± 5 % ,QA(质量保证 ) [1 ] 要求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 <5mm、因病人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 <8mm。如果本阶段治疗机已通过QA(质量保证 )和QC[1 ] (质量控制 )的保证 ,那么技术员的开作质量对放射治疗计划执行的精度至关重要 ,技术员是放疗计划的执行者 ,每天…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剂量投照失误可导致严重后果,而目前常用的治疗前计划验证方法并不能反映患者真实投照剂量。实现一种评估患者在体剂量执行准确度的方法,能够在分次治疗中及时发现较大剂量错误,避免发生患者投照剂量过高或不足。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患者首次实施治疗前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保证治疗体位与模拟定位时一致,实时治疗中使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获取患者出射剂量影像,并把首次出射EPID影像作为剩余分次治疗的基准值,后续分次实时治疗野结束后快速将其出射EPID影像与对应基准影像进行γ分析比较,以验证治疗计划是否准确执行于患者身上。设计模体实验对治疗部位错误和摆位误差情况进行分析,来评估本方法识别放疗差错的准确性。结果:本方法可有效地识别出IMRT放疗中患者治疗部位错误和非平行于射野角度方向的摆位误差,但对平行于射野角度方向的摆位误差并不敏感,3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应用结果中能够直观显示分次治疗间摆位重复性情况。结论:基于EPID实现的一种在体剂量验证方法能够对调强放疗中患者实时剂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在单个治疗野结束后可快速检测出较大治疗错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病人在放疗中的误差情况及技术员在摆位重复性及摆位误差范围,确定CTV与胛V间扩边大小。方法:选择鼻咽癌(NPC)采用IMRT治疗的患者50名,利用EPID验证系统进行每周一次机下误差验证,共300次摆位,获得600张机下验证片,并通过iViewGT系统下验证片与PLATO.PTSV2.6.4系统下重建所得的DRR片进行对照得出综合误差。结果:综合摆位误差范围0—4mm;1mm以内占55%,2mm以内占89%,3mm以内占98%,3mm以上2%。结论: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基本可以控制在3mm以内,CTV与PTV扩边范围至少3mm,符合我院NPC照射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放疗摆位重复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病人在放疗中的误差情况及技术员在摆位重复性及摆位误差范围,确定CTV与PTV间扩边大小.方法:选择鼻咽癌(NPC)采用IMRT治疗的患者50名,利用EPID验证系统进行每周一次机下误差验证,共300次摆位,获得600张机下验证片,并通过iViewGT系统下验证片与PLATO.PTSV2.6.4系统下重建所得的DRR片进行对照得出综合误差.结果:综合摆位误差范围0-4mm;1mm以内占55%, 2mm以内占89%,3mm以内占98%,3mm以上2%.结论: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基本可以控制在3mm以内,CTV与PTV扩边范围至少3mm,符合我院NPC照射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放疗中床高变化与摆位误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明  储开岳  徐雪峰 《实用癌症杂志》2011,26(6):611-612,629
目的探讨放疗中床高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应用CBCT对其前3次治疗摆位误差进行测量,测量值分别标记为Ⅰ、Ⅱ、Ⅲ组。Ⅰ组目的是寻找肿瘤中心,确定治疗床高度H1;Ⅱ组是尚未对治疗床高度进行限制时的摆位误差;Ⅲ组是对治疗床高度进行限制后的摆位误差。结果Ⅱ组测量的摆位误差在X轴为(2.48±1.18)mm、Y轴为(2.33±1.09)mm、Z轴为(2.46±1.01)mm。Ⅲ组测量的摆位误差在X轴为(2.35±1.01)mm、Y轴为(2.04±0.90)mm、Z轴为(2.09±0.92)mm。对Ⅱ、Ⅲ两组摆位误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摆位误差X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Z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疗摆位中,对治疗床高限制后能减少摆位误差,将治疗床高作为放疗摆位的一个参考依据,有利于放疗质量保证(QA)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适形放疗实施过程精确度和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实施过程中照射野的摆位精度和重复性的可能误差,为临床放疗的照射野边界的计划靶区(PTV)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35例病人首次放疗前的射野验证照片和1例病人全程放疗的每次射野验证照片(共36次)与计划设计时的模似定位照片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其误差值.[结果]不同病人的摆位误差和单个病人摆位的重复性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88±1.44)mm和(0.61±1.11)mm,两组实验中摆位偏差>3mm的检测次数分别占6.6%和3.5%.[结论]设计鼻咽癌放疗计划PTV应至少包括2~3mm的摆位误差,放疗前拍验证照片可及时发现和纠正较大的摆位误差,建议作为常规质控程序执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的120例盆腔肿瘤患者,实施CBCT扫描,手动匹配获取的CT计划图像和CBCT图像,得出误差数据以判别摆位是否准确。结果盆腔肿瘤患者的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较另两个方向大(P<0.05),最大的误差值高达12.6mm,其中>5mm的占据23.0%。在纠正后和治疗后的各方向摆位误差较首次摆位误差均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计划靶区外放剂量值(MPTV)的推导公式进行计算,证明不低于90.0%的临床靶区达到了95.0%以上的处方剂量。在首次摆位匹配经纠正后,各方向的MPTV值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 CBCT能够对盆腔肿瘤放疗摆位的误差施以实时监测,同时予以校正,使照射靶区能够外放到计划靶区上,大大提高了放疗的精准性,降低不可逆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的发生率,有效控制和治愈肿瘤。  相似文献   

16.
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otherapy,ART)是建立在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基础之上的又一新型放疗技术。IGRT技术通过影像设备采集患者治疗影像信息,在线或离线纠正摆位误差,以确定治疗靶区与计划靶区相一致,提高肿瘤治疗精度以及更好保护危及器官。ART技术根据个体化差异设定个体化治疗计划,纠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同时测量剂量偏差,通过修正治疗计划纠正剂量偏差。ART是目前放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精确放疗发展的方向,笔者就ART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如何保证摆位准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放疗技师在模拟定位和执行放疗计划时的技术水平及专业态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放疗过程中摆位是重要环节,准确的摆位能避免漏照、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和保护重要的组织和器官,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将摆位误差引入放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重建,分析放疗摆位误差对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剂量学影响。方法 选取 1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对每一患者CT图像及靶区设计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计划,计划完成后通过改变治疗等中心点参数,将摆位误差引入放疗计划中再进行剂量计算重建剂量分布。结果 随系统摆位误差增加,靶区剂量逐渐下降,影响大小顺序为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前后方向。各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在-3~3mm以及旋转摆位误差在-3°~3°内,靶区剂量变化范围均<±3%。各方向摆位误差≤3mm时危及器官均在处方剂量附近,>3mm时眼晶体、脊髓、腮腺、视神经逐渐超出处方剂量范围;旋转摆位误差仅当≥3°时眼晶体超量,尤其注意左右方向较大的摆位误差对眼晶体、脊髓、腮腺的影响和前后方向较大的摆位误差对脊髓的影响。引入本单位实际摆位误差后对GTV、CTV受量影响很小,均<±2%;少数危及器官有超出处方剂量限值风险,尤其要注意晶体和视神经超量。结论 摆位误差将会导致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靶区剂量欠量以及危及器官超量,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影响尤为大,3mm和3°内单一方向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影响有限,建议将单一方向摆位误差控制在3mm和3°内。引入本单位实际摆位误差对靶区受量影响很小,但少数危及器官有超出处方剂量限值风险,需增加对危及器官外扩区域评价。  相似文献   

19.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