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纯腹腔网膜脂肪(PAOF)突入食管裂孔(EH)形态特征,探讨MSCT诊断EH单纯网膜脂肪疝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MSCT横断位发现EH膈上脂肪囊41例,获取亚毫米资料作MPR及MIP,观察脂肪囊、胃左动脉(LGA)形态特征及其与EH关系。结果:41例脂肪囊横断位呈类圆形15例,椭圆形17例和分叶形9例,23例囊内显示点条状血管影。MPR上11例脂肪囊呈狭基底形(疝囊形),30例呈广基底形(膨隆形),其底部均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囊内血管主要为LGA及其分支,其中9例LG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性"∩"形突入胸腔,脂肪囊均为疝囊形;32例走向自然未进胸腔,30例脂肪囊呈膨隆形(χ2=19.988,P=0.031)。结论:PAOF突入EH横断位表现为膈上类圆/椭圆/分叶形脂肪囊;MPR上大致呈膨隆形和疝囊形两种形态,前者提示EH功能减退,后者结合LGA"∩"形突入胸腔征象有助于网膜脂肪疝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裂孔网膜疝(simple esophageal hiatus omental hernia ,SEHOH)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的SEHOH ,均作了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MIP。结果横断位7例均显示食管裂孔(EH)膈上大小不等纯脂肪血管囊,其中呈椭圆形和类圆形各3例,分叶形1例,多位于食管右前方;矢状位表现为心后区铸型脂肪密度影,形态由正中矢状位的半月形或三角形逐渐过渡到旁中央矢状位的三角形或半圆形;冠状位呈椭圆形3例、倒梨形2例和分叶状2例。脂肪血管囊下部呈“狭颈样”与腹腔网膜脂肪连续,上极被撑开的膈食管膜与食管相连成角状。MIP均显示胃左动脉(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穿越EH。贲门均位于膈下。结论心后纯脂肪血管囊膨胀性和可塑性形态,紧贴食管并与腹腔网膜相连;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并穿越EH是SEHOH特征性影像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腹腔网膜脂肪(PAOF)突入食管裂孔(EH)的上消化道造影(GI)表现。方法收集7例 GI和 MSCT检查发现PAOF突入 EH 患者影像资料,分析 GI表现并与 MSCT对照。结果4例食管下段周围伴较大软组织影,密度浅淡,黏膜相显示食管下段2~4 cm黏膜粗乱,其中1例食管与软组织上缘交界处黏膜线被牵拉吊起;充盈相显示管腔轻度狭窄,管壁软,病变上界可见。3例 His角圆钝,其中1例显示 His角随体位变化。4例 MSCT显示食管下段右旁较大囊状脂肪密度影。3例 GI表现基本正常,其中1例食管膈壶腹持久,MSCT显示食管下段右旁较小囊状脂肪密度影。7例 MSCT多平面重建(MPR)均显示囊状脂肪密度影下部与腹腔脂肪相连,胃左动脉弓状指向或突入 EH。结论食管下段伴较大而密度浅淡软组织影、黏膜和管腔改变轻、病变上缘有分界及 His角圆钝可变为PAOF突入 EH 的 GI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x2 =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x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MSCT多平面重组诊断非裂孔性膈疝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非裂孔性膈疝(nonhiatus diaphragmatic hernia,NH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3例NHDH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8例,Morgagni疝3例(1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9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3例.2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师先后回顾分析MSCT横断位及MPR表现,观察有无横膈异常升高、膈肌连续性中断缺损、"颈圈征"及"内脏依靠征"等征象作为NHDH诊断依据,并分别作出判断.结果 22例MSCT横断位及MPR图像见膈上大小不等的疝囊及内容物,膈肌连续性中断.横断位显示13例,MPR显示22例(t=4.97,P<0.05).2例Bochdalek疝误诊为膈肌衰老,1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较大Morgagni疝误诊为脂肪瘤,4例创伤性膈疝首诊提示诊断,2例医源性膈疝漏诊,术前诊断率56.5%;术后回顾分析横断位14例(60.7%)提示NHDH,结合MPR 21例(91.3%)提示NHDH诊断(t=4.33,P<0.05).结论 MSCT MPR能够清晰显示NHDH膈肌连续性中断及膈上疝囊与膈肌的关系,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诊断单纯性横膈网膜疝(simpleomentaldiaphragmatichernia,SODH)的价值。方法31例SODH均行MSCT容积扫描并作亚毫米重组,3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师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以发现膈肌中断缺损、膈上脂肪疝囊、“狭颈征”及“阳性血管征”作为诊断SODH依据;横断位及MPR征象显示及诊断差异采用x。检验。结果31例SODH中Bochdalek疝15例、Morgagni疝4例、医源性膈疝3例、食管裂孔疝6例及腔静脉裂孔疝3例,膈肌中断缺损、膈上疝囊、“狭颈征”及“阳性血管征”横轴位和MPR依次分别显示:6例和22例6.67,P〈O.01)、31例和31例、6例和28例(x2=31.52,Pd0.01)及3例和11例(x2=5.90,Pd0.05)。横轴位诊断12例,MPR全部明确诊断(x2=27.40,P〈0.01)。结论MSCTMPR清晰显示SODH多种特征性征象,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 MPR对Bochdalek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Bochdalek疝的临床资料,22例MSCT扫描均行MPR。结果:22例膈肌均不同程度上抬,其中肠管疝入7例(包括结肠及小肠),网膜脂肪疝入10例,实质脏器疝入5例;外伤所致1例;1例合并食管裂孔疝,1例合并食管裂孔疝及胸骨旁疝。结论:MSCT MPR对Bochdalek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更好地显示疝口及其疝入内容物等特有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tiple planar-reconstraction,MPR)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53例非裂孔性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18例,Morgagni疝8例(4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21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iatrogenic diaphragmatic hernia,IDH)6例(2例经手术证实).5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MPR倾斜横断位直接显示和冠状或矢状位重组测量横断位定点描绘(简称测量法)间接显示两种方法,观察膈肌破口大小、形态特征及显示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各类非裂孔性膈疝破口形态主要有类圆形和椭圆形/梭形两类.MPR倾斜横断位及测量法分别显示Bochdalek疝12例(66.7%)和14例(77.8%),Morgagni疝4例(50%)和5例(62.5%),TDH 17例(80.9%)和18例(85.7%),IDH 6例(100%)和6例(100%);总显示率分别为73.6%和81.1%(χ2=1.08,P>0.05).非创伤类膈疝破口形态主要为椭网形/梭形,创伤类膈疝(IDH属于创伤类膈疝)主要为类圆形(P<0.05).TDH破口长短径显著大于其他各类膈疝(P<0.05).10例两种方法均未能显示较完整膈疝破口形态.结论 MPR倾斜横断位和测量法能直接或间接显示绝大多数各类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特征,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提供比较直观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胸骨骨折患者的MSCT资料,均对胸骨进行横断面MPR、矢状位MPR和冠状位曲面MPR (CPR)成像,比较不同方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胸骨骨折中,矢状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横断面MPR (58.3%)和冠状位CPR (83.3%)图像的检出率(P =0.000).对胸骨横断骨折,尤其是无错位的横断骨折,矢状位MPR图像明显优于横断面MPR和冠状位CPR图像(P =0.000).而对错位性骨折、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三种方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胸骨骨折,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避免对无错位横断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患者心膈角静脉曲张的发生率、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MSCT图像,利用MPR、MIP及VRT技术对心膈角区结节状或(和)管状影进行分析并测量。结果14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中有44例(31.4%)心膈角静脉曲张,以右前心膈角为多见;MSCT表现为心膈角区结节样和(或)管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体积较小,曲张静脉直径为3.5~14.0mm,平均6.7mm;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曲张静脉从动脉期到静脉期逐渐增强,CT值与同层静脉血管(如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大致相同;MPR、MIP及VRT技术可显示大多数(73%)心膈角区结节状或(和)管状影与心包膈静脉、膈肌静脉密切相关。结论心膈角静脉曲张在门脉高压症患者中并不少见,MSCT可以对其进行良好的显示,对心膈角静脉曲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