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严春玲 《临床医学工程》2012,(11):1986+1989
目的研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行常规体检的3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cTnI、CK-MB的检测结果,并在观察组内对比cTnI与CK-MB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病1~2d时cTnI与CK-MB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发病7d及14d时观察组cTnI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内患儿发病1~2d时cTnI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7d与14d时cTnI检测的阳性率则显著高于CK-MB。结论 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敏感度。  相似文献   

2.
比较心肌酶与心肌蛋白对AMI早期诊断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均很强的金指标。方法选取50例AMI病患组I(分发病3h、24h、8d三个不同时间抽血)、50例骨胳肌重度损伤(无心肌损伤)病患组II50例肾功能衰竭(无心肌损伤)病患组Ⅲ、50例病毒性心肌炎病患组Ⅳ、5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中cTnI、Mb、CMLC、CK—MB、CK、AST、LDH的含量或活性。结果I组和Ⅳ组中cTn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Ⅱ组和IⅡ组中无变化(P〉0.05);而Mb、CMLC、CK—MB、CK、AST、LDH在I组发病24h时、Ⅱ组和IⅡ组中均明显升高(P〈0.05),在I组患者发病3h和8d时,Ⅳ组中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TnI是诊断AM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金指标,并适用于心肌损伤早期和后期的诊断。Mb与cTnI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AMI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黄如章 《现代保健》2011,(30):128-129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63例窒息新生儿的血清肌酸激酶(CK)、CK—MB和cTnI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轻度窒息组患儿的CK、CK—MB的水平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患儿的CK、CK—MB水平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在心肌损伤组高于非心肌损伤组。结论血清中CK、CK—MB水平与窒息程度密切相关;窒息可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cTnI为窒息新生儿早期心肌损伤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变化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酶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患儿的心肌酶谱、心功能.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项心肌酶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经治疗1个月后心肌酶指标均显著下降.且患儿肌酸激酶心肌同功能(CK-MB)增高者中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者显著高于CK—MB正常者。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惠儿心肌酶增高.部分患儿心功能降低,心功能降低与CK—MB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电图的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本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儿童84例(年龄3岁~8岁),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比较二组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cTnI、hs-CRP和心电图的差异。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LDH、CK-MB和A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cTnI和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cTnI阳性的其ECG异常率显著高于cTnI阴性患儿。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cTnI、hs-CRP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伤,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贺赞静 《现代保健》2011,(19):83-84
目的分析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将确诊的62例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划为实验组,133例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划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激酶(CK—MB)、血清中心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等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清cTnI、CK、CK—MB、MYO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cTnI及CK—MB联合检测用于AMI诊断,可进一步提高AMI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变性白蛋白(IMA)测定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106名健康人血清IMA测定。同时在uA患者入院后12h内不同时间段测定cTnI、CK、CK—MB。结果uA组IMA(89.9±10)U/ml显著高于对照组(60.2±8)u/ml,P〈0.05。距发病〈2hIMA阳性率(33.3%)显著高于cTnI(4.0%)P〈0.005;4h阳性率(40.6%)显著高于cTnI、CK—MB、CK(13.5%,8.3%,5.2%,P〈O.01);8~12hIMA阳性率(47.9%)高于cTnI、CK—MB、CK(29.2%,19.8%,17.7%,P〈0.05)。结论血清IMA诊断心肌缺血优于cTnI及心肌酶学.是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洪艳秋  杜涛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26-222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与肌酸激酶同功酶-MB (CK-MB)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急性心肌炎患儿92例,同时选择8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入院时和住院2周检测患儿cTnI和CK-MB水平,比较患儿入院时、治疗2周时cTnI和CK-MB水平.结果:心肌炎患儿cTnI和CK-MB水平较正常儿童显著升高(P<0.05);cTnI检测异常率(76.1%)显著高于CK-MB检测异常率(50.0%)(P<0.05);治疗2周后,CK-MB恢复正常,而cTnI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异常者,cTnI检测异常率(90.5%)显著高于CK-MB检测异常率(76.2%)(P<0.05).结论:cTnI、CK-MB对小儿心肌炎的诊断均较敏感,其中cTnI对心肌损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K-MB;cTnI诊断时间窗宽于CK-MB,特异性也高于心肌酶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李欢庆 《现代保健》2011,(17):13-14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对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不同程度HIE患儿和健康新生JL(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结果3组HIE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均增高,其中以重度患儿最高,中度患儿次之,轻度患儿增高较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出生第1天均以Mb异常率最高,3d后Mb均持续下降,阳性持续时间短,而CK—MB和cTnI却升至峰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达1周以上。结论HIE患儿脑损伤越重,心肌损伤也越重;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利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程度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cTn)Ⅰ和乳酸(LAC)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观察组)的hs-CRP、cTnI和LAC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同期住院的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并除外其他可能引起心脏疾病的4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hs-CRP水平变化:观察组入院即刻hs-CRP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97.5%(39/40).且随入院时间的延长hs-CRP水平逐步升高,入院后24h达高峰[(11.92±3.19) mg/L],之后逐步下降,入院后48 h时hs-CRP水平为(8.11±2.24) mg/L.观察组各时间点hs-CRP水平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6、6.20、13.95、18.10、14.00,P<0.01).(2)cTnI水平变化:观察组入院即刻和入院后2h时cTnI阳性者均为9例,阳性率为22.5%(9/40);入院后12h时cTnI阳性率为35.0%( 14/40);入院后24h和48 h时cTnI阳性率均为100.0%(40/40).观察组cTnI水平随入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观察组入院后12、24和48h时cTnI水平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2.55、19.35,P<0.01).(3)LAC水平变化:入院后观察组LAC水平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入院后24、48 h时LAC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12.11,P<0.01).结论 hs-CRP、cTnI和LAC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32例和54例,对照组采用吸氧、抗病毒、改善心肌代谢及其他对症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对症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α-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7%和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CK—MB和LDH水平较之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肌钙蛋白I(cTnI)定量检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对88例UAP患者(观察组)和54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并观察UAP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TnI定量测定平均值为(0.34±0.02)ng/mL,对照组平均值为(0.01±0.00)n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例UAP患者中有35例血清cTnI呈阳性(cTnI≥0.1ng/mL),53例血清cTnI呈阴性(cTnI〈0.1ng/mL)。UAP患者cTnI阳性组在住院期间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顽固性心绞痛等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2.9%,cTnI阴性组为18.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nI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高灵敏、高特异生化指标,cTnI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早期预后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宝兰 《现代保健》2014,(12):89-91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愈率、复发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复发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7%,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而且提升了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冯凤仪  周淑娴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0):1323-1326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室晚电位(VLP)与其病情程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判定患儿病情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本院15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128例)和重症组(24例).重症组患儿病情程度分为严重心律失常组(10例),急性心功能衰竭组(心衰组,9例),心源性休克组(休克组,5例).选择本院同期50名健康体检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各组分别抽血检测cTnI水平,并进行VLP检查,病例组患儿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各组血清cTnI水平、与VLP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轻症组患儿经治疗后痊愈出院,重症组中7例死于急性期,余患儿均抢救成功并治愈(70.8%).轻症组和对照组VLP均为阴性,重症组VLP阳性率为75.0% (18/24),可疑阳性率12.5% (3/24),3例为阴性(12.5%).重型VMC组与轻症组相比,LAS明显延长(P<0.01),RMS40明显降低(P<0.05).重型VMC组与对照组相比,QRST延长(P<0.05),LAS明显延长(P<0.01),RMS40明显降低(P<0.01).重症组中严重心律失常组VLP阳性率为60.0% (6/10),心衰组VLP阳性率为77.78% (7/9),休克组VLP阳性率为100% (5/5),随病情加重而VLP阳性率升高(P<0.05).重症VMC的VLP中LAS、RMS40与LVFS呈等级负相关(r=-0.404,-0.372,P<0.05).结论 轻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升高,心室晚电位阴性其预后良好;重症患儿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升高,心室晚电位阳性其病情凶险,及时救治可改善预后.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及心室晚电位(VLP)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甄别及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H-FABP水平,同时测定血清hs-CRP、CK-MB、cTnI水平,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ACS组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hs-CRP、CK-MB、cTnI呈正相关(r=0.62、0.58、0.53,P〈0.01);SAP组、UAP组、AMI组各组间血清H-FABP和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中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CK-MB cTnI(P〈0.01).经治疗病情好转患者血清H-FABP、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FABP、hs-CRP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FABP、hs-CRP对ACS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据对病毒性心肌炎不同的发病时期进行不同免疫干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42例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及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14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第1~5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第2周开始给予肌肉注射胸腺肽α1和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4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两组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及抗心肌抗体阳性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CK-MB、cTnI水平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明显降低;CD3+、CD4+、CD8+、CD4+/CD8+在第14天、第21天明显升高;抗心肌抗体第14、21天多数转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的发病时期进行适当的免疫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明显,是值得推存的免疫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nI与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分析法、酶免疫法分别测定48例AMI患者、3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18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cTnI和CK-MB。结果AMI组cTnI和CK-MB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1),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TnI与CK-MB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儿17例为健康教育组(干预组),其中男、女患儿分别为8例和9例,年龄1至14岁。以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6例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并与综合干预组年龄、性别和疾病等相匹配的患儿为对照组。将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和70.59%,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7,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4,P<0.05)。结论临床上对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患儿家属的重点健康教育,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心力衰竭患儿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