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解剖研究国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探讨 ALL 结构特征,为临床上 ALL 损伤的诊治,特别是 ALL 重建手术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成年尸体膝关节标本 16 具,男、女各 8 具,左、右膝各 8 具;供体年龄 57~84 岁,平均 73.5 岁。根据标准入路进行解剖,并对 ALL 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结果16 具标本中 12 具可见 ALL,出现率为 75.0%。它起自股骨外上髁,起点位于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的起点近端后方,其走行越过 LCL 表面或与之并行,韧带中段与外侧半月板体部边缘紧密相连,止点位于 Gerdy 结节和腓骨头之间,止点中心与 Gerdy 结节中心以及腓骨头最外侧缘的距离分别为(23.9±3.3)、(23.8±4.0)mm。膝关节中立位屈曲 0° 和 60° 时 ALL 长度分别为(44.8±5.1)、(47.8±5.5)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71,P=0.000),在膝关节屈曲 60° 合并内旋时 ALL 较紧张。根据男女进行分组比较,屈曲 0° 和 60° 时男性 ALL 长度均显著大于女性(t=2.920,P=0.015;t=2.806,P=0.019);其余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LL 是一条位于膝关节前外侧的独立非等长韧带结构,其长度存在性别差异。ALL 在维持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 TKA 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TKA 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 与<24 h 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TKA 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后斜韧带缝合修复与否对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50 例(50 膝)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 3 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行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及深层缝合修复后,其中 25 例同时缝合修复后斜韧带(缝合组),25 例不作手术处理(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前 KT-1000 测量、内侧关节间隙开口、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缝合组随访时间 28~56 个月,平均 38.1 个月;保守治疗组为 26~55 个月,平均 29.1 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 IKDC 评分、VAS 评分、KT-1000 测量、内侧关节间隙开口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ocum 试验检查显示两组膝关节均无前内侧旋转不稳定。 结论对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内侧副韧带浅层及深层缝合后,后斜韧带修复与否对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束重建与解剖双束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Ⅲ 级损伤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为临床 MCL 损伤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取自愿捐赠的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 9 具,随机分为 3 组(n=3)。其中,正常 MCL 组仅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离断并单束重建,保留完整 MCL。单束重建组及双束重建组均离断 ACL、MCL 浅层(superficial MCL,sMCL)及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制备 MCL Ⅲ 级损伤模型;ACL 单束重建后,分别行 sMCL 单束重建、sMCL 及 POL 解剖双束重建。采用生物材料动态力学试验机测量各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不同角度时,胫骨前方移位距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胫骨内旋角(internal rotation,IR)、胫骨外翻角(valgus rotation,VAL),以及内旋及外翻力矩作用下 MCL 及 ACL 受力情况。 结果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 15°、30°、45°、60°、90° 位时,3 组 ATT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束重建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 15° 位时 IR 及 VAL,以及屈曲 30° 位时VAL,均明显大于双束重建组及正常 MCL 组(P<0.05);双束重建组与正常 MCL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 15°、30° 位时,内旋、外翻力矩作用下,3 组 MCL 及 ACL 受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单束重建,解剖双束重建治疗 MCLⅢ 级损伤可以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外翻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 Ilizarov 技术矫正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2012 年 4 月—2017 年 7 月,应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 14 例(17 膝)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男 11 例(13 膝),女 3 例(4 膝);年龄 20~48 岁,平均 37 岁。瘢痕形成 8 个月~24 年,平均 5 年。瘢痕范围上至大腿上段,下至小腿中段,两侧至腘窝内、外侧,均无破溃。瘢痕挛缩后范围为 12 cm×10 cm~30 cm×22 cm。术前膝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vity of motion,TAM)为 30~115°,平均 69°。患者坐轮椅 4 例,扶双拐行走 5 例,跛行 3 例,半蹲行走 2 例。根据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术前患者膝关节功能可 3 膝,差 5 膝,很差 9 膝。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5 年,平均 2 年。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得矫正;TAM 为 70~145°,平均 125°。可足底负重行走,患者步态较术前均有所改善。5 例术后可不扶拐行走,仅轻度跛行;2 例坐轮椅患者术后可扶拐行走。末次随访时根据秦泗河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 9 膝、良 5 膝、可 3 膝,较术前显著改善(Z=–3.677,P=0.000)。 结论应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遵循阶梯性治疗理念,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保膝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 KOA 各阶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KOA 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延缓关节结构性改变、维持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保守治疗仍是早期 KOA 的首选治疗方法。关节镜手术可协助诊断和分级,并同期行关节内刺激物清理和软骨的有限修复。截骨术适用于下肢负重力线、关节线异常的 KOA,能有效平衡膝关节负重应力,改善症状,缓解疾病进展。关节牵伸术治疗 KOA 能改善膝关节力学环境,一定程度修复缺损软骨,缓解症状。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重新兴起,UKA 属于真正的关节表面置换,是前内侧 KOA 患者保膝治疗的重要手段。结论目前 KOA 保膝治疗方法较多,主要针对患者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截骨术和 UKA 是临床应用最多且保膝成功率高的重要外科技术,但应注意恰当选择适应证,术者需积累足够临床经验,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 3 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预防措施。方法2015 年 3 月—2017 年 3 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3 例发生早期感染。其中男 2 例,女 1 例;年龄 30、39、32 岁。术后 7 d 出现膝关节疼痛伴低热症状,均存在关节腔积液,其中 1 例积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超敏 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 例给予万古霉素、1 例给予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后治愈。结果3 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感染治愈;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 90 d 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 89、88、80 分。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可能与手术时间延长及关节腔积液有关,经长期口服利福平抗感染治疗后可获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放松解术治疗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收治 7 例(7 膝)初次 TKA 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的女性患者。年龄 57~71 岁,平均 63 岁。左膝 2 例,右膝 5 例。患者均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 TKA;TKA 与开放松解术间隔 8~30 个月,平均 13.6 个月。术前 4 例膝关节伸直受限 10~20°;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54.3±12.1)°。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76.3±7.6)、(67.9±11.1)、(144.1±16.1)分。采用开放松解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增生瘢痕组织,恢复关节活动度,维持屈曲、伸直间隙平衡及良好的髌骨轨迹;术后严格功能康复。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2 个月,平均 20.1 个月。X 线片复查示假体均未见异常。患者膝关节活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仅 1 例膝关节活动度<90°,1 例膝关节存在 10° 伸直受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92.9±4.9)°,KSS 临床、功能评分以及总分分别为(81.9±5.1)、(74.3±9.8)、(156.1±13.7)分;以上指标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初次 TKA 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患者,开放松解术联合术后功能康复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pos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PMRI)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肘关节 PMRI 病理解剖、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损伤、内侧韧带复合体(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MCLC)后束损伤以及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是导致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因素。临床检查包括肘关节内翻及外翻应力试验等;X 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CT 尤其是三维重建诊断价值更大,另外 MRI、关节镜及动态超声等可辅助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LCLC 及 MCLC 的修复重建及冠突骨折的固定对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韧带损伤的治疗有原位修复及功能重建,具体包括直接缝合、钻孔修复、带线锚钉修复、移植修补等;冠突骨折的治疗包括螺钉固定、钢板固定、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及关节镜技术等。结论恢复关节稳定性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原则。根据受伤机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功能预后,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踝关节假体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方法查阅近年有关踝关节假体设计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相对于髋、膝关节,踝关节假体发展较缓慢,目前已发展至第 3 代。踝关节具有多轴运动的特殊结构,第 1、2 代假体设计不符合踝关节生物力学,术后松动率高,临床已淘汰。第 3 代假体更符合踝关节生物力学特点,术后生存率高,目前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度高。结论踝关节假体目前仍存在生存率低等情况,在生物力学、材料等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5 年 3 月,采用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 19 例(19 膝)。其中,男 8 例,女 11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 69.6 岁。体质量指数 22.0~27.5 kg/m2,平均 22.6 kg/m2。左膝 13 例,右膝 6 例。股骨髁上骨折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8 例,其他伤 1 例;骨折按 AO/ASIF 分型均为 A 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3 d,平均 8.6 d。骨关节炎病程 30~90 个月,平均 52.6 个月。术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摄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了解假体在位情况。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6 年。术后 15 d 及 2 年时患膝关节 ROM 及 KSS 功能评分、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 X 线片复查示,下肢力线良好,2 年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假体对位良好,无松动现象。 结论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在重建关节功能同时治疗骨关节炎及骨折,缩短了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中发生铰链断裂者与无铰链断裂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资料,以评估铰链断裂对 MOWHTO 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2015 年 9 月—2018 年 7 月,采用 MOWHTO 治疗 84 例(97 膝)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 10 例(10 膝),女 74 例(87 膝);年龄 45~65 岁,平均 57.7 岁。依据术中透视影像和术后即刻 X 线片判定是否并发有外侧铰链断裂,依照 Takeuchi 分型对铰链断裂分型。手术前后通过 X 线片测量比较铰链未断裂组(A 组)和铰链断裂组(B 组)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48 个月,平均 24.8 个月。97 膝中 78 膝(80.41%)未发生铰链断裂(A 组),19 膝(19.59%)发生外侧铰链断裂(B 组),其中Ⅰ型 13 膝(13.40%)、Ⅲ型 6 膝(6.19%),未见Ⅱ型铰链断裂。Ⅰ型断裂未予以进一步处理;Ⅲ型术中将外侧平台骨折解剖复位后,自外侧平台下方辅助 2 枚螺钉固定。随访复查 X 线片及 CT 提示,术后 3 个月患者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接骨板及螺钉松动、断裂发生。A、B 组(Ⅰ、Ⅲ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 HKA、FTA、MPTA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A、B 组 KSS 评分及 HS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WHTO 术中可能会并发外侧铰链断裂,只要根据铰链断裂分型选择恰当的治疗和康复方案,术后可以取得与铰链未断裂者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双束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的翻修术式治疗 ACL 重建失败的效果。方法2018 年 1 月—2019 年 6 月,采用 ACL 双束重建联合 ALL 重建对 15 例初次 ACL 重建失败患者行翻修术。男 12 例,女 3 例;年龄 17~49 岁,平均 30.1 岁。初次 ACL 重建术式:单束重建 13 例,双束重建 2 例;自体肌腱重建 14 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1 例。ACL 重建失败原因:9 例创伤再断裂;6 例非创伤因素失败,其中 2 例移植物吸收、3 例移植物松弛。初次 ACL 重建至该次翻修时间为 8~60 个月,平均 28.5 个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主、客观评价指标以评定疗效。其中,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 评分以及 Tegner 评分;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胫骨前向松弛度的静态、动态移位距离及双侧松弛度差值(side-to-side difference,SSD)、轴移试验、Lachman 试验、患侧伸膝肌力丢失比、单足跳跃试验差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9.1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IKDC 评分、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胫骨前向松弛度的静态、动态移位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恢复至正常生理范围;SSD、Lachman 试验、轴移试验、单足跳跃试验差值、患侧伸膝肌力丢失比也明显优于术前(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移植物再断裂,无膝关节僵硬及活动度受限;1 例出现股骨端挤压螺钉突出,局麻下经原切口取出。 结论采用 ACL 双束重建联合 ALL 重建术式对初次 ACL 重建失败患者进行翻修,能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胫骨前向松弛度,有效防止膝关节旋转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距腓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合并跗骨窦综合征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2 月—2014 年 10 月,采用前距腓韧带修复术治疗的 47 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 例未合并跗骨窦综合征(A 组);15 例合并跗骨窦综合征(B 组),同时行跗骨窦清理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 评分、Tegner 运动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20~31 个月,平均 26.0 个月;B 组随访时间 20~31 个月,平均 24.7 个月。所有患者踝关节肿胀均消失,关节活动良好,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两组 AOFAS 评分、Karlsson 评分、Tegner 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踝关节不稳复发。 结论无论是否合并跗骨窦综合征,前距腓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4 月—2016 年 10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53 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男 35 例,女 18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 33.1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7 例,摔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扭伤 6 例,运动伤 4 例,砸伤 7 例。Lauge-Hansen 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 44 例,旋前外展型Ⅲ度 9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0 d,平均 7 d。术后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摄双侧踝关节 X 线片和 CT,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以及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为 55~90 min,平均 72.5 min;透视次数 5~13 次,平均 8.9 次。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5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48 个月,平均 36 个月。术后健、患侧 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及后间距、外踝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踝关节失稳发生,5 例踝关节出现退变(Kellgren-Lawrence Ⅱ级)。AOFAS 评分为 85~95 分,平均 90.84 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 15~25°,平均 20.24°;跖屈 30~50°,平均 42.56°。疼痛 VAS 评分 0~5 分,平均 1.23 分。 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能充分显露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修复踝关节周围骨-韧带损伤,有助于下胫腓联合和胫距关节解剖复位,降低术后踝关节退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治疗髌骨脱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 MPFL 重建治疗髌骨脱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重建术中移植物股骨止点定位、移植物张力及固定角度、术前膝关节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值异常、高位髌骨及髌骨倾斜角等因素,均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论MPFL 重建治疗髌骨脱位需注意手术技巧及消除其他导致髌骨不稳定的因素,以减少并发症及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LARS 人工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12 月—2017 年 1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2 例陈旧性髌韧带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 LARS 人工韧带重建治疗。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18~55 岁,平均 33.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运动伤 5 例,暴力伤 3 例。左膝 5 例,右膝 7 例。病程 2~12 周,平均 2.5 周。术前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43.2±3.2)分,Kujala 评分为(43.9±2.6)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6.5±14.7)°,髌上 10 cm 处大腿周径为(40.92±1.93)cm。影像学检查示髌韧带体部断裂 4 例,髌骨下极处断裂 1 例,胫骨结节止点处断裂 7 例;Caton-Deschamps 指数为 1.47±0.13。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20.5 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韧带再断裂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1 年,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31.0±10.2)°,Lysholm 评分为(87.4±2.4)分,Kujala 评分为(88.3±4.8)分,髌上 10 cm 处大腿周径为(42.58±1.93)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 Insall 评定标准评价疗效,获优 9 例、良 3 例。影像学复查示 Caton-Deschamps 指数为 1.09±0.11,较术前明显降低(t=8.155,P=0.000)。 结论LARS 人工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疗效确切,能够有效修复伸膝装置及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的变化及其诊断方式、影响因素和药物防治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骨密度评估测量方式的优缺点、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药物防治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后全身骨密度及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检测时患者体位、年龄、体质量、日常活动、假体固定方式、假体设计以及假体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狄诺塞麦、双膦酸盐和特立帕肽等药物能够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降低程度。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呈下降趋势,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抑制骨吸收药物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降低有一定效果,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外松解术结合 Ilizarov 外固定术治疗儿童膝关节重度病理性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8 月—2017 年 1 月采用膝关节内外松解术结合 Ilizarov 外固定术治疗的 12 例(12 膝)儿童膝关节重度病理性屈曲挛缩畸形。男 9 例,女 3 例;年龄 3~12 岁,平均 8.4 岁。膝关节结核 8 例,甲型血友病 3 例,下肢广泛血管瘤药物注射治疗后残留畸形 1 例。病程 5 个月~4 年,平均 20.3 个月。术前膝关节挛缩程度(67.42±23.30)°,膝关节活动度(38.33±14.98)°,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为(78.42±15.57)分。术后观察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 3 个月及 1 年时膝关节挛缩程度、活动度和 WOMAC 评分,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2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24 个月,平均 14.5 个月。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所有患儿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恢复下肢负重行走功能。术后 3 个月和 1 年时患儿膝关节挛缩程度、活动度及 WOMAC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3 个月和 1 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膝关节内外松解术结合 Ilizarov 外固定术治疗儿童膝关节重度病理性屈曲挛缩畸形创伤小,术后早期即可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快,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 Laprade 法重建后外侧结构以及前外侧韧带治疗膝关节外侧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2013 年 6 月—2015 年 7 月,收治 13 例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男 9 例,女 4 例;年龄 23~49 岁,平均 38 岁。交通事故伤 7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运动伤 2 例。损伤至手术时间 18~92 d,平 43 d。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及 Lachman 试验均呈阳性,伴内翻、前后外旋不稳。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38.4±7.7)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分均为 D 级。后外侧结构损伤根据Fanelli分型标准,均为C型。术中取健侧自体肌腱,关节镜下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并联合后外侧切口行改良 Laprade 法重建后外侧结构及前外侧韧带。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及 Lachman 试验均呈阴性;2 例内翻不稳,1 例后外旋转不稳。无前外旋转不稳定。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88.6±12.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2,P=0.000)。IKDC 综合评分:A 级 8 例,B 级 4 例,C 级 1 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2,P=0.000)。 结论对于膝关节外侧损伤,应用自体肌腱采用改良 Laprade 法解剖重建后外侧结构及前外侧韧带,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