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时相骨水泥推注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6 月—2018 年 5 月采用 PKP 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219 例 OVCF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推注骨水泥时相不同分为观察组[116 例,术中推注低黏度湿沙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和对照组(103 例,术中推注低黏度拉丝期 PMMA 骨水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骨密度 T 值、骨折椎体、责任椎术前骨折严重程度、责任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 d、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 1 d、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脊柱 X 线片及 CT,观察椎体内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责任椎再骨折率及邻近椎体骨折率。 结果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53±0.45)mL,与对照组(4.49±0.57)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8,P=0.31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3.3 个月。观察组共 95 例(81.9%)骨水泥分布范围大于椎体横断面积 49%,对照组 72 例(6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P=0.037)。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2 d 及 3 个月观察组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 观察组 18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 8 例、椎旁渗漏 6 例、椎间盘渗漏 4 例),对照组 22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 9 例、椎旁渗漏 8 例、椎间盘渗漏 5 例),两组各种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 5 例(4.3%)、对照组 12 例(11.7%)发生责任椎再骨折,观察组 6 例(5.2%)、对照组 14 例(13.6%)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43;χ2=4.661,P=0.031)。 结论PKP 术中湿沙期骨水泥推注有利于骨水泥均匀分布、强化责任椎、缓解术后近期疼痛、降低责任椎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光电导航下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方法2015 年 6 月—2017 年 1 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收治的 85 例 OVCF 患者分别采用光电导航引导下个体化单侧穿刺方法(观察组 43 例)或常规 C 臂 X 线机透视下单侧穿刺方法(对照组 42 例)行 PKP 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累及节段、骨折 AO 分型、骨密度等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CT 横断面图像上观察并计算穿刺路径与设计路径的吻合率、椎弓根内壁突破率、骨水泥渗漏率和骨水泥中心分布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 X 线暴露次数、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 2 d VAS 评分及术后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中 X 线暴露次数及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1)。术后 2 d 两组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 2 d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0 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 48 h 观察组椎弓根内壁突破率、骨水泥渗漏率、穿刺路径吻合率和骨水泥中心分布率分别为 2.33%(1/43)、2.33%(1/43)、86.05%(37/43)、88.37%(38/43),与对照组[分别为 19.05%(8/42)、21.43%(9/42)、45.24%(19/42)、50.00%(21/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中光电导航下个体化单侧穿刺 PKP 能提高靶点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椎弓根内壁穿破,能够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改进前后的疗效,探讨改进后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170 例(184 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低温骨水泥灌注技术行 PVP 治疗。根据技术改进与否分为技术改进前组(A 组,95 例),采用保持骨水泥周围温度为 0℃ 及平行穿刺术;技术改进后组(B 组,75 例),采用提高骨水泥周围温度或减少骨水泥在冰生理盐水中的时间及交叉穿刺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 T 值、手术节段及术前椎体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行 CT 检查,统计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两组骨水泥灌注量,椎体中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所占比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计算两组椎体压缩率,并采用 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 结果两组均无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A、B 组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861)。A 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有 38 个椎体(36.89%),B 组有 49 个椎体(60.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2,P=0.001)。A 组有 19 个椎体(18.45%)发生骨水泥渗漏,B 组有 6 个椎体(7.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B 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3.3±1.2)个月和(11.5±1.1)个月。两组术后即刻椎体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 A 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P<0.05),B 组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 A 组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P<0.05),B 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P=0.705),但末次随访时 B 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 A 组(t=3.627,P=0.000)。 结论PVP 低温骨水泥灌注过程中,通过增加骨水泥的黏稠度和采用交叉穿刺技术,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改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降低椎体塌陷风险,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极外侧穿刺法经单侧穿刺、双侧注入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156 例 OVCF 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穿刺行 PVP 治疗。根据穿刺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 组 72 例,采用极外侧穿刺法经单侧穿刺、双侧注入骨水泥;B 组 84 例,采用经椎弓根入路单侧穿刺注入骨水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骨密度、病变节段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观察并记录骨水泥漏发生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局部 Cobb 角。 结果两组射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A 组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多于 B 组(t=20.024,P=0.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32 个月,平均 26.7 个月。A、B 组分别有 9 例(12.5%)和 10 例(11.9%)发生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0);两组骨水泥渗漏均未导致神经症状和不适。两组术后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 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局部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术后 2 年局部 Cobb 角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 2 年 A 组 VAS 评分和局部 Cobb 角显著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 VAS 评分和局部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极外侧穿刺法经单侧穿刺、双侧注入骨水泥技术行 PVP 治疗 OVCF 简便、安全、可行,与经椎弓根入路单侧穿刺法比较,在不延长手术时间和射线暴露时间的前提下,可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双侧分布,具有远期伤椎局部 Cobb 角丢失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推管用于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6 年 1 月,将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60 例(68 个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 30 例(34 个椎体)及改良组 30 例(34 个椎体),分别采用常规推管及改良推管行单侧椎弓根穿刺 PKP。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节段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 2 d、末次随访 VAS 评分,术前及术后 2 d、1 年椎体高度,术后 2 d 骨水泥弥散系数。 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穿刺点均愈合良好,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以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P=0.399;t=1.672,P=0.101)。两组各 2 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常规组骨水泥弥散系数低于改良组(t=13.049,P=0.000)。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两组术后两时间点 VAS 评分、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两时间点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常规组 6 例、改良组 1 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其他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 PKP 术中,采用改良推管注射骨水泥可以改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恢复椎体高度,有效加强椎体内稳定,减少再骨折发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OVCF)对腰椎-骨盆拟合关系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 2012 年 1 月—2017 年 6 月首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 63 例为对照组,因单节段腰椎 OVCF 接受 PKP 治疗且资料完整者 67 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腰椎骨密度 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术前及术后 3 d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部疼痛及功能;术前及术后 1 个月摄腰椎侧位 X 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对照组于初次确诊骨质疏松时腰椎侧位 X 线片测量上述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24 个月,平均 5.8 个月。术后 3 d,观察组 VAS 评分由(5.6±1.8)分降至(2.8±1.3)分,ODI 由 50.1%±5.0% 降至 18.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82,P=0.000;t=47.011,P=0.000)。X 线片测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 LL、PI、SS 减小,PT 增大,其中仅 LL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1 个月 LL 及 SS 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PT 明显减小(P<0.05)、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 LL 与 PI、SS 成正相关(P<0.05),PI 与 PT、SS 成正相关(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 1 个月 PI 与 SS 均成正相关(P<0.05)。 结论OVCF 患者丧失腰椎-骨盆正常拟合关系,PKP 可重建腰椎曲度,但无法恢复腰椎前凸与骨盆正常生理拟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SSF+VP)以及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植骨(short 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SSF+BG)治疗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 2013 年 3 月—2015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8 例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 25 例采用 SSF+VP 治疗(SSF+VP 组),23 例采用 SSF+BG 治疗(SSF+BG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密度、骨折节段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VAS、ODI 评分以及后凸Cobb角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SSF+VP组手术时间为(107.7±18.8)min,SSF+BG组为(113.7±22.4)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P=0.302)。术中SSF+VP组 6 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 SSF+BG 组 1 例切口延迟愈合。X 线片复查示,两组植骨均融合,SSF+VP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5.1±1.3)周,SSF+BG组为(15.7±1.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1,P=0.180)。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VAS、ODI 评分以及 Cobb 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SSF+VP 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SSF+BG 组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即刻(P<0.05);Cobb 角、ODI 评分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 SSF+VP 组 VAS 评分优于 SSF+BG 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 SSF+BG 组明显优于 SSF+VP 组(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 Cobb 角、OD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 SSF+VP 相比,SSF+BG 治疗不稳定型 Kümmell 病术后骨折椎体可达骨性愈合,疼痛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短节段与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 Kümmell 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44 例Ⅲ期 Kümmell 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 18 例(短节段组),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 26 例(长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伤椎节段、骨密度(T 值)、Frankle 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TLK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4.4 个月。两组术后 1 周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 Cobb 角、TLK 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Frankle 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 3 例(16.67%)、长节段组 6 例(23.08%)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短节段组术后 1 例发生骨排斥反应,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伤椎塌陷。 结论短节段与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 Kümmell 病均可获得较好疗效,能维持伤椎高度,预防伤椎再塌陷;但短节段强化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不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0 月—2019 年 10 月,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不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的 94 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伤椎椎体内植骨方式不同,分为 A 组(Jack 椎体扩张器植骨,40 例)和 B 组(植骨漏斗植骨,5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累及节段、Wolter 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比及伤椎 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 3 d、3 个月、12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腰背痛 VAS 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 3 d、3 个月及 12 个月测量伤椎高度比及伤椎 Cobb 角。 结果A 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植骨量均明显多于 B 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伤椎内植骨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腰背痛 VAS 评分、伤椎高度比及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术后 3 d 比较,术后 3 个月后 VAS 评分进一步改善,但伤椎高度比有所下降、Cobb 角有所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腰背痛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伤椎高度比显著高于 B 组,Cobb 角显著低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植骨漏斗植骨相比,采用 Jack 椎体扩张器进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可以明显恢复伤椎高度并减小 Cobb 角,但透视次数较多、手术时间较长。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可优先选择使用 Jack 椎体扩张器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比较,探讨采用弯角弥散导针行单侧穿刺PV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行PVP治疗的9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采用弯角弥散导针行单侧穿刺PVP(单侧组),46例行双侧穿刺PVP(双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密度T值、骨折AO分型、伤椎分布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以及VAS评分、ODI、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较双侧组缩短(t=−13.936,P=0.000),骨水泥注射量较双侧组减少(t=−13.237,P=0.000)。术中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9.14%,低于双侧组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34)。单侧组骨水泥分布评分为(7.0±1.3)分,其中优41例、良6例;双侧组评分为(7.4±0.8)分,其中优43例、良3例;两组骨水泥评分以及等级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30,P=0.107;Z=−1.013,P=0.31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单侧组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5个月;双侧组为3~10个月,平均6.1个月。组内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以及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术后24 h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两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伤椎对侧塌陷、再骨折、邻椎骨折及局部后凸畸形等并发症。 结论单侧穿刺PVP治疗OVCF术中采用弯角弥散导针,有利于骨水泥分布,不仅能获得与双侧穿刺PVP相似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射量更少、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10 月— 2019 年 2 月采用 PKP 治疗的 63 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多节段胸腰椎 OVCF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33 例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组),30 例采用传统透视下手术(传统透视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密度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中线高度、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通道建立时间、透视次数、透视剂量、穿刺偏移程度、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穿刺角度以及术后 VAS 评分、椎体中线高度、Cobb 角。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1~13 个月,平均 12 个月。与传统透视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组通道建立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剂量均明显减少,穿刺偏移程度降低,骨水泥分布情况更好,穿刺角度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 8 个节段(9.3%,8/86)、传统透视组 17 个节段(22.6%,17/75)发生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两组患者术后 2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椎体中线高度、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KP 治疗多节段胸腰椎 OVCF 术中,机器人辅助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穿刺准确性,减少透视次数及透视剂量,减少骨水泥渗漏,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侧或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 Kümmell 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6 年 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5 例 Kümmell 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6 例采用单侧穿刺 PKP 治疗(单侧组),19 例采用双侧穿刺 PKP 治疗(双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骨密度 T 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采用 VAS 评分评价骨折疼痛程度,ODI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 角。 结果单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 4 例(15.38%),双侧组 3 例(15.79%),均无明显神经脊髓症状,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5),但单侧组住院时间与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1 d 行胸部正位 X 线片检查未发现肺栓塞。4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4 个月。无椎体再骨折及骨水泥块移位等并发症发生。两组组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ODI 较术后 1 d 进一步降低(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 Cobb 角较术后 1 d 无明显丢失(P>0.05)。两组间术后 1 d 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 PKP 治疗 Kümmell 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单侧穿刺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术中间断手推注骨水泥进行比较,评估远程遥控骨水泥推注系统(remote controlled injection manipulator system,RCIM)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壁破裂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9 月—2016 年 1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48 例行 PKP 治疗的单节段后壁破裂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水泥推注方式分为 2 组:对照组 22 例采用手推杆间断推注骨水泥,试验组 26 例采用 RCIM 辅助推注骨水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伤原因、累及椎体、骨密度 T 值、疼痛持续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术中骨水泥灌注期时间、医患双方接受辐射剂量、骨水泥注入量;采用 VAS 评分、伤椎后凸 Cobb 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骨水泥弥散面积比值、骨水泥渗漏率评价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术后均无骨水泥毒性反应,无脊髓、神经损伤,无感染、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术者接受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骨水泥灌注期时间、骨水泥弥散面积比值及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有 6 例(27.27%)和 2 例(7.69%)出现骨水泥渗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P=0.029);两组均无经后壁向椎管内渗漏。两组术后 3 d 及 6 个月 VAS 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伤椎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CIM 辅助 PKP 治疗后壁破裂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缩短了灌注期时间,可有效减少患者接受辐射剂量,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小开窗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 Denis A、B 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重建效果和远期稳定性差异。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4 年 2 月,采用椎体内植骨成形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 50 例 Denis A、B 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 例术中采用经伤椎椎板间隙小开窗椎体内植骨(A 组),20 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B 组)。两组患者除术前 Cobb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损伤节段以及术前神经功能 Frankel 分级、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凸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16~31 个月,平均 19.1 个月;B 组 17~25 个月,平均 20.2 个月。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除 Frankel A 级患者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均较术前缓解,术后 3 个月、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断钉、退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伤椎椎体内植骨填充良好,植骨融合。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均恢复良好,A、B 组术后 1 周、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 Cobb 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以上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 Denis A、B 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椎板间隙小开窗或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均能较好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并维持椎体稳定,降低了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可根据患者椎管占位严重程度、椎体塌陷情况及脊髓神经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植骨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后发生椎体前缘骨吸收(anterior bone loss,ABL)的影响因素以及 ABL 对 CDA 疗效的影响。方法以 2008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接受单节段 Prestige-LP 人工颈椎间盘 CDA 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55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围术期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颈椎曲度、C2~7 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角度、节段 ROM 以及上、下终板长度;记录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 ABL、假体下沉、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以及异位骨化。采用单因素分析 ABL 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以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 ABL 独立影响因素。将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 ABL 进行分组,比较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指标差异。 结果155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 ABL 94 例(60.6%,ABL 组)、未发生 ABL 61 例(39.4%,无 ABL 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骨密度(T 值)、术前血钙、术前血磷、术前 ALP、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 BMI 是 CDA 术后发生 ABL 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疗效评价显示,两组术后 JOA 评分、NDI、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 3 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末次随访时 JOA 评分、NDI、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显示,术前无 ABL 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 ABL 组(t=−2.402,P=0.018);末次随访时 ABL 组节段 ROM 大于无 ABL 组,上、下终板长度小于无 ABL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 5 例(3.2%)发生假体下沉,ABL 组 3 例、无 ABL 组 2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67 例(43.2%)发生异位骨化,ABL 组 32 例、无 ABL 组 35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P=0.004);其中,高等级异位骨化 26 例(ABL 组 13 例、无 ABL 组 13 例)。29 例(18.7%)发生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ABL 组 15 例、无 ABL 组 14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0,P=0.276)。 结论CDA 术后 ABL 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在术后 3 个月内,术后 12 个月内达稳定且不再进展,年龄和 BMI 是 ABL 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ABL 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可能对手术节段假体活动功能的保留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 C 臂 X 线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单/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5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08 例单/双节段 OVCF 患者临床资料。单节段骨折 65 例,其中 38 例接受“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 PKP 手术(机器人组)、27 例接受 C 臂 X 线机透视辅助 PKP 手术(C 臂组);双节段骨折 43 例,其中机器人组 21 例、C 臂组 22 例。单/双节段骨折患者机器人组及 C 臂组间性别、年龄、骨密度 T 值、骨折节段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角(vertebral kyphosis angle,VKA)、伤椎椎体高度(height of fractured vertebra,HFV)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单/双节段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医患术中透视次数、医患透视暴露时间、C 臂 X 线机辐射剂量,术前、术后 1 d 及 6 个月的 VAS 评分、VKA、HFV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单节段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 C 臂组(t=5.514,P=0.000),双节段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与 C 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2,P=0.205)。单/双节段机器人组需进行三维扫描,患者接受的透视次数、透视暴露时间及 C 臂辐射剂量均显著高于 C 臂组(P<0.05);医生接受的透视次数、透视暴露时间显著少于 C 臂组(P<0.05)。均无感染、肺栓塞、脊髓或神经损伤、相邻节段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单/双节段机器人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 C 臂组(P<0.05);术中发生的骨水泥渗漏均为椎管外渗漏。单/双节段机器人组和 C 臂组术后 1 d 及 6 个月的 VAS 评分、VKA 和 HFV 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术后 6 个月 VAS 评分较术后 1 d 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 1 d 及 6 个月,单/双节段机器人组和 C 臂组间除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机器人组 VKA 和 HFV 均明显优于 C 臂组(P<0.05)。 结论对于单/双节段 OVCF,机器人辅助 PKP 在矫正 VKA 及 HFV,降低医生术中辐射暴露和骨水泥渗漏率等方面更具优势;C 臂 X 线机辅助 PKP 在降低单节段 OVCF 手术时间和术中患者辐射暴露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193 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7)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器械不同分为 3 组:应用超声骨刀 61 例(A 组),应用三关节咬骨钳及椎板咬骨钳 73 例(B 组),应用微型磨钻 59 例(C 组)。3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 3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48 h 引流量、JOA 评分及改善率、VAS 评分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48 h 引流量均显著少于 B、C 组(P<0.05),B、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12~21 个月,平均 14.6 个月;B 组 24~36 个月,平均 27.5 个月;C 组 28~47 个月,平均 38.1 个月。3 组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切口感染,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 组 6 例、B 组 8 例、C 组 6 例出现肩部放射痛,给予脱水剂、物理治疗等处理,1 周后疼痛均消失。3 组均未出现 C5 神经根麻痹。A、C 组均未出现门轴断裂;B 组 5 例 7 个门轴发生断裂,予以微型钛板固定。末次随访时,3 组 JOA 评分及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3 组间 JOA 评分及改善率以及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超声骨刀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与传统手术操作相似,可避免椎板门轴侧断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收治的 65 例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前路手术切口长度分为小切口手术组(A 组 29 例)和传统切口手术组(B 组 3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脊柱后凸 Cobb 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 ESR、CRP;术后采用 VAS 评分评价疼痛恢复情况;测量脊柱后凸患者病变椎体 Cobb 角,并计算 Cobb 角角度丢失及矫正率;根据 Bridwell 植骨融合标准评定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A 组患者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 B 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9 个月,平均 20 个月。 A、B 组分别有 4 例(13.8%)和 14 例(38.9%)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0,P=0.025)。两组术后 6 个月 ESR 和 CRP 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 ESR 和 CR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恢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7,P=0.868)。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A 组术后 1 d VAS 评分显著低于 B 组(t=−2.317,P=0.024),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2,P=0.392)。两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术后 1 d 及末次随访时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 1 d 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Cobb 角以及角度丢失和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术后 6 个月、1 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结核病灶均治愈,无结核复发。 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采用小切口技术可以达到和传统切口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邻近节段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 2014 年 1 月—2017 年 1 月因症状性 OVCF 行 PVP 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2 21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有无骨水泥渗漏,以及术后是否规律锻炼、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首先对观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 PVP 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再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获随访 12~24 个月,平均 15.8 个月。其中 227 例(10.24%)出现邻近椎体新发骨折。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合并吸烟史、饮酒史、COPD、骨折椎体数量、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术后规律锻炼、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女性、合并吸烟史、术前骨密度低、骨折椎体数量多、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不足以及术后未规律锻炼、未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是 OVCF 患者 PVP 术后邻近节段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对于高龄、女性、术前骨密度低、骨折椎体数量多、术中骨水泥注入不足的 OVCF 患者,PVP 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风险增高;患者术后需戒烟、规律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步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跳跃型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2018 年 12 月—2020 年 9 月,采用同步单侧穿刺 PKP 治疗 27 例胸腰椎跳跃型双节段 OVCF。其中男 11 例,女 16 例;年龄 66~92 岁,平均 75.4 岁。致伤原因:摔伤 22 例,扭伤 5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0.5~7.0 d,平均 2.1 d。骨折椎体节段:T9 2 个,T10 3 个,T11 10 个,T12 15 个,L1 12 个,L2 6 个,L3 4 个,L4 2 个。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单节段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摄胸腰椎正侧位 X 线片,观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骨水泥在胸腰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及分布优良率;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 34~70 min,平均 45.4 min;术中透视 21~60 次,平均 38.6 次;单节段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 2~9 mL,平均 4.3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1 个月,平均 11.3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术后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骨水泥分布达优 40 个椎体、良 13 个椎体、差 1 个椎体,优良率达 98.1%(53/54)。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功能改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及 ODI 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同步单侧穿刺 PKP 治疗胸腰椎跳跃型双节段 OVCF 具有穿刺简便、创伤小、术中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及骨水泥分布满意等优点,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良好,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