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伦敦会传教士马根济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根济 ,英国伦敦会传教士。 1875年来华 ,先在汉口传教 ,后于 1879年赴天津。在天津期间 ,马根济在李鸿章的协助下 ,建立了伦敦会医院 ,并成立一所医学校。马根济为解除中国人民的病痛和传播西方医学知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晚清中国医学统计活动基本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是传教士医生的个人行为.早在16世纪,西方国家即开始注意收集有关中国的相关资料,包含医疗和公共健康信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传教士增多,从事医学信息收集与统计的医生也渐次增多,但比较零散.自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窃取了满清政府的海关控制权,在其主导下,中国的医学统计开始了制度化的过程,内容、方法、时间等都有了明显的改进;进入20世纪之后,卫生的现代性成为衡量国家是否具备自主管理资格的标尺,医学统计成为清政府的需求,从而建立了相应的卫生管理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依据参与主体的不同,进行的目的也会有所差异,但从影响上来看,医学统计活动促进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有利于医学科学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卫生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整理由近代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与其同事米怜(William Milne)于1817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季刊《印中搜闻》中有关中国医学的文献。《印中搜闻》刊发一系列研究中医的文章,向西方学术界介绍了中医的历史、理论、诊断方法、中药以及疾病流行的谱系,重新打通了自康熙禁教后封闭的中医西传的渠道。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顿(John Livingstone)尽管批评并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医某些方面的误解和偏见,但其姿态是居高临下的。澳门诊所的创办,为真实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基督教在华医药传教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台湾早期之教会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湾如同中国本土一样,其现代医学的开端系来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医疗。虽然17世纪荷兰人曾带来了西方医学,但是当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西方医学也随之自台湾消失。1865年英国长老教会派遣马雅各医师来台从事医疗传教,才使西方医学在台湾生根。19世纪最后的30年是台湾近代医学史的关键时期。本文就台湾早期教会医学的三位重要人物:马雅各医师、马偕博士、兰大卫医师之主要事迹和他们对台湾近代医学的贡献加以整理叙述。  相似文献   

5.
进入19世纪20年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境内创办教会医院。为了建立较为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教会医院产生了医疗风险控制意识的萌芽。首先,对前来就诊的病患进行筛选,优先接纳医生擅长科属的患者,而不轻易收治疑难病症以及重症患者。其次,在病人和家属心目中努力塑造教会医院及传教士医生的良好形象。再次,在大手术之前,让病人签一份医疗协议书,手术后果由病人及家属承担。最后,通常不安排病人住院,即使住院,其护理工作一般由病人亲属承担。上述4项举措均立足于医生和医院方面,无疑有助于维护医生和院方利益,客观上扩大了教会医院在中国的正面影响,进而加速了西医在华传播步伐。  相似文献   

6.
1.仁慈医院的建立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沿海口岸开放增多,许多外籍人士往返于众多城市之间,或贸易或游历,其中以各国传教士为最多。这些传教士虽以传教为主,但也做了一些文化传播工作,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西方科学技术及文化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7.
早在1910年,曾留英学医回国的预防医学专家伍连德大夫就想创办一个医学团体,曾登报征求会员,因响应者太少而未果.当时在中国的医生团体只有一个中华博医会,这个学会主体是来华传教的外国医生,原则上不吸收中国人参加,对中国人加入的条件十分严苛. 中华博医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于1915年2月初在上海举行,来自各地的21位中国医生出席了博医会大会.会上,时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的颜福庆博士应邀作了题为《与中国人合作医学教育一例》的报告,介绍了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湘雅医学事业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旅游者、传教士、考古学家、探险家等,留下了不少关于中国大黄的记载,其中包括大黄的植物学性状、大黄贸易以及大黄的制法与用途这些记载体现了明清各类来华西人对大黄认识的演进,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大黄认识的不断深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外医药交流的情况.对明清时期来华西人对大黄有关记载的梳理,将有利于"大黄"相关研究和中外医药交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博济医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建立最早的、维持时间最长的教会医院是著名的博济医院。该院建于1835年。虽然它具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100多年间里,它在介绍西医西药,培养西医和护理人才以及医院管理等方面都曾做过许多工作,并为千千万万病患者解除过痛苦或是挽救过生命。其对中国,尤其对华南一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公理会国外布道会于1830年便在中国开始工作。1834年IO月该会派遣美国传教医师伯驾(PeterParker)来华。1835年11月他在广州新豆栏比antaulan)街开设一个医院——眼科医局(OPhthalmicHoopital),亦称广州医院(CantonHospitd),…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旅游者、传教士、考古学家、探险家等,留下了不少关于中国大黄的记载,其中包括大黄的植物学性状、大黄贸易以及大黄的制法与用途这些记载体现了明清各类来华西人对大黄认识的演进,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大黄认识的不断深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外医药交流的情况.对明清时期来华西人对大黄有关记载的梳理,将有利于"大黄"相关研究和中外医药交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旅游者、传教士、考古学家、探险家等,留下了不少关于中国大黄的记载,其中包括大黄的植物学性状、大黄贸易以及大黄的制法与用途这些记载体现了明清各类来华西人对大黄认识的演进,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大黄认识的不断深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外医药交流的情况。对明清时期来华西人对大黄有关记载的梳理,将有利于“大黄”相关研究和中外医药交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下半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国列强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使西方文化长驱直入。医学传教士亦来到中国,开办医院。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是外国教会医院在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据统计,从1820——1876年,全国有教会医院16所,诊所26所;从1876——1905年,医院增至166所,诊所增至241所;到1919年全国教会医院已达250所之多。  相似文献   

13.
<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侵入我国内地。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渐向我省内地深入,辟租界,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对我省进行全面侵略。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后并入卫理公会)派遣传教士兼医生赫怀仁(W.E.Hart)于1888年到达芜湖,当年在扬子江畔的弋矶山创建了我省第一所西医院,名为芜湖医院,英语全称“Wuhu General Hospital”,即今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前身。  相似文献   

14.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麻醉技术传入中国,应起自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各地相继建立教会医院,多由嬷嬷(修女)和医学实习生施行麻醉,此后逐步转向外科助手轮流实施麻醉.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乙醚麻醉是在1847年,即Morton开创乙醚现代麻醉后的第2年.  相似文献   

15.
老湘雅故事     
雅礼协会定址湖南 湖南,为中国的一个省,虽在内地,却南邻广东,北靠湖北,可从汉口进入长江,其南通北达地理位置和2100万人口的拥有量,使其成为雅礼协会后来立足发展的最有希望的理想之地. 湖南传教情况的改善比中国其他地方要晚几十年.20世纪初,湖南的排外情绪一直妨碍着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定时举行宗教活动.虽然哈蓝·比奇赞扬长沙的整洁繁荣,但在其他一些美国人看到的却是高耸城墙里面的窄街.  相似文献   

16.
为便于传教和基于中世纪起西方大学有文医神科的传统,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20世纪初期陆续开始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同时近代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从排斥怀疑到慢慢接受.当时众多的教会医院也为教会大学的医学教育提供了师资、物质条件和经验.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培养的学生总数不多.由于医学教育的投入大,只有少数几个大学除了有医学预科教育外还开设了完整的长学制的医学博士课程.  相似文献   

17.
裨治文作为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身兼数职其不仅是美国认识、研究中国的先驱者,也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贡献者。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开始步入了近代化历程。裨治文在华三十余年,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早期中医西译者的翻译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谈到中医在西方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时 ,人们总习惯将其归功于传教士们的努力。其实真正将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并有意识、系统地向西方传播和翻译的并不是传教士 ,而是当时随西方殖民者来到亚洲淘金的一些西方医生、植物学家和药物学家。所以 ,当我们回顾中医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时 ,就不能不谈一谈 17世纪游历亚洲的几个西方医生。他们是丹麦人旁特 (DaneJacobBondt)、荷兰人瑞尼 (W .TenRhi jne)、布绍夫 (H .Bushof)和甘弗 (E .Kaempfer)等。这些医生均非翻译家 ,也从未研究过翻译 ,就是在向西方传播中医的时候 ,他们似乎也并未探讨过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9.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势力纷沓而至,为了便于传教布道,英国圣公会传教团于19世纪7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仁泽医院。作为西方列强在华扩展势力的产物,仁泽医院具有殖民色彩,但其所开展的医疗活动对宁波近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社会观念和陋习的改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势力纷沓而至,为了便于传教布道,英国圣公会传教团于19世纪7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仁泽医院.作为西方列强在华扩展势力的产物,仁泽医院具有殖民色彩,但其所开展的医疗活动对宁波近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社会观念和陋习的改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