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由延髓下端到中脑头端、脑干中缝两旁,有相对集中的中缝核。人、猫、兔和鼠的中缝核,由尾侧向头端均可分成下述八个核团: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中缝桥脑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线形中核和线形上核。在中枢神经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缝核及其邻近的网状结构内。中缝核的联系相当广泛,共机能是多方面的。近来研究表明,它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一)损毁或电刺激中缝核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无论以电针刺激大鼠尾部引起嘶叫反应测痛,还是以刺激大鼠牙髓诱发的皮层  相似文献   

2.
5,6-双羟色胺(DHT)是一种5-羟色胺(5-HT)能神经纤维的化学切断剂。将其注入大鼠脑室可大量损毁自脑干中缝核群下行至脊髓的5-HT纤维;注入5-HT上行纤维束内,则可选择性损毁5-HT能上行纤维。本工作中应用了上述两种方法,探讨5-HT下行及上行通路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吗啡镇痛进行比较。大鼠以辐射热-甩尾法进行测痛,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进行电针。脑室(或脑内)注射DHT的动物以及注射人工脑脊液的对照动物,在实验毕均处死,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脑和脊髓内5-HT的含量。脑室注射DHT 33~100微克,可使脊  相似文献   

3.
以往工作已证实脑5-羟色胺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埋藏电极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进行局限性电刺激,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植入电极的直径是0.3毫米,尖端裸露0.3~0.5毫米,极间距离为0.3~0.5毫米的绝缘不锈钢针双电极。脑内刺激为波宽0.5毫秒,频率50次/秒,强度1.5伏的方波。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于手术后的第4天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发现,刺激大鼠中缝背核可明显升高动物痛阈。12例动物在中缝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地探讨了在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部位胞体水平5-羟色胺的含量定位动态变化。实验选用【~3H】标记的5-羟色胺作示踪,由侧脑室注入。然后分电针组和对照组分离出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脑组织,进行放射自显影的实验操作处理。结果发现在电针30分钟后,即痛阈显著增加时处死的机体,在中脑的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的胞体内和胞体外,均可见到有明显增升的【~3H】-5-羟色胺放射自显影象,而在相应同期对照组的机体,则只有少量的放射自显影象存在。这些结果提示,针刺可激活中脑中缝核团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5-羟色胺的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镇痛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它在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可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考虑到中脑中缝核是脑内含5-羟色胺的主要核团,而微观放射自显影技术能够把组织的形态和代谢定位的动态过程统一起来进行观察,因此本研究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地探讨了在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背核和中缝中央核部位胞体水平5-羟色胺的含量定位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们以往的工作已表明针刺痛镇作用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A)的代谢变化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NA递质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以直流电损毁的方法,观察了兰斑核损毁前后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进行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损毁所用电流强度为1.5~2.0毫安,持续15~20秒,于术前及术后7~10天进行测痛实验,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在兰斑核被广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不少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本文以中缝背核——5-HT能核团的单位放电频率作为其机能活动的指标,观察电针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对其自发放电频率的效应,以进一步探讨中缝背核和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动物是大白鼠,体重200~400克,实验在腹腔注射筒箭毒(1~2毫克/公斤)和给予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4次)的情况下进行的。用充以2克分子KCI和0.4克分子K_3Fe(CN)_6溶液的玻璃微电极(尖端1~2微米,电阻5~20兆欧)作细胞外记录的单位放电。中缝背核的立体定位基本按Konig氏图谱进行。电针大鼠两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频率8次/秒,负载电压2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报导,损毁大白鼠中缝核后针刺核镇痛效应减弱,表明中缝核群具有易化针效的功能。已知兰斑和中缝核群之间通常呈功能拮抗的关系,于是,我们研究了电解损毁兰斑和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兰斑去甲肾上腺能(NA)神经元上行纤维——NA上行背束的功能后,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在成年雄性大白鼠上进行。每隔5分钟用等速增加的直流电刺激动物尾部皮肤,分别测定引起甩尾和嘶叫反应的电流值。待动物反应稳定后,取连续三次测定的痛阈均值作为对照。电针双侧“环跳”穴,诱导15分钟。然后在电针条件下再测定痛阈三次。以电针时痛阈均值减去电针前痛阈均值,其差值代表针刺镇痛效应(简称针效)。  相似文献   

8.
<正> 不少实验报道,海马参与针刺镇痛,而针刺既可影响痛感觉,又可影响痛情绪,其中尤对病情绪反应的压抑较强,这可能与海马的机能有关。电生理实验表明,刺激蓝斑和中缝核均显著改变海马细胞放电形式,我们也曾看到,电针、刺激蓝斑及中缝背核对海马锥体细胞均有明显抑制效应,且形态学证明脑内存在从中缝核及蓝斑核投射到海马的神经通路。中缝核与蓝斑核在针刺镇痛中似存在相互拮抗的效应,而中缝核与蓝斑核之间也存在相互抑制性控制。本文试图分别通过电刺激及损毁蓝斑,以及应用某些药物的方法,来观察该核团在针刺影响海马锥体细胞自发放电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针刺镇痛的原理,许多资料说明脑干中缝核系统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中缝核色胺能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物质基础。中缝核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很广,其上行纤维经内侧前脑束(MFB)上达间脑和端脑各部,下行纤维广泛分布于脊髓的灰质,在脑干部分还与兰斑核,巨细胞核等其他网状结构神经核团有广泛联系.以往的工作证  相似文献   

10.
许多资料证明,中枢神经介质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已经确定,合成5-HT的神经元集中于中缝核群。本文以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大鼠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时突触囊泡数目的变化来证实该核团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过程。选择体重相近、基础痛阈和针麻镇痛效应相近的雌性大鼠作配对对照,共10对。将一对动物同时绑缚于鼠板上,实验组(针麻下痛刺激组)动物给以针麻;对照组(痛刺激组)动物则不给针麻。痛刺激为开胸手术。电针穴位为“郗门”透“三阳络”(阳极)和头部“胸腔穴”(阴极)。电针条件为疏密波,强度3伏,时间30分钟。经左心室插管做灌流固定,灌流液为4%多聚甲醛溶液。灌流  相似文献   

11.
<正> 针刺对痛情绪反应的抑制效应与边缘系统,尤以海马的机能有较密切的关系。形态学以及电生理实验均表明,脑内存在中缝-海马及蓝斑-海马通路。我们也曾看到,电针和刺激背中缝核(NDR)、蓝斑核(LC)皆可明显抑制海马锥体细胞层单位自发放电,损毁 LC 后针刺压抑海马放电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损毁脑干的中缝核明显削弱猫或大白鼠的针刺镇痛效应。为进一步查明中缝核是否积极参与针刺镇痛,并探索中缝核群同邻近结构间以及各中缝核问在镇痛作用方面是否有差异,我们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引起内脏-躯体反射为主要指标,配合观察升压反应及皮肤电反射的变化,比较系统地刺激了中脑、脑桥和延脑中缝核及周围的有关结构,观察对上述内脏痛反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同电针抑制效应间的相互关系。内脏大神经刺激参数:0.2毫秒,20~25赫,持续5秒,强度5~7伏。脑内刺激用同心电极,外径0.5毫米。内芯0.1毫米,刺激参数:100赫,0.2毫秒,100~200微安,  相似文献   

13.
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原的胞体集中在脑干中缝核群,它的纤维投射到许多脑区和脊髓。萤光组织化学的工作证实它们有明确的通径,神经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证明有5-HT突触和受体,可认为已自成一个系统。脑内5-HT能神经系统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与镇痛作用有密切关系,当脑内5-HT正常含量减少时,能减弱吗啡的镇痛效应。针刺镇痛与5-HT能神经系统的作用关系已有许多报导,但是,不少重要问题仍然不清楚。从神经论的观点,针刺过程必然要兴奋某些神经原,同时又要抑制某  相似文献   

14.
王慧  王旭  唐卉凌  白丽敏 《中医杂志》2011,52(12):1038-1040
目的研究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后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神门组、针刺命门组各6只,采用立体定位法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中缝背核,运用微透析法收集大鼠针刺前40min,针刺后20、40、60、80、100、120min中缝背核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检测其5-HT和5-HIA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大鼠神门和命门穴20min后中缝背核5-HT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在其后2h维持在低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大鼠针刺后2h各时相点中缝背核5-HT的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与针刺前的基础值及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均显著降低中缝背核5-HIAA含量(P<0.01)。结论针刺神门和命门穴能通过调节中缝背核组织中5-HT和5-HIAA含量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缝核在针刺镇痛中的纤维联系途径,我们对猫的中缝背核和中缝大核进行了定位损毁,冰冻连续切片,用改良的Nauta法染色,这一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现将中缝大核纤维投射的部分工作简介如下。一、中缝大核是5-羟色胺能神经元集中的地方,它在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观察到中缝大核的下行纤维可到脊髓腹角,中间带和背角,但到腹角的纤维较多,这可能是针刺引起中缝核对脊髓水平的痛觉传导和运动反射行使下行性调节作用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脑内存在着5-羟色胺能神经元,其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缝际核,从背侧缝际核、正中缝际核的神经元发出轴索,在内侧前脑束内上行,投射到端脑和间脑的许多区域;从脑干尾端缝际核的神经元发出轴索,沿脊髓前束和侧束下行,其末梢终止于脊髓腹角、中间外侧角和背角。5-羟色胺(5-HT)是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的神经介质,它参与许多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很多实验证明吗啡的镇痛作用是与5-羟色胺有关的。Akil 指出刺激中脑  相似文献   

17.
中缝背核和蓝斑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以往的实验表明,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原系统是实现唇针镇痛的必要条件。破坏或减弱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唇针的镇痛效应降低;相反,激活或加强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则唇针的镇痛效应升高.同时也有资料提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系统对针刺镇痛可能起着某种拮抗作用.此外,近年来的形态研究资料表明,在5-羟色胺能神经原胞体主要集中的中缝背核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胞体主要集中的蓝斑之间有相互的神经支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个递质系统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我们用生理学方法,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损毁和/或刺激中缝背核和蓝斑,观察其对唇针镇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印其章 《针刺研究》1989,14(1):67-69
已知下丘脑弓状棱(ARC)的β-内啡肽能(β-END)系统中缝背棱(DR)的5-羟色胺能(5-HT)系统和蓝斑(LC)的去甲肾上腺素能(NE)系统在各种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形态学资料也表明,在这三个核团之阀存在着相互的神经支配。本研究室近10年来,以大鼠为实验动物,主要应用行为测痛的方法和电生理学技术,结合采用神经生化、荧光组他、免疫组化和神经药理学等手段,着重研究这三个核团在针刺“人中”,“承浆”,或“足三里”、“三阴交”镇痛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的动物为成年雄性大白鼠,共52只,分为对照组(即正常动物,18只),电针组(26只)。对照组不测痛,电针组用等速增加的直流电刺激老鼠尾部的皮肤,分别测定引起甩尾和嘶叫两种痛反应的电流强度,即甩尾阈和嘶叫阈,选择电针后痛阈明显提高的动物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荧光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另外,为比较电针动物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缝中核)5-HT荧光强度是否真正增强,增强的程度以及这种增强和镇痛的关系,还在8只动物的腹腔注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尼尔酰胺(200毫克/公斤),注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的作用。方法 :采用中枢神经核团推挽灌流和生化实验技术 ,研究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组织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 :肥胖组中缝核群中色氨酸 (Trp)、5-羟色胺 (5- HT)、5- TH/ 5-羟吲哚乙酸 (5- HIAA)、酪氨酸 (Ty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 ,而去甲肾上腺素 (NA)、多巴胺 (DA)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组。中缝背核中 5- HT含量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针刺与肥胖组相比 ,中缝核群中 5- HT含量显著回升 ,DA含量明显回降。说明针刺对肥胖机体中缝核群单胺类递质具有良性调整作用。结论 :针刺对肥胖机体中缝核群的调控可能是针刺减肥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