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食管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尤其是高位,巨大者,其诊断、治疗难度大,术后恢复慢。但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在食管瘤的诊治中非常突出。在此,本文将1例经ESD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食管血管瘤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手术操作体会。[方法]选取行ESD治疗的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肿瘤患者10例,对镜下手术方法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10例患者均完整剥离病灶,平均手术时间65(40~90)min,平均住院时间9(7~15)d。所有病例术中仅有少量渗血,经喷洒及电凝即可止血;1例穿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可保守治愈。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真正实现了消化内镜由诊断型工具向微创治疗型工具的发展,也改变了某些消化道肿瘤(包括早癌、癌前病变、胃肠道间质瘤等)只能传统外科或腹腔镜治疗的历史[1].经过二十余年发展,EMR、ESD无论技术操作还是认识水平都日趋规范.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llCOf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相对外科手术,EMR和ESD具有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经济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EMR及ESD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6例胃间质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ESD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与ESD治疗胃间质瘤,均有较高的肿瘤完整切除率,但ESD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而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掌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直径≤1.2 cm的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飞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 exavaton,ESE)、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消化道管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隧道内镜技术(tunnelling endoscopic technique)的治疗范围已从黏膜病变扩展到固有层肿瘤,使大量患者免受了外科手术之苦.但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SMTs),单纯内镜治疗风险较大,联合腹腔镜治疗的双镜联合技术应运而生.我院内镜中心在既往与普外科合作开展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肿瘤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近期与胸外科合作,行胸腔镜联合内镜治疗食管来源于固有肌层多发平滑肌瘤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例中内镜下的手术采用的是隧道内镜技术,保证了手术区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常规胸腔镜手术较易出现的黏膜破损而致术后瘘的并发症,国内外鲜见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种内镜治疗附件的应用,镜下止血、息肉切除、异物取出、支架置放、圈套器结扎等内镜治疗技术逐渐成熟.透明帽作为治疗附件在内镜诊断及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食管上端及锐利异物的取出、协助结肠镜进镜、提高放大内镜成像效果以及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中应用.现将透明帽在消化内镜诊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 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发展普及,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其中ESD及多数EMR术中都需要黏膜下注射这一重要操作, 通过该操作使病灶与肌层分离, 这对黏膜的完整切除及预防出血穿孔等都非常重要, 同时也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黏膜下注射液值得关注, 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液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并展望了未来黏膜下注射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EUS证实并行ESD治疗的12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在内镜下标识预切除范围、黏膜下多次注射、黏膜切开、病变剥离及创面钛夹处理。[结果]12例直肠类癌直径0.6~1.8cm,均一次性切除,病灶基底与周缘无类癌组织累及。随诊6~25个月无复发。[结论]经EUS证实行ESD治疗直径2cm,未浸及固有肌层、无远处转移的直肠类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适宜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