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起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的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型别。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起血流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94株。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 使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药敏分析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18种常见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检测。应用MLST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采用卡方检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susceptiblepseudomonas aeruginosa, CSPA)菌株的耐药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9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 有19株(20.2%)为多重耐药(MDR)菌株, 其中有17株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aeruginosa,CRPA)感染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烧伤科10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细菌药敏结果、预后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烧伤患者CRPA感染和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中,CRPA感染者33例占30.56%。入住ICU和白蛋白<30 g/L是CRPA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CRPA感染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烧伤科患者CRPA感染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结合细菌特点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予抗菌药物治疗,针对感染和死亡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明显增加死亡风险, 需高度重视。CRPA耐药机制包括外排系统过表达、膜通透性下降、产碳青霉烯酶与生物膜等, 碳青霉烯酶以B类金属-β内酰胺酶中的VIM和IMP为主。ST235是最高危克隆, 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预防CRPA感染是关键, 治疗可选择多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药物, 期望针对不同耐药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能早日惠及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获得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8年1月7日入住温州市人民医院的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础上建立预测住院患者获得CRPA医院感染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感染前30d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是发生CRPA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建立的评分模型如下:Logistic(P)=-2.01+1.03×(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4分=1)+1.16×(感染前30d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1.18×(年龄≥65岁=1)+1.46×(机械通气治疗=1);利用R软件绘制的列线图,其初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02,经1000次的模型内部验证后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97。结论基于上述4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较为准确预测住院患者获得CRPA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人工气道患者218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根据患者肺部是否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查阅两组病例资料,对上述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感染的铜绿假单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30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细菌鉴定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采用WHO细菌耐药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 144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30株,检出率为2.6%;30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检出率最高,占66.6%;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为主,其次是神经内科,分别占50.0%、26.7%;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7.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比较集中,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挑战,提示临床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控,防止和减少此类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8-2019年某院医院感染患者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情况与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省老年病医院住院患者的送检标本,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随机选取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00株CRAB菌株,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OXA-51、OXA-58、OXA-23、OXA-24、IMP和VIM。结果 2018-2019年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2 121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2018-2019年医院感染患者检出CRAB菌株占52.02%、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占22.9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占2.30%,其中CRAB菌株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科室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头孢替坦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较为敏感。2019年,CRAB和CRPA菌株的检出率高于2018年(P0.05),CRAB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2018年(P0.05),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高于2018年(P0.05),200株CRAB菌株中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以OXA-51和OXA-23为主。结论 2018-2019年CRAB感染患者科室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科,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耐药基因主要为OXA-51和OXA-23,临床可采用阿米卡星、头孢曲松等常规药物联合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应用纸片增敏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的菌株,设计外排泵抑制试验对耐药菌株的外排泵进行检测.结果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以环丙沙星、多黏菌素E较低;同源性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个型别;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中,13株为金属酶阳性;外排泵抑制剂可以使34株美罗培南耐药株的MIC值较单药时降低≥4倍.结论 该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A、B型为主;严重感染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产金属酶和外排泵等耐药外排系统可能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预后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8年1月医院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纳入852例非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归纳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分布在ICU和神经外科;机械通气、入住ICU、氨基糖苷类、3~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多药联类、培养前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是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组治疗有效率为68.54%(146/213)低于非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组89.91%(766/852),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高,预后较差;临床应减少不必要机械通气与入住ICU,提高微生物培养送检率,尽量减少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1].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n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PDPAE),是指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5类以上抗菌药物全部耐药,但不包括多粘菌素及替加环素[2].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住院时间的延长,免疫缺陷宿主的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明显增多,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为了解体外构建的泛耐药菌株与临床分离株在外排泵机制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次抑菌浓度诱导法[3]建立泛耐药模型,并进一步检测及分析外排泵表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采取最佳治疗对策控制感染。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6月医院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未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比治疗前后研究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体温、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机械通气时间1周、入住ICU时间1周、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ICU住院患者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ICU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独立危险因素(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体温、C-反应蛋白分别为(14.73±5.62)×109/L、(81.42±5.68)%、(39.11±0.34)℃、(67.35±36.36)mg/L,治疗后分别为(7.83±1.23)×109/L、(58.95±4.23)%、(36.72±0.25)℃、(6.78±3.56)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细菌学检查确诊致病菌,减少经验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加强ICU消毒隔离措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可有效降低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test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是否产生MBL,用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分离的18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碳青霉烯类的有54株(28.6%),其中产MBL的有13株(24.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与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产MBL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医师应参考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病房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8年1-12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病房分离的20株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_(KPC-2)、bla_(IMP)、bla_(VIM)、bla_(SPM)、bla_(NDM-1)和bla_(OXA-48)),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20株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病房分离的20株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 20株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有6株携带bla_(VIM)基因,6株携带bla_(SPM)基因,2株携带bla_(KPC)基因,剩余6株未携带耐药基因; PFGE结果显示,20株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分为A~F共6个谱型,其中E型占35%,C型占20%。结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病房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以产SPM型和VIM型碳青霉烯酶为主,存在部分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克隆传播,临床上应严格做好耐药菌的防控工作,避免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病房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易感因素及耐药监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某院中心ICU连续分离的66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医院感染,多伴有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其他致病菌检出;抗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敏感率50.0%的仅有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易感因素有:高龄48例(72.3%),多次静脉穿刺66例(100.0%),合并基础疾病58例(87.9%),应用广谱抗菌药物41例(62.1%),机械通气66例(100%),一次连续住院时间14 d(1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一种,可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药物敏感。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东丽区东丽医院共分离了1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标准制片扩散法检测其对八种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将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筛选出来,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37株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总分离率为33.04%;药物敏感率分析:美罗培南最高,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次之,头孢哌酮/舒巴坦最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与高龄、入住ICU、并发COPD疾病、长期住院、并发两种及以上细菌感染、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药物、机械通气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使用过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药物、机械通气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必须要给予无菌操作高度重视,改善住院条件,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次数,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感染患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与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各季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主要检出的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升高趋势,二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的增加细菌耐药率下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具有相关性,要降低革兰阴性菌株的耐药率,应更加审慎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潍坊医学院附属寿光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9年2月ICU收治并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患者210例作为研究组,分析患者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另选取同期ICU收治的未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患者210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10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液,其次为血液、尿液;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素耐药率相对较低外,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而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等则对肺炎克雷伯菌表现出高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替坦、头孢唑林、氨曲南与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9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二次插管、抗菌药物联用、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白蛋白水平低、脑血管病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是ICU主要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病原菌多药耐药情况严重,感染与二次插管、低蛋白血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多联抗菌药物使用、合并脑血管病等因素有关,这类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ICU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措施,降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ICU341例患者送检各种标本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寻找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4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离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2株,占9.4%;单因素分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与年龄、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使用内酰胺酶抑制复剂、使用碳青霉烯类、糖尿病、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明显相关,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使用免疫抑制剂、冠心病、肿瘤、导尿管插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使用碳青霉烯类、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泛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引发ICU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耐药特性,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应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防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3-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的CRPA 95株,检测其耐药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类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的携带情况。结果测试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7.89%和95.7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50.53%,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在51%~60%间,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60%。PCR法检测出67株(70.53%)OprD2基因缺失菌株,12株(12.63%)bla_(GES)阳性菌,10株(10.53%)bla_(VIM)阳性菌,bla_(IMP)、bla_(GIM)、bla_(SIM)、bla_(TEM)、bla_(PER)、bla_(VEB)、bla_(OXA-10)阳性菌均未检出。结论 CRPA的耐药形势严峻,其耐药主要与细菌产生bla_(GES)基因、bla_(VIM)基因和缺失OprD2基因相关。临床应加强对CRPA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心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感染现状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监测与控制心内科MDR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心内科2007-2010年分离医院感染的MDRPA,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将检测出的MDRP与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单因素(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连续收集到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80株,其中,MDRPA 25株,总分离率31.3%;主要标本来源是呼吸道标本,占77.5%;单因素分析发现,曾入住ICU、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机械通气时间、分离出MDRPA前<14 d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MDRP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3项独立危险因素;曾入住ICU、机械通气、分离出MDRP前<14 d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结论 曾入住ICU、机械通气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心内科住院患者MDRPA感染的危险因素;重视无菌技术操作,控制机械性通气的使用,改善住院病室条件是预防心内科MDRPA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