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6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对照组36例先行CT增强扫描,然后行模拟静脉肾盂造影。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查图像质量优良率为77.7%和94.4%,检查成功率为83.3%和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和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可使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CT增强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接受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按照检查方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行CT增强扫描的同时接受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对照组在CT增强检查后再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对比两组受试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测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可行性、成功率较高,并且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缩短了检查时间,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灿 《基层医学论坛》2016,(8):1085-1086
目的 分析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孟造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对照组患者在经CT增强扫描后,采取静脉肾盂造影,对比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造影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的88%;观察组诊断后图片质量优良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不良反应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同时采取静脉肾盂造影,可提高患者诊断成功率,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的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需进行CT增强扫描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42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组与B组,各21例。A组患者采用肾脏CT进行检查,B组采用CT增强扫描的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进行检查,对比2组检查结果准确率及影像质量。结果:B组患者检查结果正确率明显高于A组,且B组患者影像质量高于A组影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增强扫描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患者肾盂性疾病的诊断率,安全可靠,适合应用于临床检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5.
吴继志  顾维  王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881-2882
目的:探讨儿童肾积水时,一次给药完成CT增强扫描和静脉肾盂造影(IVP)两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例既需要CT增强扫描又需行IVP检查的患儿,在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行CT扫描,然后在电视透视下根据需要点片完成IVP。结果:通过上述方法完成检查,得到无异于分别单独检查的CT增强和IVP影像资料,均获得了成功。结论:采用一次给药完成CT增强扫描和IVP两种检查的方法,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同时又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造影剂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在临床中,患者既需行CT增强扫描,又需行静脉肾盂造影(IVU),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由于CT增强扫描与IVU两种检查方法有许多共同步骤,能否一次给药做两种检查尚未见报道,笔者通过35例的临床应用,证明该方法可行,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2000-2004年CT平扫发现需行CT增强扫描并同时需行IVU且无CT增强扫描和IVU禁忌症者35例。1.2器械:(1)自制压迫带:把2个表式血压计连接起来,保留1个压力表和1个充气气囊,用于充气加压和测压。(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与CT增强扫描同时进行在儿童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泌尿系先天性畸形病儿24例,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IVU)+CT增强扫描。结果检查显示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2例,右重肾、右巨大输尿管积水并输尿管末端囊肿1例;单侧双肾盂并双输尿管4例;单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异位开口1例;肾盂输尿管交接处梗阻7例;巨输尿管6例,其中2例并输尿管反流;盆腔异位肾、前列腺囊、后尿道瓣膜各1例。结论IVU+CT增强扫描同时进行,有利于连续完整地记录泌尿系先天性畸形的影像表现,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泌尿系疾病患者既需行CT增强扫描,又需行静脉肾盂造影(IVP),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本文回顾分析20例一次注射对比剂同时行泌尿系CT增强扫描和IVP患者的造影图像,与单纯IVP20例效果对比,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2012年我院自愿进行一次注射对比剂同时行泌尿系CT增强扫描及IVP患者20例为实验组,男12例,女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静脉肾盂造影的操作方法以及做为X线静脉肾盂造影补充手段的可行性。方法 50例常规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在完成造影检查后进行CT扫描。CT扫描方法及参数如下:层厚,常规7mm,无间隔,120Kv,自动mA(normal);靶区重建扫描:层厚1mm,高质量(HQ)无间隔扫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方法。结果 50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岁。常规剂量造影剂静脉肾盂造影,44例肾盂、输尿管、膀胱正常显影;6例不显影。50例患者常规静脉肾盂造影后行CT扫描,50例患者肾盂、输尿管、膀胱均显影清晰;靶区重建效果良好。结论 CT静脉肾盂造影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肾盂造影,对于尿路梗阻或肾功能低下而导致常规静脉肾盂造影不显影的患者不需要再做延时造影或双倍剂量造影来解决,直接做CT扫描即可完成CT静脉肾盂造影,完成临床检查目的。避免了肾功能低下的患者因增加造影剂剂量所增加的危险性;对于可疑病变区(怀疑输尿管狭窄、梗阻)进行靶区重建扫描,重建图像立体效果较好。故CT静脉肾盂造影可做为常规X线静脉肾盂造影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压迫性数字X线机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120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患者,其中年老体弱患者70例,存在腹部疾患不宜行加压式静脉肾盂造影患者20例,30例行传统静脉肾盂造影显影效果不佳患者。结果;在120例患者中,双侧肾盂肾盏显影108例,一侧肾盂肾盏显影12例,30例行传统静脉肾盂造影显影不佳患者再次行非压迫性静脉尿路造影,其中双侧肾盂肾盏显影良好患者26例,一侧肾盂肾盏显影患者4例。结论:非压迫性数字X线机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对年老体弱、存在腹部疾病或传统静脉肾盂造影显影不佳患者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与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8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资料可知所有患者入院均后均行静脉肾盂造影和MSCT检查,分析膀胱癌在不同检查方法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总结和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膀胱癌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82例膀胱癌患者共有病灶154个,静脉肾盂造影病灶检出率为80.52%,MSCT病灶检出率为97.40%;静脉肾盂造影对膀胱癌的正确诊断率为67.44%,而MSCT对膀胱癌的正确诊断率为93.02%,即MSCT对膀胱癌的检出及诊断率均显著高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P0.05)。在MSCT平扫中,膀胱癌患者其膀胱多表现为充盈较差,膀胱壁不规则增厚,部分患者在膀胱壁局部可见肿块影和部分高密度影,进一步增强扫描可示肿块在其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现为持续性轻度强化;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主要显示肾盏、肾盂和输尿管情况,可表现为无异常、盏杯口消失、肾盂积水、扩张等,对于胱充盈欠佳和充盈缺损也可一定显示。结论较静脉肾盂造影而言,MSCT检查对膀胱癌的检出及诊断率均明显较高,具有更好的扫描效果和定位诊断性,可更清晰的显示膀胱癌病灶的组织学结构,进而更有利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上尿路梗阻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年龄在(1~14)岁的小儿行影像学检查,1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U),4例经皮肾穿刺造影,2例行逆行肾盂造影,14例行螺旋CT扫描,5例膀胱尿道造影,22例行B超检查。结果: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12例,重复肾及双输尿管4例,巨输尿管2例,膀胱输尿管狭窄2例,输尿管结石8例。结论:B超联合静脉肾盂造影(IVU)、CT检查是诊断小儿上尿路梗阻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联合即时CT靶扫描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B超发现泌尿系疾病患者采用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并对于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或需进一步观察的进行即时CT靶扫描。结果:100例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效果满意,共诊断泌尿系结石84例,泌尿系肿瘤13例,输尿管结核2例,肾盂、输尿管畸形1例,并对21例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进一步对病变进行观察的患者进行CT即时靶扫描。结论:低张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合联合即时CT靶扫描是一种准确、合理、价廉的检查方法,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中文 《中外医疗》2013,32(9):177-17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反流性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四种影像学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即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MCU)、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检查以及CT检查.结果 IVP检查完毕后,发现异常者9例;施行MCU检查后,12例患者均可见膀胱输尿管反流;B超检查结果:肾积水患者6例;CT显示肾外形不规则缩小.结论 四种影像学方法均有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MCU)效果最佳,静脉肾盂造影(IVP)次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董明德 《吉林医学》2011,32(15):3088-3089
目的:提高肾积水影像检查表现,分析其检查价值。方法:112例B超检查提示肾结合系统有不同程度分离,之后全部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35例行CT扫描检查,18例行MR检查,15例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对影像学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112例B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结合系统分离、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双肾盂肾盏显影85例,右侧不显影12例,左侧不显影10例,其中轻度肾盂积水45例,中度肾盂肾盏积水25例,重度肾盂肾盏积水18例,不显影14例。所有肾盂肾盏积水均有相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不同的原因。结论: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有助于提高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对于静脉肾盂造影压迫器进行改进选择合适的压迫点、压迫时间以及确定合适的体位,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该院进行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6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改进造影压迫器进行诊断,其他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造影压迫器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造影诊断完成的时间、成功率以及患者对诊断的满意度。结果 60例进行改进造影压迫器诊断的观察组患者,无1例造影失败,造影成功率为100%,而60例进行传统造影压迫器诊断的对照组患者,存在5例造影失败情况,造影成功率仅为91.7%,两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患者诊断满意度为75.0%,两组患者诊断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肾盂造影采用改进的静脉肾盂造影压迫器加之合理的压迫点、压迫时间和压迫体位,能够极大地提高造影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7.
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静脉肾盂造影与CT的肾结核表现及其对肾结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肾结核患者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与CT检查,分别从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肾盂肾盏、输尿管、肾功能、有无钙化等方面对肾结核做出诊断;其中21例经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肾结核患者,分别用3种影像学方法对其显示的典型肾结核特点(包括空洞、肾盂输尿管壁增厚和不规则钙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B超、静脉肾盂造影及CT诊断肾结核的准确率分别为53.3%,62.8%和90.7%。CT对中晚期肾结核空洞、肾盂输尿管壁增厚和不规则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结论:CT能够对肾结核病变范围、程度、定位做出正确判断,可作为肾结核治疗前进行评价并制定治疗方案的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化断层融合对无压迫性静脉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2012年临床怀疑泌尿系结石的患者227例,其中不宜行传统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25例,进行断层融合检查,其他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传统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或数字化断层融合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情况,以CT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共发现泌尿系结石33例.数字化融合断层无压迫性静脉尿路造影组126例患者中,诊断肾结石14例,输尿管结石2例,最小结石直径0.3cm,经CT或临床证实,发现漏诊1例.传统静脉尿路造影组101例患者中,诊断肾结石13例,输尿管结石2例,最小结石直径0.5cm,CT或临床证实,漏诊1例.DTS无压迫低张性尿路造影组,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性94.12%,特异性99.08%.传统造影检查组,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性87.5%,特异性97.65%.结论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与传统静脉尿路造影相比,数字化融合断层无压迫性静脉尿路造影可以发现更多的、更小的结石,患者耐受情况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临床症状和B超、静脉肾盂输尿管造影探讨螺旋CT扫描强化后的输尿管及下腔静脉三维重建造影成像对于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2年来对5例依据临床症状及B超、静脉肾盂输尿管造影初步诊断为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患者,进行螺旋CT强化扫描三维重建.结果 此法能清晰显示下腔静脉与右输尿管的立体位置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结论 螺旋CT强化扫描三维重建对腔静脉后输尿管有确诊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观察及总结4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B超、CT、静脉肾盂造影等影像学改变及愈后。结果:通过对4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检查总结,单纯行静脉是肾盂造影对该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意义不大,而B超结合CT检查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结论:通过B超及CT检查保留正常肾组织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对于小于4cm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随访观察。有症状,大于4cm或破裂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