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利 《肝胆外科杂志》2009,17(4):318-318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0岁,1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检示:慢性胆囊炎。术后病情平稳。本次入院前半月无诱因出现无痛性皮肤、双目黄染,渐加重;无发热、寒战。外院腹部CT检查示:胰头增大,考虑占位可能。入院后查体:T36.5℃P86次/分R21次/分BP120/80mmHg神智清,精神可,全身皮肤中度黄染,无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呜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查B超示:胆总管扩张(直径1.5cm),胰头占位,主胰管扩张。  相似文献   

2.
移动性胰头癌1例刘彦忠患者女,32岁。因右上腹肿块伴不适8个月入院。体查:体温36.8℃,呼吸14次/分,脉搏78次/分,血压15.7/10.0kPa。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触及拳头大肿块,无压痛,手法或变换体位肿块活动范围约6.0cm左右。B超示胰...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48岁。因“中上腹胀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周余”于2007年3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腹未扪及包块,中上腹深压痛。肝功能检查:TB162μmol/L,DB97μmol/L,ALP183μmol/L。肿瘤标志物:CA19—9 125.2U/ml,CEA14.9U/ml,CA125 24.8U/ml。CT检查:胆总管上段软组织稍增厚,胰头稍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MRI检查:左右肝内胆管扩张,左右肝管汇合处见约1.5cm大小软组织灶(图1,2)。于2007年3月1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右肝管分叉处,向右肝管内生长,直径1.7cm(Ⅲa型)。手术行肝门肝管癌根治术+左右肝管成形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预防胰肠吻合口漏(胰漏),彭淑牖教授设计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3]。据作者所知,全国各地已有40余家医院开始应用这一术式。现就几种特殊情况下进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若干体会作一介绍。临床资料例1,女,45岁。因胰空肠吻合术后2个月、腹痛黄疸4天入院。原有糖尿病史16年,长期使用胰岛素。2月前因胰管结石伴慢性胰腺炎于外院行胰管空肠吻合术。现消瘦,营养状况差,皮肤巩膜黄染,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有占位性病变。再次手术中见肝内胆汁瘀积,胆管扩张,胰头肿块(4×4)cm2,用彭氏活检针经十二指肠穿刺活检确诊为中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实性肿瘤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对102例肿瘤患者共157个实质性肿块行冷循环射频治疗。肿块直径1~20cm,平均4.03cm。结果 肿块直径小于5cm的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率为83.5%(91/109),大于5cm为35.4%(17/48)。射频后多数肺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胰腺癌组中40%(4/10)的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经皮穿刺组无中转手术,无皮肤烧伤,无气胸。肝脏射频术中有13.4%(11/82)出现疼痛和6.1%(5/82)出现恶心;术后9.7%(8/82)出现黄疸;23.2%(19/82)出现发热;3.7%(3/82)出现胸腔积液;1.2%(1/82)出现胆漏。肺癌射频术中14.3%(1/7)出现疼痛,术后14.3%(1/7)出现皮下气肿。胰腺射频20%(2/10)并发胰漏;70%(7/10)出现血淀粉酶升高;20%(2/10)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实质肿瘤有效、适应证广且安全,但胰腺射频应慎重进行。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7岁,曾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1年余”于201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右腹部隆起,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术前腹部CT示右中腹部见软组织影,大小为5.9 cm×5.8 cm,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见图1a;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升结肠回盲部,大小为6 cm ×5 cm,盆腔、腹壁、肝、胃及小肠等未见侵犯,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椭圆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见图1b。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 SMA (+++),CD68(++),CK、S-100、CD34、CD117、及Desmin均为(-);诊断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第11天出院。2012年12月23日因“右下腹隐痛不适4天”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抵抗,未扪及明显肿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5,红细胞计数3.4×1012/L,血红蛋白94 g/L。生化检查:白蛋白32.4 g/L,尿素氮5.6 mmol/L,肌酐68.3μmol/L,尿酸257μmol/L,碱性磷酸酶172 U/L。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大小8.2 cm×6.5 cm,呈不均匀强化,见图2a。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末段,大小为8 cm×5 cm,粘连压迫输尿管,活动度差,肠系膜内扪及肿大淋巴结,盆腔和腹壁等未见侵犯,切除肿块见图2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回肠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复发可能,遂行回肠部分切除术加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瘤细胞梭形,灶区异型明显,核分裂可见,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见图2c。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MA(+)、CD68(+)、Ki67(约60%+),CD117、DOG-1、CKpan、及Desmin均为(-);结合原病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肉瘤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4日出院,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随访至2013年5月30日,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5岁。因右侧阴囊渐肿大伴胀痛3个月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既往无结核病史。查体:营养一般,皮肤巩膜无黄染,体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一),腿软,右侧阴囊肿大约12cm×6cm×4cm,皮肤张力大,扪之有囊性感,其内未扪及睾丸,左侧睾丸正常,胸部X线及腹部B超皆未见异常,肿块透光试验(+)。实验室检查:ESR10mm/h.ASO(-),血常规正常。拟诊为右侧睾丸鞘膜积液于1996年3月1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乎术治疗。术中切开阴囊皮肤、内膜将肿块挤出阴囊后,在波动最明显处切开鞘膜,见有淡黄色液体溢出约30ml,吸净液体,扩大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头癌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淋巴结(第14组淋巴结)清扫与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4例单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头癌患者(PD组)与32例行PD+SMA周围淋巴结清扫术胰头癌患者(PD+SMA清扫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与术后生存率;比较常规病理学检测与CK免疫组化检测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结果:PD组与PD+SM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1 462.5±911.73)mL vs.(1 687.5±1 522.63)mL],手术时间[(4.5±1.03)h vs.(5.0±1.25)h],术后住院时间[(16.13±3.09)d vs.(18.25±7.17)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 vs. 9.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SMA清扫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PD组(P=0.044);PD+SMA清扫组切除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测阳性率为6.25%(2/32),经CK检测增加至21.88%(7/32)。结论:胰头癌患者SMA周围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较高,CK检测能提高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PD加行SMA的骨骼化清扫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改善胰头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1.资料:病人,男,17岁,因“上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d”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部轻压痛,腹部未及肿块。实验室检查:WBC:17.5×10^9/L,N96%,GPT:202U/L,GOT:107U/L,总胆红素78 μmol/L,直接胆红素47.3μmol/L。HBSAg(-)。B超提示:胆总管囊肿,胆囊炎,未见结石;核磁共振提示:胆总管囊肿(Ⅴ型?),胆囊正常,胆管内未见结石。临床诊断:胆总管囊肿伴感染、胆囊炎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肝脏质地良好,胆总管明显增粗囊壁增厚,呈球状扩张,最大直径5cm,未及明显结石。术中仔细探查未发现胆囊组织,剖开胆总管向上探查也未发现胆囊管汇入口。考虑存在胆道先天畸形,胆囊缺如可能。遂行术中造影和胆道镜检查发现,胆总管囊状扩展,最大直径5cm,下端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未见明显狭窄。向上探查发现胆总管于入肝前明显缩窄,入肝后又明显扩张,呈囊状,直径3cm,左肝管与右前肝管及右后肝管分别均开口于此囊壁上。胆总管未发现其他开口。整个肝内外胆管均未发现结石。术中诊断:肝内外胆总管囊肿伴胆囊缺如。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胆总管与空肠R-Y吻合。术后恢复佳,10d后治愈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病人男,54岁,因上腹胀痛不适半年入院.自1999年2月起病人感上腹胀痛不适,饭后加重,纳差,体重减轻约5kg.无返酸、嗳气,无黄疸、黑便等.B超及CT提示胰头占位病变,遂于1999年8月5日入我院普外科.入院查体:病人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未及肿大浅表淋巴结,中上腹部可触及约7 cm×7 cm肿块,质硬、轻压痛、界限不清,直肠指诊(一).辅助检查:Hb 119/L、总胆红素10.6μmol/L、白蛋白42 g/L、PT正常.CT提示胰头囊实性肿块.于1999年8月11日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头部约6 cm×6 cm肿块,与肠系膜血管有粘连.术后24 d出院.  相似文献   

11.
病人女性,16岁。因上腹痛伴腹泻3周,发现皮肤、巩膜黄染2周于2005年2月28日入院。查体: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无特殊发现。腹部B超诊断:(1)肝内外胆管扩张;(2)胰头占位;(3)主胰管扩张。MRI+MRCP+MRA诊断:胰头占位灶,考虑胰头癌可能性大,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管扩张(见图1,2)。ERCP诊断:胆总管胰腺段细线样狭窄,考虑壶腹癌可能性大。胆道刷检病理报告:脱落胆道上皮,未见异型细胞。  相似文献   

12.
跖骨头巨大菜花状骨软骨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59岁。因左足背内侧肿块,逐渐增大2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左拇趾跖趾关节内侧可见一6cm×3cm×3.5cm大小突出皮肤的肿块,左拇趾外观轻度畸形,表面肤色正常,质地硬、无压痛,骨突表面不光滑,但边界清楚且基底固定(见图1),患趾远端血供可,皮肤感觉正常,其它处未发现类似肿块。X线片示:左拇趾跖骨头内侧处一6cm×3cm×3.5cm大小菜花状的骨突起物,考虑骨软骨瘤(见图2);诊断:左足第一跖骨头骨软骨瘤。入院后行左跖骨头肿块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例1,男,54岁,因右上腹痛半月,加重2d于2005年4月16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胀,腹肌紧张,肝大,右肋下约4指,质硬,有压痛。既往有乙肝病史8年。实验室检查:AFP101μg/L,CEA4.8μg/L,乙肝三系示:HBsAg(+),HBeAg(+),HBcAb(+)。B超示:①肝硬化;②肝右叶实质性占位,肝癌可能。CT示肝脏呈小结节性硬化改变,肝右后叶7cm×6cm占位,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考虑肝癌。术中探查见肝右叶Ⅴ、Ⅵ段可及7cm×6cm大小,质中偏硬肿块,膨胀性生长,边界清,尚未突破肝包膜,余肝未及明显肿块。行肝右叶Ⅴ、Ⅵ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刘海勇  田博成 《腹部外科》1997,10(6):283-284
病例简介例1:男,50岁。1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以剑突下及右上腺明显,伴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持续4天自行缓解。l年内又先后发作4次。入院前1周L述症状再次发作,较前加重,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呈浓茶色,皮肤癌痒。体检:Bp12/skPa。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剑突下及胆囊区压痛、肌紧张,未触及胆囊。肝肋下4.Ocm。实验室检查:血胆红素112Pmol/L,尿胆红素(w)。B型超声:胆囊壁粗糙,胆囊内未见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1.7cm,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行急诊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肝脏充血水肿,边缘变纯,胆囊呈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15.
病人 男,55 岁,以反复右上腹疼痛1 个月伴进行性黄疸 1 周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巩膜、皮肤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大小6 cm×5 cm×5 cm,肝脾未及肿大。肛查:未及肿块。彩超提示肝门部胆管癌并胆囊浸润, CT提示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胆囊、右肝叶。总胆红素 250 U/dl,直接胆红素 213 U/dl,间接胆红素 37U/dl。入院第 7 天在气静复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胰头肿块3 cm×3 cm×3 cm,质硬,浸润胆总管全段、肝门部肿块 5 cm×4 cm×4 cm,胆囊受浸润,右肝Ⅳ、Ⅴ段可触及肿块5 cm×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胰腺钩突癌根治术中行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的手术技巧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对1例胰腺钩突癌患者实施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联合静脉切除重建的临床资料。术前CT提示钩突延伸至SMA左侧,而肿瘤位于延伸的钩突下部,距离胰头十二指肠、胆胰管汇合部、主胰管均较远,幽门上下、肝十二指肠韧带未见肿大淋巴结,肿瘤侵犯区域位于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上动脉(SMA)以及十二指肠升部。结果 施行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同时将受累及的十二指肠、近段空肠切除、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侧侧吻合。首先采用动脉优先入路技术探查SMA,发现肿块仅侵犯动脉鞘及空肠分支,采用动脉鞘切除、受侵犯的分支切断结扎,保留了SMA起始部主干。再探查SMV,见主干受侵约3 cm,采用SMV节段性切除重建。距离肿块约1 cm离断胰腺,离断缺血的空肠肠系膜及空肠肠管、离断十二指肠水平部,行十二指肠水平部-小肠侧侧吻合。结论 基于胰腺钩突癌部位及侵犯情况,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采用保留胰头十二指肠的胰腺钩突癌切除(或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可避免手术创伤更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保证了消化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有利于术后早期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7.
病例:女,53岁,因“中上腹胀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体检示,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有轻压痛,未及异常肿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显示,胆总管下端狭窄,局部管壁略增厚,胆道扩张、胆囊积液(见图1);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现,胆总管远段明显狭窄.近端胆管明显扩张(见图2)。肝功能指标如下,白蛋白34.7g/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11.0IU/L,  相似文献   

18.
病人:男性,43岁,因“肝实质性占位病变”入院。入院体检:皮肤、黏膜重度黄染,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胆MRI:肝左叶内一巨大肿块,约15cm×8.5cm×7.0cm;肝门区一肿块,直径约4cm;汇管区狭窄,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无扩张;门静脉左右支流空信号消失,门静脉左右支腔内充盈缺损,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免疫球蛋白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AIP)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胰腺炎,可表现为无痛性梗阻性黄疸或胰腺肿块等,与胰腺癌表现相似,术前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初诊时易误诊。笔者通过回顾1例IgG4-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2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胆总管胰腺段癌的IgG4-A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疗过程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无阳性体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胰头区增大、内见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弥散加权像呈明显高信号,增强中度均匀强化,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占位伴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扩张。通过讨论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资料等,考虑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合并梗阻性黄疸,恶性肿瘤不除外,认为有手术探查指征,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IgG4相关硬化性胰腺炎。结论:IgG4...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乳头状瘤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例1男.70岁,因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24年,间断背部疼痛6年,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总胆红素:31.8μmol/L,直接胆红素:18.9μmol/L,B超提示:胆总管囊状扩张伴炎性物沉积、剖腹探查术中见肝脏左外叶明显萎缩.胆总管明显扩张,直径约2.0cm,切开胆总管见其内有较多棕黄色胶冻样絮状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