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晓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274-127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胸腰椎骨折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注入骨水泥或钙磷骨水泥。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切口无感染,脊髓神经症状无恶化。随访12~66个月,除2例神经功能A级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3个月后腰背疼痛VAS评分2~5分(平均3.5分),术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2°(平均5.0°,矫正18.2°),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2%~100%,平均97.5%。随访12个月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8°(平均7.0°,丢失2.0°),动力位X线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椎体高度较术后平均改变0.5%,12个月后的Franke1分级较术前平均上升2级。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经椎弓根注入骨水泥或钙磷骨水泥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继锋  王晓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751-4752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10-2009-04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伤椎椎体高度丢失平均1.5 mm,无后凸畸形发生,无断钉、断棒、松动等现象,无植骨不融合、骨吸收、椎体塌陷等情况。结论伤椎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的内固定方式修复胸腰椎骨折容易出现骨折椎体复位效果欠佳的情况,且内固定后较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等。而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修复胸腰椎骨折则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并维持矫正效果。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经胸腰椎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X射线及CT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其他观察指标包括腰椎功能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脊柱侧弯情况、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5个月-4年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左右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经随访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断裂2例(术中发现骨折段未有效融合),未出现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内固定后5个月,患者的伤椎高度显著恢复,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47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植骨,其中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6~24个月)。45例获得较好恢复,2例截瘫患者无明显恢复。47例患者椎体前缘、椎体后缘(中柱)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其中2例断钉。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植骨,恢复伤椎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通过椎板减压,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的疗效.方法: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伤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后路固定治疗,了解神经功能变化,X线测定术前和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CT测定椎管狭窄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21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少,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以及椎管狭窄变化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椎自体骨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有效恢复前柱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固定植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采用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观察椎体高度、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达88%~100%,Cobb角恢复至0°~6°。随访9~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钉及复位椎体高度丢失,合并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也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较传统跨伤椎置钉,有更好的力学稳定性,避免术后伤椎复位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37例,根据术前及术后10 d、6个月、1年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胸腰背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采用该方法治疗的3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平均值、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平均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亦有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椎5钉法),经另一侧椎弓根伤椎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轻中度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预防术后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与传统四钉法固定两种方法,术前、术后以椎体压缩率、Cobb角的恢复为评价指标。结果对48例患者平均随访30个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的患者椎体高度、椎体的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椎体压缩率、Cobb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四钉法疗效稳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对胸椎不稳定性骨折46例做短节段椎弓根复位固定,其中29例行部分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6个月~2 a,椎体前高度由术前平均45%恢复至术后92%,cobb角由术前25°恢复至术后6.5;°合并脊髓损伤患者A S IA神经功能评分平均升高一级;无断钉、松动、椎弓根骨折及感染发生。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复位,同时应用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经椎弓根行伤椎体内及小关节突间联合植骨治疗。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无神经症状加重,经随访5~18个月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无塌陷变形。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一侧椎弓根内固定,另一侧椎体内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单节段受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22例,女6例,累及T11 4例,T12 10例,L1 10例,L24例,均采用短节段经伤椎上下位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侧椎体内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术治疗。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行正侧位X线复查,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楔变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除5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外,其余均未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后伤椎楔变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伤椎楔变角、伤椎与上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后6个月变化不明显(P均〉0.05)。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较术前有1-2级恢复。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及增强前柱的稳定性,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及防治矫正角度的丢失,防止取骨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成形,记录植入时间,出血量,并通过X 线片、CT扫描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worter指数)的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植入时间60 ~ 100 min,平均75 min;手术出血量40 ~ 180 mL,平均80 mL,全部患者植入过程中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明显改善(P < 0.0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创伤小,安全可靠,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成形可以有效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后壁骨折间隙直接撬拨复位,并经后壁进行椎体内直接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中药内服,治疗椎管占位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占位性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9例,采用椎管减压,经伤椎后壁直接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中药辨证施治,评价分析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结果:本次随访成功18例,失访1例。患者治疗后伤椎恢复良好,后缘骨块完全复位,术中未出现神经损伤,椎体恢复高度满意,骨折椎体愈合情况较好,椎体内未出现瘢痕充填,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物松落、断裂的情况。结论:在行椎管减压的同时,采用经伤椎后壁直接撬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椎体的高度和强度得到满意恢复,重建了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远期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1~4年随访,行X线检查检测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总优良率(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提高手术效果,恢复患者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固定进行治疗,术后观察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全部伤椎均骨性愈合,椎体高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Cobb角改善,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经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对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自制圆棒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撬拔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结果】采用Fra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1周伤椎影像学检查,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受堵情况按wolter分类评估。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2&#176;矫正至平均4.2&#176;;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19mm矫正至平均36mm,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由术前的平均35.8%矫正至95.5%,术后随访测量伤椎X线片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植骨融合率高,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者均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7例,其中19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组)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术,18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PSF组)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痛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平均随访时间(15±3)个月(12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SF组在手术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较OPSF组长(P<0.05),但术中出血及术后伤口引流量较OPSF组少(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复位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s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期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PPSF组术后腰背疼痛VAS评分较OPSF组低(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