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都市2010-2015年机采血小板捐献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献血者招募方案和指导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5年,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73 10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本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收集及整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人次等资料,计算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由6 798人次增加至17 684人次,累计绝对增加量为10 866人次,年平均增长量为2 173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2.4%、28.4%、31.1%、11.6%和13.2%,其中2012年和2013年环比增长速度较高.②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52 650人次(72.02%),女性为20 456人次(27.98%),各年男性献血者均多于女性,并且所占比例均>60%,其中2014年男性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6.88%(12 010/15 622).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1.483,P<0.001).③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各年均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其中2010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62.80%(4 269/6 798).2010-2015年,18~2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25~30岁和>30~3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均呈增加趋势.自2012年起,有年龄为>55~60岁献血者参与机采血小板献血,2012-2015年该年龄段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0.46%(49/4 561)、1.09%(153/14 002)、1.42%(222/15 622)及1.19%(210/17 684).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年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42.556,P<0.001).结论 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各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均以男性多于女性,且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应根据成都市机采血小板捐献特点,制定科学的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和献血者招募方案,确保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的机采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堰市中心血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对采集失败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确保在血液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血液采集成本浪费。方法对该血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 2010~2011年该血站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5例,采集过程中离心杯漏液2例,中度脂血未采集到血小板1例,疑似溶血停止采集2例。结论加强员工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减少机采血小板的采集失败率,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节约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随着临床输血学的发展和重大突破 ,成分输血的比例日益上升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也逐步增加 ,因为机采血小板较手工采集血小板有着浓度大、纯度高、容量少、节约血源、临床疗效好 ,且可大大减少因输入多人份血小板产生副作用明显等诸多优越性 ,因此 ,机采血小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中心血站于 2 0 0 2年 12月至 2 0 0 3年 4月用 1台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 35人次 ,除 1例因献血员静脉条件不好采集未完成外 ,其他34例因针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均采集成功。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献血员…  相似文献   

4.
正机采血小板是用专用封闭式耗材连接血细胞分离机直接从献血者身体采集。采集前对个体情况的评估能积极预防或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我们总结了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出现的25例异常情况,分析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1年7月128名血小板机  相似文献   

5.
随着机采血小板的开展和推广,机采血小板以其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节约血源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机采血小板由于采集时间长一般需要1h左右,容易发生献血反应。笔者对本站自2004年7月~2007年5月,用CS-3000 P1us采集的455例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献血反应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机采血小板计数与机采血小板献血员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国内机采血小板临床的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加 ,机采血小板具有均一的免疫学特性 ,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小 ,临床疗效显著 [1] 。机采血小板献血员除应具备全血献血员的基本要求外 ,还必须做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应≥ 1 5 0× 1 0 9/L。因此 ,血小板计数是机采献血员筛选的一项重要指标。本中心机采血小板工作开展近两年 ,虽然受到血源的限制 ,但随着临床的需要 ,机采血小板量有所提高 ,机采献血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了探讨机采血小板计数、筛选情况、采集血小板的循环血量与血小板采集量之间的关系 ,笔者就本中心近期采集的5 0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街头固定车屋开展机采血小板的优势,寻求解决临床血小板供应紧张的途径。方法对咸阳血站在站内和街头固定车屋开展的机采工作,从采集量、捐献人次、性别、年龄、职业、满足临床需求及机采血小板采集室环境监测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相同跨度时间段内,街头固定献血车屋机采血小板采集量比站内机采室增加了2 855 U,增长378.1%;机采捐献人次增加了1 354人次,增长209.0%。街头机采室环境监测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检测均符合标准要求。结论在街头固定车屋开展机采血小板工作直观、方便、安全,且便于招募和采集,更有利于建立和壮大机采献血者队伍,满足临床血小板需求。  相似文献   

8.
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浓度高、不良反应少而且效果好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的采集量逐年增加,捐献方式也逐渐转移到无偿捐献方式。这也是无偿献血的一种新形式,由于采集时间要比献全血时间长,采集必须通过机器才能完成,人们对此还存有疑虑,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科对2006年1~12月513例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全程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陆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111-7111
机采血小板以它浓度大、纯度高、输血反应少等优势,被医学界重视。目前临床治疗的需求量在日益上升,但由于机采血小板在时间上过程中不同于采全血,除有严格的操作技术外,更需要医护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职业素质,在整个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的好以及采集是否能顺利进行,是机采血小板质量的重要保证。我站2006—01-2008—12以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9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47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PLT〈170×10^9/L,体重50~55kg的献血者和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血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成分血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以及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和输血反应率在临床应用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1].随着血细胞分离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可从献血者血循环中一次采集1~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全血采集时间长,特别采集2个治疗量血小板循环血量多,所需时间更长,故献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为更好开展机采血小板工作,减低和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广州血液中心2008年11月到2009年5月,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所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普及,本市的血小板临床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依靠献血者主动预约及电话招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血小板的临床需求。因此,本站于2010年10月开始在街头献血屋放置一台血小板采集机,进行机采血小板志愿者的招募与采集,扩充了成分献血队伍,有力地保障了血小板的临床应急需求,缓解了站内采集的压力,同时也方便了献血者就近捐献成分血。现结合实际,谈谈对街头献血屋动员和招募首次机采血小板志愿者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邯郸市机采血小板临床用量规律,依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指导机采血小板的招募、采集和储存工作。方法对邯郸市2007年1月-2013年12月每月向临床供应机采血小板的量进行建模。行Epidata3.0双录入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1,利用时间序列模型中专家建模器对机采血小板用量建立数学模型,并预测2014年1-12月份的临床需求量,验证模型误差。结果专家建模器对机采血小板用量给出的模型为Winters加法模型。P0.05,说明残差均为白噪声序列,模型提取了原序列中所有数据信息,模型诊断通过。将2014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实际值均落入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且相对误差较小,所得模型为最优模型。结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补充后续数据,血液机构能够合理指导机采血小板招募、采集工作,科学规划用血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山东省血液中,心2006。2010年机采成分血和机采献血者队伍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机采成分血采集及其献血者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唐山计算机软件中的统计模块统计2006.2010年的机采成分血和献血者资料.用EXCEL、SPSSl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的采集量逐年增长,机采粒细胞的采集量逐年减少;机采血小板血型比例A型、B型、O型和AB型之间基本保持在3:3:3:l;除2006~2007年外,2007—2010年单次捐献双份成分血的比例逐年升高,各年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年有机采成分献血者1512名,2007年达到2329名,2008—2009年献血者均在2100名以上。2010年又降为1624名;每年多次(≥3次)献成分血的献血者比例由2009年的31.75%(723/2277)上升到2010年46.06%(748/1624)。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9年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省级医院临床机采成分血需求明显增加;机采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取得了部分成效,多次献血及单次双份献血比例增加,因而献血者队伍需求趋势明显.今后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开展,机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做好献血者的护理,对于保证血小板采集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笔者将2003~2004年721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汉中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的含量,建立机采血小板档案库,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机采血小板。方法将体检合格的1 086名本地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献血前的初筛实验中,按血小板计数的要求先采集其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在2h内完成血小板计数。然后统计其中有多少无偿献血者可以捐献机采血小板。结果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小板含量偏低,血小板含量大于或等于150×109/L不足调查者的一半。结论本调查对建立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库和临床用机采血小板全部来自无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保证及时供应临床用血的前提下,通过制订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减少因盲目采集机采血小板造成过期报废而导致的血液浪费,减少因急救用血而进行的应急检验,从而节约检验试剂和人力资源。方法根据往年的临床用血情况和近期临床用血需求规律,制订出每个血型的备库存量和未来2d的预采血计划,合理安排采血时间和检验时间,完善机采血小板临床使用预约和采集制度,避免无计划的采集造成的血小板过期报废。结果按计划采集机采血小板前(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2年机采血小板过期报废率为1.09%,应急检验比例为7.02%;按计划采集机采血小板后(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2年机采血小板过期报废率为0.09%,应急检验比例为2.75%。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与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2个时段过期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P0.05);2个时段应急检验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8,P0.05)。结论制订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并按计划采集机采血小板,合理安排采血时间和检验时间,可有效控制过期报废率,减少应急检验比例,节约检验试剂和人力资源,临床供血及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数与首次采集前、正常值的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下降,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加。结论机采血小板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机采血小板2U的质量保证和供者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机器采集血小板的 2U质量及其对供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用MCS○R+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 2U后 ,收集供者采后抗凝全血 1ml检测血常规 ,收集机采血小板成品 1ml(原液 )作血小板计数。结果 ①机采血小板终成品计数检测≥ 2 5× 1 0 1 1 /U达 87 3%。②所有被检测的供者采后血小板平均计数 1 6 0× 1 0 9/L。结论 对身体健康、采前Plt≥ 2 5 0× 1 0 9/L、体重 >5 5kg的供者机采血小板 2U是安全的。有选择性机采血小板 2U既能保证血小板质量满足临床应用 ,也能达到缓解供者不足以及降低机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建立中等城市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采集、质控模式,确保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与及时。方法固定献血者作为自愿者实行一对一动员,并计自愿服务小时,实行星级管理;争取市政府支持,对献血次数达20次以上者进行表彰;根据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检查和献血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判断能否捐献两个治疗量。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原招募模式和2011年7月与2012年12月实施新的招募模式的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和成品机采血小板作对照,分别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行新的招募模式后,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χ2=413.48,P〈0.01)、机采血小板捐献成功率和成品机采血小板质量均大幅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行新的招募模式、采集、质控模式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保障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