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林雁  唐本春 《陕西中医》2005,26(10):1104-1105
温胆汤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其药物组成: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满意,现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据"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提出和胃通腑安神法,自拟和胃通腑安神方治疗不寐证69例,进行疗效总结。方法:选取因饮食、郁热等因素导致脾胃失和不寐证患者69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脾胃湿热型、食伤脾胃型、胆胃不和型,运用和胃通腑安神方对证加减治疗。结果:69例门诊不寐证患者,治愈率为37.7%,有效率为49.3%,总有效率为87.0%,表明和胃通腑安神法及和胃通腑安神方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连清 《河南中医》2013,(12):2138-2139
目的:观察理肝活血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中药组给予理肝活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多潘立酮、雷尼替丁口服治疗。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肝活血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漫谈“胃不和侧卧不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佳 《江苏中医药》2002,23(5):36-37
从理、法、方、药的角度阐述了《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生理上,胃和脾健,化源充足,中焦斡旋,则神得所养,阴阳相交,而得安寐;病理上,胃不和,生化乏源,则营气不足,心神失养,或升降失职,则邪气内扰,心神不安,均可导致不寐;治疗上,将和胃法贯穿于失眠治疗的全过程中,并根据邪气内扰和营气不足的孰多孰少,分别选方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舒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O、乙酰胆碱酯酶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舒胃方组予舒胃方(柴胡10 g,香附10 g,白芍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枳实10 g,旋覆花10 g,白术10 g,焦神曲10 g)口服治疗,木香顺气丸和莫沙必利比组分别口服木香顺气丸和莫沙必利治疗。3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NO、乙酰胆碱酯酶及胃排空率。结果:舒胃方组总有效率为93.33%,莫沙比利组为86.67%,木香顺气丸组为80.00%,舒胃方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舒胃方在提高患者血清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改善胃排空、降低血清NO水平方面亦优于木香顺气丸及莫沙比利组(均P<0.05)。结论:舒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FD疗效显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乙酰胆碱酯酶水平、降低血清NO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再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后,历代医家都对其十分关注,对其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胃的生理功能、营卫气血诸多方面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机理,有助于临床辨证遗方用药。治疗上,在辨清虚实后选方用药,调胃之和降,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田利军  罗士云 《河北中医》2010,32(4):628-628,640
临床中常常见到一些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一种临床病证,常被称之为胃强脾弱证。2007—02-2009—10,我们运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治疗胃强脾弱证5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将《伤寒论》方治疗慢性胃炎归纳总结为泻热和胃、柔肝养胃、疏肝和胃、泻胆和胃、暖肝温胃、温中健脾、温中散寒、苦辛通降等八个方面。指出临床运用《伤寒论》方治疗慢性胃炎,只要辨证准确,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幽胃方治疗胃络瘀血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随机患者分为3组,清幽胃方组35例予清幽胃方治疗,法莫替丁组33例(失访2例)予法莫替丁治疗,安慰剂组29例(失访6例)予安慰剂(淀粉)胶囊治疗。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清幽胃方组愈显率、总有效率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p疗效:清幽胃方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幽胃方治疗胃络瘀血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饶晶  吴耀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8):1591-1592,1594
目的:观察“胃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子“胃萎方”治疗,对照组30例子中成药“胃复春”治疗,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变化。结果:“胃萎方”对胃镜征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疗效优于“胃复春”(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胃萎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②“胃萎方”对患者胃黏膜镜下改变,病理改变有明显逆转作用。③“胃萎方”有明显抗Hp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舒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舒胃方组、木香顺气丸组、莫沙比利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舒胃方、木香顺气丸、莫沙比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及胃排空。结果:总有效率舒胃方组为93.33%,木香顺气丸组为80.00%,莫沙比利组为86.67%,舒胃方组与木香顺气丸组、莫沙比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胃方组在改善胃泌素、胃动素及胃排空方面,明显优于木香顺气丸组及莫沙比利组(P0.05)。结论:舒胃方能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患者血清胃肠激素、促进胃排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3组:舒胃方组、木香顺气丸组、莫沙比利组,平均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清NO及胃排空。结果:经舒胃方组治疗后,FD患者胃排空、血清胃泌素改善,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优于木香顺气丸(P0.05)。结论:舒胃方是治疗FD的有效方,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FD患者的神经递质,促进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3.
和胃泄浊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0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刘慰祖(200032)江苏省启东市传染病医院杨剑兵关键词和胃泄浊方,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有胃失和降之主证。作者用和胃泄浊方治疗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近...  相似文献   

14.
葛惠男教授秉承吴门医派学术思想,胃脘痛临床常用以下5法治疗:益气活血法、疏肝和胃法、清热和胃法、滋养胃阴法、芳香化浊法,分别采用益气活血方、疏肝和胃方、清热和胃方、滋养胃阴方、化湿理气方化裁治之。附验案5则。  相似文献   

15.
张谈 《江苏中医药》2004,25(4):38-39
张迪蛟主任中医师辨治脾胃病有所专长,崇尚东垣而不泥,旁参诸家而不拘。治不执方,但必有方。通过对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5则验案的介绍,反映其独到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6.
维胃方对胃溃疡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维胃方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冰醋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各治疗组造模3d后予维胃方高、中、低剂量及雷尼替丁灌胃7d;并设正常组、模型组及对照组。处死大鼠检测胃液pH值、渍疡指数,测定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干预后雷尼替丁组、维胃方高、中、低剂量组溃疡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中剂量组降低较雷尼替丁组更明显(P〈0.05)。维胃方各剂量组的溃疡抑制率均高于雷尼替丁组:雷尼替丁组、维胃方高、中、低剂量组胃液pH值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雷尼替丁组、维胃方高、中、低剂量组PCE2含量升高,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低剂量组升高较雷尼替丁组更明显(P〈0.05)。结论:维胃方对实验性胃溃疡具有明显修复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PGE2含量,从而在押制攻击因子和增强防御因子两个环节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4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高剂量组(简称健高组)和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低剂量组(简称健低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服等容积的西咪替丁混悬液;健高、低组分别灌服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水煎液。各组均按0.25m L·10g-1·d-1灌胃,1次/d,连续给药5d。结果: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高剂量组的小鼠胃表面充血不明显,胃内黏膜稍红,但几乎无溃疡,治疗效果最佳。且溃疡指数低于其他各组。结论:说明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能有效抑制小鼠胃溃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越鞠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的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用越鞠方治疗,对照组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越鞠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胃消疡汤经验方联合三联疗法辨治肝胃不和型胃溃疡的效果。方法:80例肝胃不和型胃溃疡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组与乙组,各40例。甲组采取三联法辨治,乙组在甲组基础上配合和胃消疡汤经验方。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82.5%,乙组总有效率为9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在西医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对肝胃不和型的胃溃疡患者积极联合和胃消疡汤经验方辨治,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该疗法应用价值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巨邦科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992-993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焦气机之枢。脾胃失调,气机不畅则诸病生焉。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名方。该方药味少而组方精,用药简练,燥湿行气,切中病机。青海省中医院白云老师在治疗脾胃病中,每以平胃散为基础方,改散为汤,或加味,或合方运用,形成了诸多平胃散变化方:人参平胃汤治疗脾胃虚弱证;藿半平胃汤治疗脾胃湿滞,胃气不和证;连黄平胃汤治疗脾胃湿热证;柴平汤治疗肝胃不和,偏于热者;平胃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理平汤治疗中焦虚寒证;四平汤治疗肝郁脾虚证;胃苓汤治疗脾胃虚寒,水湿下注证等。白师以平胃汤执中州加减运用而达四旁,有是证便用是方,不但在脾胃病证治疗中疗效显著,而且在证治中理、法、方、药一脉相承,师古而不泥古,堪称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