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诊断在卵巢癌和宫颈癌放射治疗前后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手术合并放射治疗的宫颈癌与卵巢癌患者100例,其中宫颈癌60例,卵巢癌40例。在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后进行CT诊断,同时进行病理分期,比较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结果:卵巢癌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浆液性囊腺癌25例,黏液性囊腺癌9例,库肯勃瘤2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2例,交界性囊腺癌1例,未检出1例。FIGO分期结果显示:Ⅰ期1例,Ⅱ期11例,Ⅲ期21例,Ⅳ期6例。宫颈癌检查结果显示:鳞癌34例(低鳞20例、中鳞18例、高鳞6例)、腺癌15例、腺鳞癌11例。FIGO分期:Ⅰ期2例、Ⅱ期15例、Ⅲ期20例、Ⅳ期21例。放射治疗后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CT检查时见宫颈增大,或呈不规则软组织块。卵巢癌CT特征可见增强扫描,实体部分有增强。卵巢癌可产生腹水。结论:CT检查能准确地对宫颈癌、卵巢癌患者进行分期,为治疗提供准确的病灶信息,为患者的合理治疗创造前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表达对宫颈肿瘤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宫颈癌患者及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SCC-Ag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宫颈肿瘤病理分期增加,血清SCC-Ag阳性率升高(P〈0.05):血清SCC-Ag水平随病理分期增加而升高:治疗后各病理分期血清SCC-Ag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分期越晚,血清SCC-Ag表达水平降低越明显。结论:血清SCC-Ag表达对宫颈瘤诊断、预后等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道镜用于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10 月~2011 年10 月在我院妇检中疑有宫颈病变38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镜检查诊断慢性宫颈炎310 例,宫颈湿疣21 例,CIN 1 级~2 级42 例,CIN 3 级7 例,宫颈癌3 例.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316 例,宫颈湿疣19 例,CIN 1 级~ 2 级40 例,CIN 3 级6 例,宫颈癌5 例.阴道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宫颈癌变阳性检出率100%.结论:阴道镜用于筛查宫颈癌前病变能及早发现,与病理诊断比较无差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和特点,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省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40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轻宫颈癌患者占近4年所有宫颈癌发病人数的17.3%,年轻化趋势显著。临床分期:Ⅰ期者21例,占52.34%;Ⅱ期者10例,占24.52%;Ⅲ期者5例,占13.13%;Ⅳa期者4例,占10.01%。病理类型主要分为鳞癌、腺癌和鳞腺癌,发病率分别为73.3%、18.3%和8.4%。宫颈癌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结论:宫颈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主要与年轻宫颈癌患者生活习惯有关。应加强对已婚宫颈癌妇女的检查和防护措施,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或恶变,保证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对94例宫颈癌患者进行了经阴道彩超色多普勒超声明确了诊断,探讨了经阴道彩超色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94例宫颈癌患者行经阴道彩超色多普勒超声,并与常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超声诊断94例宫颈癌患者,与手术,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符合率为93.6%。其中3例误诊为宫颈糜烂,3例误诊为子宫肌瘤。经常规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85例(90.4%),腺癌7例(7.4%),混合癌2例(2.2蚴。结论本技术可以较准确地对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提高了患者早查早治的可能性,为宫颈癌诊治提供了指导,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进行宫颈刮片检查及活检,提高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对全县35—59岁的农村妇女进行宫颈刮片检查及宫颈组织活检。结果:宫颈刮片检查2688人,采用巴氏染色分级标准≤Ⅱa级标本2648例,≥Ⅱb级40例,活检结果:CIN1 1例,CIN2 2例,阴性,炎症125例,原位腺癌1例,浸润癌1例,其他8例。结论:全面普及防癌知识,开展育龄妇女宫颈癌定期检查工作,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OX-2(环氧合酶)、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SCCAg(鳞状细胞癌抗原)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用2012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宫颈癌组,选取同期宫颈良性病变患者47例作为宫颈良性病变组,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中的COX-2、MMP-9与SCCAg水平,分析其与宫颈癌、宫颈癌分期、宫颈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血清中COX-2、MMP-9及SCCAg水平明显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良性病组血清中SCCA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患者血清中 COX-2、MMP-9及SCCAg 水平均明显高于腺癌,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血清中,COX-2与SCCAg的水平均随病情恶化而升高,II期患者明显高于I期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水平随病情恶化而降低,II期患者明显低于I期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MMP-9与SCCAg单一检测灵敏度最高为49.3%,准确率最高为56.7%;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84.7%和80.7%。联合检测使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大幅度提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型、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患者血清中 COX-2、MMP-9与 SCCAg 的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宫颈癌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对宫颈癌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病理分析的角度探讨宫颈疾病发病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宫颈癌早诊早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2月就诊的1664例宫颈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炎性病变占88%,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占7%,宫颈浸润癌占0.3%。HPV感染阳性316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HPV感染率为64%,宫颈浸润癌HPV感染率为90%。宫颈良性病变中HPV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患者(P〈0.01)。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18~28岁,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高峰年龄为30~48岁。高危HPV持续感染、多性伴、性传播疾病者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认真对待宫颈炎性病变,对HPV阳性者进行积极的跟踪、筛查是宫颈癌早期预防、诊治的重点。30~48岁是城市医院宫颈疾病诊治、宫颈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疗是宫颈癌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 ,适应于各期病人。体外照射与腔内放疗相结合 ,中晚期病人再结合化疗 ,已成为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在宫颈癌的放疗反应中 ,有近期反应和远期反应 ,远期反应主要是放射性直肠炎 ,发生率为 1 0 %~ 2 0 % [1 ] ,且疗效欠佳。笔者自 1 995年元月~ 2 0 0 0年元月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 32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发病年龄 30~ 81岁 ,平均 5 1岁 ;病理类型 :鳞癌 2 8例 ,腺癌 4例 ;按FIGO1 998年临床分期 :Ⅱb3例 ,Ⅲa1 2例 ,Ⅲb1 4例 ,Ⅳa3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固有荧光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妇科门诊2000年元月~2004年12月因宫颈疾患行巴氏染色法,固有荧光电子阴道镜的患者2550例。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255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289例,经病理确诊为慢性宫颈炎症200例,CINⅠ-Ⅲ级50例,宫颈原位癌25例,宫颈浸润癌7例,宫颈湿疣7例。结论:固有荧光电子阴道镜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降低宫颈的发病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阴道镜检查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8年10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18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镜检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阴道镜检查的筛查效果。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80例患者中检出宫颈癌前病变8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44例、CINⅡ级23例、CINⅢ级16例〕、宫颈炎78例、宫颈癌5例,检出率分别为46.11%、43.33%、2.78%;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180例患者中检出宫颈癌前病变67例(CINⅠ级37例、CINⅡ级18例、CINⅢ级12例)、宫颈炎69例、宫颈癌5例,检出率分别为37.22%、38.33%、2.78%;阴道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进行有效地筛查,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液基细胞学检查用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临床筛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2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宫颈癌检查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进行宫颈防癌涂片检查,完成宫颈防癌涂片检查7 d后,对患者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iR-495-3p、miR-181d-5p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对宫颈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2年12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Ⅰ级组)、30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组)、50例宫颈癌(宫颈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miR-495-3p、miR-181d-5p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各组miR-495-3p、miR-181d-5p阳性表达率;采用RT-qPCR法检测宫颈癌组患者癌组织中miR-495-3p、miR-181d-5p表达量,分析miR-495-3p和miR-181d-5p表达量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iR-495-3p和miR-181d-5p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二者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组miR-495-3p、miR-181d-5p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CINⅠ级组及CINⅡ~Ⅲ级组(P均<0.05)。宫颈癌组织中miR-495-3p、miR-181d-5p表达量与FIGO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宫颈疾病。方法:我院于2009年9月~2010年8月对85例门诊病人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术。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75例,CIN8例,宫颈湿疣1例,宫颈癌1例。电子阴道镜诊断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的符合率分别为:96%、87.5%和100%。结论:阴道镜可使病变图像清晰,能及时发现宫颈小病灶,能够选择性定位活检,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检查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60 例疑似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对照 组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观察组患者进行 DCE–MRI 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方法与 病理检查的结果。 结果: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对照组常规 MRI 检查出现 1 例误诊宫颈癌患者,观察组 DCE–MRI 检 查对 Ⅰa 期、Ⅲa 期和 Ⅲb 期的宫颈癌患者诊断检查正确率高达 100.0 %,且对照组患者 Ⅱb 期诊断准确率低于观察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 DCE–MRI 检查,相较于常规 MRI,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并对各病理分期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分为2组,观察组36例行宫腔镜直视下活检结合分段诊刮,对照组54例行单纯性分段诊刮,比较2组术前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术前判断宫颈受累的可靠性及随诊3a和5a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前病理诊断准确率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宫颈受累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随诊例数及3 a和5 a总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宫腔镜直视下活检结合分段诊刮术可提高术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准确率,可准确了解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情况,不影响患者生存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泛性宫颈切除术(RT)后的妊娠率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行RT治疗的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9.5(25~39)岁;病理类型为鳞癌25例,腺癌2例;病理分期为Ia 2期3例,Ib 1期24例。19例尝试妊娠的患者中7例患者成功妊娠9例次,总妊娠率为47%(9/19);其中2例次为妊娠早期流产,早期流产率为22%;7例次至妊娠晚期,其中早产率为43%,足月妊娠率为57%;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终止妊娠,无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新生儿结局良好。产后随诊(18.8±13.3)个月,宫颈细胞学检查无异常,没有肿瘤复发。结论 RT术后1 a妊娠相对安全,妊娠率为47%,且早产比例高。妊娠足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相对适宜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分型、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及甲胎蛋白(AFP)检测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同期选取69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宫颈癌有无淋巴转移患者的CA125、AFP水平;观察宫颈癌大小、形态、密度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联合HPV–DNA基因分型、血清CA125及AFP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的CA125、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淋巴结转移者的CA125、AFP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以高危型病毒HPV 16型、HPV 18型为主。CA125、AFP、HPV–DNA基因分型及MSCT联合检出宫颈癌109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κ=0.826),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5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与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基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选择宫颈癌治疗方案,利于临床宫颈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T)辅助治疗Ⅱa期至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7例Ⅱa期至Ⅱb期宫颈癌患者,采用1~2个疗程的静脉化疗之后2剧全部行宫颈癌根治术,并观察患者病灶大小的改变、化疗毒副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效果。结果NACT有效45例(78.95%),其中9例(15.79%)完全缓解。Ⅱa期有效33例,11b期有效12例,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别与化疗效果无关,而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的有效率90.70%明显高于腺癌42.86%(P〈0.05)。化疗毒副反应轻微。本组患者化疗后均行宫颈癌根治术。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减肿瘤的体积和范同、降低肿瘤的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易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