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系统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445名低保居民,并选取445名非低保居民,进行11配对,对890名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分析享受低保补助的城市居民与非低保人群之间生命质量差异.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平均为(51.21±14.86)岁,男性占40.00%.相对非低保人员,低保人员文化程度低、高危家庭(指家庭成员中有失业、重大疾病)偏多、职业不稳定、收入低、住房面积小、健康总体自评差、健康状况恶化、体力适度差、慢性病患病率高、就医情况差和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低等.结论 相对非低保人员,低保人员具有"三低三高"特点,生命质量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民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白城市及松原市抽取5个县、区,对抽取的1 295名18~79周岁的常住农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进行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估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2年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49.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60.8%)比男性(37.8%;χ2=68.430,P0.001)高。患病率居前4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16.3%)、关节炎(12.4%)、椎间盘疾病(11.6%)、缺血性心脏病(9.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经常摄入水果(OR=0.508)是保护因素,女性(OR=2.485)、年龄大(OR=4.932)、既往吸烟(OR=1.957)、超重(OR=2.060)、肥胖(OR=1.542)、有慢病家族史(OR=1.520)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慢性病总患病率较高,心脑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是危害农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应针对以上高危人群制定和实施积极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市双流区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双流区9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492名,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方法对健康状况及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483份。调查对象自觉健康状况好的占38.5%,自觉健康状况差的占11.2%。日常生活多数需要或完全需要药物或医疗帮助的占25.7%。慢性病患病率为63.1%,其中男性60.8%,女性65.2%。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6.7%,糖尿病为4.1%。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心理状况较好。绝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家庭、亲友和邻里关系好。体质指数(χ2=8.395,P=0.004)、中心性肥胖(χ2=9.404,P=0.002)、吸烟(χ2=7.041,P=0.008)、蔬菜摄入(χ2=4.384,P=0.036)和水果摄入(χ2=7.59,P=0.006)与慢性病患病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流区高龄老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强高龄老人健康体检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潍坊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政府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8-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潍坊市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50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影响因素,获得有效问卷1 208份,有效应答率为96.6%。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慢性病影响因素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潍坊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1.8%,其中患有1、2、3种慢性病的分别为40.7%、16.1%和5.0%;慢性病患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是高血压(39.7%)、糖尿病(15.2%)、心脏病(1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52)和慢性病家族史(OR=7.203)是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自理能力(OR=0.348)、饮食习惯(OR=0.769)和睡眠时间(OR=0.739)是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潍坊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饮酒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胜利油田滨州工作区某社区抽取18岁以上常住居民3 471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慢性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本社区居民饮酒率为32.87%(标化率为21.54%),其中男性饮酒率为72.29%(标化率为58.80%),女性饮酒率为4.16%(标化率为3.13%),男性高于女性(χ2=766.39,P0.05)。饮酒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不饮酒人群,饮酒年限越长,慢性病患病率越高(χ2趋势=127.95,P0.05),饮用高度白酒慢性病患病率高,而饮用葡萄酒患病率低(χ2=40.39,P0.05),随着饮酒频率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型,以"10次以上/周"患病率为最高,"小于3次/周"为最低(χ2趋势=17.61,P0.05),平均每次饮酒量越高,慢性病患病率越高,但是"平均每次饮用400 ml以上"人群患病率有所下降(χ2趋势=4.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饮酒(OR=1.81)、饮酒年限(OR=1.30)、饮酒频率(OR=1.42)、平均每次饮用量(OR=1.26)均是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被调查社区居民饮酒率较高,应加强饮酒人群的健康教育,控制饮酒,以降低与饮酒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赣榆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赣榆区≥18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人群的人口学信息、健康相关行为、慢性病家族史及主要慢性病病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5 200人,筛查出高血压患者1 381例,患病率为26.56%。随着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00,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为2.13~21.14)、超重(OR=1.29)、肥胖(OR=3.16)、腹部肥胖(OR=1.52)、饮酒(OR=1.25)、高血压家族史(OR=1.50)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为0.54~0.72)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控制饮酒、控制体重、加强健康知识学习可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哈密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慢性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共抽取2 663名年满18周岁的哈密市居民,以入户一对一面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及慢性病患病情况。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筛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共调查2 663人,慢性病患病人数860人,慢性病患病率32.3%。居民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分别为高血压(15.8%)、冠心病(8.1%)、关节炎或关节病(7.9%)、骨质疏松(3.9%)、糖尿病(3.7%)。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329,95%CI=1.260~4.305),婚姻状况(OR=1.891,95%CI=1.424~2.511),职业(OR=1.359,95%CI=1.123~1.644)为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568,95%CI=0.332~0.972),年收入(OR=0.495,95%CI=0.305~0.804),体育锻炼(OR=0.695,95%CI=0.560~0.864)是慢性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哈密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收入、职业、体育锻炼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徐州市城市低保对象生存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春霞  黄水平  刘伟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379-2382
目的 为增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探讨城市低保对象与非低保人员之间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系统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445名低保对象,并选取445名非低保人员进行1:1配对,对890名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平均为(51.21±14.86)岁,男性占40.00%.相对非低保人员,低保对象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均差,社会支持弱(P<0.01).结论 城市低保对象生存质量远远低于非低保人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报慢性病患病与健康素养水平的关系,为预防控制慢性病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5月—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方法,在辽宁省抽取15~69岁常住人口使用统一编定的问卷进行调查,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报慢性病患病情况与健康素养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辽宁省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为22.08%,其中城市22.72%,农村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居民,随着年龄组升高,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OR=2.002);文化程度越高,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下降(OR=0.881);与公务员相比,学生的自报慢性病患病率低(OR=0.123);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的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较低(OR=0.751)。农村居民,女性自报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OR=1.380);随着年龄组升高,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增加(OR=1.950);教师、医务人员、学生、工人的自报慢性病患病率较公务员低(OR=0.491、0.489、0.402、0.446);具备健康信息素养的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较低(OR=0.776)。结论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男性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慢性病检出率,以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情况,疾病谱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内迁的307名移民和外迁的676名移民,采用一般资料及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  结果  内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为51.8%,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慢性病依次为腰腿疼、高血压、胃炎、心脏病和糖尿病;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为65.1%,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慢性病依次为腰腿疼、高血压、胃炎、心脏病和气管炎。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均高于内迁移民(均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内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 60岁(OR=59.928,P < 0.001)、家庭收入不满意(OR=0.377,P=0.002)和经济状况差(OR=0.519,P=0.028);影响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 60岁(OR=26.190,P < 0.001)、吸烟(OR=1.856,P=0.004)、家庭收入不满意(OR=0.598,P=0.029)和经济状况差(OR=0.460,P < 0.001)。  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切实提高移民收入有利于提高移民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覃朝晖  张训保  姚元虎  卓朗  谷玉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042-1044,1047
[目的]评价低保人员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以期找到对该人群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方法]采用系统和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市低保人员445人为调查对象,并选取455名非低保人员进行1︰1配对。将低保人员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心理干预。干预方法主要有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剧治疗等。使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结果]SCL-90量表评分显示低保人员10个因子分均高于非低保人员,心理卫生状况较差。实施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其他项目4个因子分及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其他项目4个因子分均比干预前提高(P﹤0.05)。[结论]通过实施社区综合心理干预,低保人员心理卫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应继续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9 542名15~69岁常住人口开展问卷调查。结果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是6.48%,城市为9.94%,农村为3.4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文化程度、地域、民族、婚姻、家庭规模和收入是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共同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越高(城市OR=1.854,农村OR=2.972)。与东部地区比较,中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城市OR=1.063,农村OR=1.255),西部较低(城市OR=0.86,农村OR=0.72)。少数民族低于汉族;已婚者略高于未婚者;家庭规模越大,家庭收入越低,家庭成员的健康素养水平越低。多因素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年龄越大健康素养越高(OR=1.005),农村居民与此相反,年龄越大健康素养越低(OR=0.985);城市男性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性(OR=1.069),但农村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略有差异。文化程度是居民健康素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地域、民族、婚姻、家庭规模和收入不同程度地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郑州市成人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6560名成年居民并对其人口学基本情况、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情况和睡眠时间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睡眠时间和睡眠不足情况,睡眠不足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成年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间7.36 h,男性(7.41 h)高于女性(7.32 h),农村(7.41 h)高于城市(7.3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73和11.643,P值分别为0.005和0.001)。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F=72.337,P<0.001)。睡眠不足率为19.76%,标化率为17.85%,睡眠不足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c2趋势=15.7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151,95%CI:1.005~1.318)、城市(OR=1.615,95%CI:1.326~1.965)、高年龄组(OR=2.592,95%CI:2.052~3.274)、高文化程度(OR=0.742,95%CI:0.572~0.963)、自报慢性病(OR=1.261,95%CI:1.078~1.474)、自评健康状况差(OR=2.517,95%CI:1.862~3.402)是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市成年居民睡眠不足普遍存在,城区居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睡眠不足情况尤为严重,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和干预,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医改”10年后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决策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调查四川省14个市(州)常住人口21 047名,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口6 647人纳入分析,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结果 四川省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64.9%,其中城市65.2%,农村64.6%。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30.43%)、慢性阻塞性肺病(9.18%)、糖尿病(8.91%)、椎间盘疾病(7.04%)、脑血管病(6.21%)。同时患1、2、≥3种慢性病患病率分别是35.5%、18.0%、11.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城:OR = 1.315,P = 0.001;乡:OR = 1.319,P = 0.001)、年龄(城:OR = 1.629,P<0.001;乡:OR = 1.327,P = 0.002)、教育程度(乡:OR = 1.458,P<0.001;OR = 1.567,P<0.001)、职业状况(城:OR = 1.335,P = 0.002;乡:OR = 1.328,P = 0.001)、社会活动(城:OR = 0.754,P = 0.005)、失能情况(城:OR = 3.353,P<0.001;乡:OR = 2.226,P<0.001)、家庭医生签约(城:OR = 0.682,P<0.001;OR = 0.703,P = 0.007)、经济状况(城:OR = 1.597,P<0.001;乡:OR = 1.943,P<0.001)、BMI指数(城:OR = 1.592,P<0.001;乡:OR = 1.602,P<0.001)是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建议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因地制宜开展老年人口健康保障措施,为居民提供更优质、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京市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行为情况,针对社区居民道路交通伤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干预前后的资料,并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居民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居民,知识知晓率干预效果比较理想,行为行成率干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干预后,男性的行为改变较明显(χ^2=7.67,P〈0.01);20~30岁人群(χ^2=2.96,P〉0.05)、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χ^2=2.03、3.34、2.04,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人群(χ^2=2.85、12.41、0.44,P〉0.05)的行为干预效果最不理想。结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成年居民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对睡眠质量调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30个县区9 469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为12.5%。女性(OR = 1.525,95%CI:1.285~1.810)、年龄增大(OR = 2.270,95%CI:1.952~2.638)、患有慢性疾病(OR = 2.926,95%CI:2.642~3.240)、焦虑(OR = 6.851,95%CI:4.424~10.608)、抑郁(OR = 3.493,95%CI:2.125~5.740)、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差(OR = 1.786,95%CI:1.637~1.949)、上床睡觉时间晚(OR = 1.193,95%CI:1.103~1.290)是失眠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湖南省成年居民失眠检出率较高,家庭、社会应密切关注重点人群身心健康,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七省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素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共纳入2 335名流动人口进行分析。t检验和SymbolcA@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七省流动人口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36.7%,其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较低(36.5%),传染病防治(33.0%)、基本医疗(27.8%)、慢性病防治素养(22.8%)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更高(初中OR=1.625,P=0.001,高中OR=1.621,P=0.004,大专及以上OR=2.066,P<0.001)、流动次数较少(OR=0.919,P=0.049)、城市地区(OR=1.677,P<0.001)的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更高。结论 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应针对受教育程度低、流动次数多的重点人群以及农村重点地区开展干预措施,加强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等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武汉市流动人口、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饮酒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水平分层空间随机抽样方法,利用电脑语音辅助问自答卷技术(简称ACASI)对武汉市18~45岁1 135名流动人口、1 145名农村居民和1 249名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χ2检验和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现在饮酒率分别为39.21%、40.44%和45.32%,城市居民饮酒率最高(χ2 = 10.36,P = 0.006)。总体来看,女性(OR = 0.35,95%CI: 0.28~0.45)、认为饮酒危害大(OR = 0.72,95%CI: 0.64~0.81)、劝酒不会喝(OR = 0.57,95%CI: 0.52~0.64)是现在饮酒的保护因素;年龄较大(OR = 1.04,95%CI: 1.02~1.05)、现在吸烟(OR = 1.30,95%CI: 1.03~1.64)、工作需要饮酒(OR = 1.77,95%CI: 1.42~2.21)、社交需要饮酒(OR = 3.53,95%CI: 2.85~4.37)、男性好友饮酒人数较多(OR = 1.43,95%CI: 1.28~1.60)是现在饮酒的危险因素,三人群和总人群的影响因素有异同之处。结论 三人群饮酒率较高,其中城市居民饮酒率最高,社交需要是三人群现在饮酒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对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南省部分地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方法,对随机选择的5 999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地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技能掌握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7.7%、55.4%及52.3%,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63.8%vs 51.6%,62.1%vs 48.8%,57.6%vs 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OR=1.906)、农村地区(OR=1.835)、重体力劳动者(OR=1.550)和家庭常住人口多(OR=1.061)的居民健康素养相对较低,女性(OR=0.868)、大专/本科及以上(OR=0.089)、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 000~9 999元(OR=0.282)的居民健康素养相对较高。结论居民健康素养较低,应重视其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