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80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对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方法将87例高龄老年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1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4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用药后2周、12周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药物治疗前,两组ACS患者TC、LDL—C水平以及hs—CRP和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治疗2周后Tc和LDL—C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无明显改变(P〉0.05)。(3)治疗12周后TC和LDL—C水平:与用药前比较,两组均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4)药物治疗2周后hs—CRP及MMP-9水平:与用药前比较,两组均明显降低(P〈0.01),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5)治疗12周后hs—CRP及MMP~9水平:两组hs—CRP及MMP-9水平进一步下降,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6)两组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高龄老年ACS患者服用40mg阿托伐他汀,不但调脂效果更加显著,还可明显抑制冠脉内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且药物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蛋白酶S(Cat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5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对照组36例,检测两组血清CatS、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ACS组治疗后血清hs—CRP、Cats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患病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前血清CatS水平为(0.51±0.03)nmol/L,hs—CRP为(10.21±5.03)m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43±0.04)nmol/L和(3.64±1.8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后血清CatS、hs—CRP水平分别为(0.45±0.06)nmol/L和(6.05±3.25)mg/L,较治疗前的(0.51--4-0.03)nmol/L和(10.21±5.03)m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CatS及hs—CRP的水平的变化提示CatS及hs—CRP可能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测CatS可能作为ACS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皿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标准的NSTE—ACS行PCI患者10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并分别于PCI术前开始7d开始服用辛伐他汀20mg/次、1次/d和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连用7d。术后2组均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术日,患者均按标准程序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检测并记录入院次日、手术当日、术后24h血hs—CRP和vwF水平。结果①PCI术当日,2组hs—CRP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s—CRP下降幅度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6)mg/L比(3.4±2.3)mg/L,P〈0.05]。PCI术后24h,2组hs—CRP均较本组PCI术当日上升;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9)mg/L比(3.7±3.4)mg/L,P〈0.05]。②PCI术后24h,对照组vWF值较本组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和PCI术当日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vWF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54)μg/L比(204±125)Ixg/L,P〈0.05]。结论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减低NSTE—ACS患者围术期hs—CRP水平,并减少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符合本次临床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给予米非司酮片12.5mg,1次/d,VI服;治疗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服桂枝茯苓丸4g,次,2次/d,口服,连服3个月。比较两组的子宫肌瘤体积、血红蛋白、hs—CRP及总有效率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hs—CRP明显降低(P〈0.01),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确切,能明显缩小子宫肌瘤瘤体体积,降低血清hs—CRP,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序贯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观察组)80例,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76例,观察组入院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顿服,PCI术前2h再次顿服阿托伐他汀40rag,术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1个月之后减为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Z0mg/次,1次/d,观察PCI治疗前后血脂、hs—CRP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术前、后TC、LDL—C、TG及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续贯疗法可以进一步强化调脂,降低hs—CRP水平,降低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荷  江平  王立君  韩建妙 《河北医药》2011,33(22):3401-3403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OX40L及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水平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336例非ST段抬高性ACS住院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180d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因ACS再住院情况,对患者入院时血淋巴细胞表达OX40L、血浆SOX40L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分析OX40L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血浆OX40L水平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并与CRP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OX40L高表达水平者随访30d(P〈0.05)、高hs—CRP水平者30d(P〈0.05)水平者再缺血事件发生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37,95%CI 1.10~4.81,P〈0.05)、血糖水平(OR:2.46,95%CI1.16~4.92,P〈0.05)、淋巴细胞OX40L表达水平(OR:4.20,95%CI 2.41~7.09,P〈0.05)、血清hs—CRP(3.46,95%CI 1.39—7.82,P〈0.05)为随访30d内再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CS患者急性期淋巴细胞OX40L表达、血清sox40L水平可预测近期再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产后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方法24例产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于人院后第1天及介入溶栓治疗后3、9d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并观察hs—CRP水平变化。结果人院后第1天血清hs—CRP为(37.2±2.4)mg/L,溶栓后3d为(18.5±1.7)mg/L,溶栓后9d为(5.3±0.7)mg/L。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hs—CRP含量变化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程度提供了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8.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09-24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肌同功酶(CK—M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cTnI、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心肌梗死灶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心肌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hs-CRP、sICAM-1和sCD40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老年ACS患者随机分3组:烟酸肌醇脂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治疗组,每组20人。以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及ELISA法测定这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结果①用药前ACS组hs—CRP、sICAM-1和sCD40L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三个治疗组治疗4周后hs.CRP、sICAM-1和sCD40L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或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均大于烟酸肌醇脂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阿托伐他打10mg治疗组与20mg治疗组的hs-CRP、sICAM-1和sCD40L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4周后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反应标志物hs-CRP、sICAM-1和sCD40L的浓度,与每天20mg口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观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将9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4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9例,另设健康组49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清超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98例ACS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对照组治疗8周后,hs—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经辛伐他汀8周治疗后,hs—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ACS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83例ACS患者,根据清晨空腹静脉血糖(FBG)水平分为A组(≤6.1mmol/L)、B组(6.2~10.0mmol/L)、C组(〉10.0mmol/L),测定各组hs-CRP,并对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B、C组的hs—CRP水平分别为(4.03±1.32)、(6.76±1.66)、(12.67±3.56)mg/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之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狱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随着FBG水平的升高,ACS患者有更高的hs—CRP水平,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临床上联合检测FBG和hs-CRP水平可作为ACS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12例ACI患者(包括轻型38例、中型39例、重型35例)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治疗前ACI患者hs-CRP含量为(13.28±2.39)mg/L,治疗两周后为(2.91±1.08)mg/L,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为(2.58±0.65)mg/L。经统计学处理,ACI患者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叭),治疗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轻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6.974-3.98)mg/L,中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15.12±7.98)mg/L,重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21.31±11.27)mg/L。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76,P〈0.01)。结论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玉红  李福旺  郑少雄 《天津医药》2006,34(12):858-859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RSG)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测定血糖控制不佳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RSG(4mg/d)前及12周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hs—CRP,并对治疗前后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RSG治疗12周后FPG、FINS、HOMA-IR、hs—CRP明显下降(均P〈0.01),IAI较治疗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CRP与FPG(r=0.596,P〈0.01)、FINS(r=0.675,P〈0.01)、HOMA—IR(r=0.412,P〈0.01)呈正相关,与IAI(r=-0.359,P〈0.05)呈负相关。结论:应用RSG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可显著降低hs—CRP,从而延缓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TC、TG、HDL-C、LDL-C、TC/HDL—C和hs—CRP,对比检测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TC、TG、LDL—C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hs—CRP是已知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他汀序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调脂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07例确诊为ACS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他汀序贯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50例)。检测入院24h内、4周、8周早晨空腹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应用改良他汀序贯治疗的ACS患者血TC、LDL—C、TG水平均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C水平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应用改良他汀序贯治疗的ACS患者血AST、ALT、CK水平无明显变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④改良他汀序贯治疗方案治疗ACS调脂效果确切;②改良他汀序贯方案治疗ACS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细菌感染停药指标的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新生儿感染病例分为两组,hs—CRP指导组根据每天hs—CRP水平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标;7d治疗组应用抗菌药物至少7d,待临床症状消失和hs—CRP〈2mg/L后停药。结果两组患儿均无须再接受治疗。抗菌药物疗程,hs—CRP指导组为4~11d,平均(4.2±0.8)d;7d治疗组为7~14d,平均(9.1±1.9)d,P〈0.01。再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过程停用抗菌药物的监测指标,明显缩短了用药疗程,不增加感染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王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54-375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8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辛伐他汀40mg,晚餐前服用,共12周;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药物、倍他乐克或恬尔心及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浆hs—CRP及BNP水平变化。结果:ACS患者治疗12周后辛伐他汀组hs—CRP和BNP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并且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ACS的发生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有关,辛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hs—CRP和BNP水平,在ACS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66例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43例,重度窒息23例)作为2个窒息组,3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以及第7天的血清hs—CRP和WBC数。结果24小时内hs—CRP,轻度窒息组的为(2.98±0.96)mg/L,重度窒息组的为(7.18±1.46)mg/L;轻度窒息组的WBC为(17.65±4.22)×10^9/L,重度窒息组的为(25.12±6.51)×10^9/L。2个窒息组血清hs—CRP和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hs—CRP在3组问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WBC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hs—CRP和WBC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窒息程度判断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法安明(低分子肝素钠)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心内科及干部病房216例老年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和阿司匹林等作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法安明。疗程均为1周,观察比较对两组老年ACS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后的第3、7d,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法安明治疗老年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钟旭江 《中国药师》2011,14(10):1493-149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i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按ACS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po,qd,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水平和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和CD6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CD62p和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ACS患者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从而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