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引言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诊学科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1历史与现状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救护技术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独立学科。中医急诊医学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框架,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形成了急诊辨治的理论体系,后经金元四大家急症理论学术争鸣、隋代《诸病源候论》急症病因病机学说的建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在急症诊疗理法方药方面的突破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创立,最终形成了中医急诊医学早期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急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诊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医急诊学》是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优化该课程的教学,使其适应临床医师的成长,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与临床相接轨的技能培养模式,可有效提升《中医急诊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优秀的中医急救人才。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认识和判断病和证的重要手段。中国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了前人传统的脉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明·嘉靖甲子年间著成《濒湖脉学》一书,成为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脉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濒湖脉学》对《黄帝内经》、《难经》和《脉经》中脉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濒湖脉学》形成的自身学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濒湖脉学》对后世中医脉学思想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医脉学的发展历程提供思路,对研究和解读《濒湖脉学》涵盖的学术思想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中医急诊学的特色决定其与证候学的必然联系与互动。中医急诊学的关键内涵是证候学。急救、防变、康复均离不开辨证。证候学的八纲辨证使中医急诊学明显突现学科特色并充分展示疗效优势。证候学缺乏客观指标,缺乏规范,缺乏定量化以及临床无证可辨及证同治不同的验案,而成中医急诊学发展的学术瓶颈。证候学的计量化、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是中医急诊学取效和完善的保障体系。证候学的研究,应当在思路上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原创,而继承是基础;在方法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走中西医配合、诊疗标准化、学术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急诊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急重病证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以抢救生命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不可缺如的组成部分。中医急诊学同样富有诊疗特色和疗效优势,是中医学术水平的显著标志,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7.
郭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4-1835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脉经》,以脉学第一部专门著作的身份行世以后,《难经》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蔚  孙伟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03+234
任继学,1926年1月出生,吉林扶余人.15岁时拜师于吉林省名中医宋景峰先生;1956年被选拔到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职,后一直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科研、临床、教学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任老即已成为业绩卓著的中医学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2009年被评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任老的代表性著作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主编了第1部《中医急诊学》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中国瘟疫大全》、《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创建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成为中医急诊学的创始人之一.任老治疗肾脏病同样经验丰富,现初步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中医急诊工作在近2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10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的攻关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实践、多个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的相继建立、专业的中医急症学术期刊--<中国中医急症>的公开发行和中医急症专著--<中医急诊学>和<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的出版,现代中医急症的学术体系得以建立并初具规模,具备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中医心病学》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是 2 0 0 1年以新的编撰风貌刊行于世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两书在阐论中医心病的学术理论与诊疗等方面 ,办求突出中医精粹内涵 ,并能将中西医学予以科学地融会、补充 ,反映了新世纪我国中医临床著作新的学术特色。主编及参编专家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为加快我国传统医学“步出国门 ,面向世界”的步伐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导报》2009,15(7):45-45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导报》2009,15(6):48-48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搞,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导报》2009,15(8):81-81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搞,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导报》2009,15(11):3-3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园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是中医妇科学月经与月经病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文献中,留下了众多对月经、月经病的命名、原因等正确的认识和详细的资料,留下了治疗月经病的众多方药。为中医妇科学月经与月经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小柴胡汤、温经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9.
露红 《新中医》2016,48(4):263-265
正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尤长于儿科和妇科。他集万氏家传经验和临证实践所撰写的《万氏女科》和《广嗣纪要》,全面反映了万氏妇科学术思想,详细论述了妇科经、带、胎、产、妇人杂病的辨证施治及优生优育等内容,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书中所载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广泛应用。深入挖掘其治疗闭经经验,探讨闭经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方法、用药规律,对中医妇科学的学术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20.
牛豫洁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8):128-128
蒙定水教授是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名中医,心脑病广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急诊医学会广西分会副主任委员、急救医学会广西分会常务委员、南宁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广西中医学院老年病学科带头人,并主编、参编《简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急诊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医学生临床操作规范》等书目,长期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