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EMMPRIN单克隆抗体对ApoE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方法:选取健康的雄性,昆明小鼠10只和ApoE基因缺失ApoE~((-/-))小鼠30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EMMPRIN单克隆抗体干预组、ApoE~((-/-))As模型组、ApoE~((-/-))阴性对照组。利用ELASA试剂盒检测As模型动物外周血生化指标,观察EMMPRIN单克隆抗体对模型动物脂质代谢及As斑块的影响。利用RT-q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模型动物氧化应激信号通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P-2)的表达。结果:EMMPRIN单克隆抗体干预组与ApoE(-/-)阴性As模型组的比较中,在TG、TC、LDL-C等指标中,EMMPRIN单克隆抗体干预组明显低于ApoE(-/-)AS模型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4.327, 3.295, 1.773,P<0.05)。EMMPRIN单克隆抗体干预组的HDL-C均高于As模型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8.438,P<0.05)。②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MMPRIN单克隆抗体干预组中主动脉VEGF和FGP-2表达量明显低于As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组化显示,EMMPRIN单克隆抗体干预组中主动脉VEGF蛋白表达量与As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MPRIN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VEGF蛋白和FGP-2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抑制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指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传统的As的危险因素同样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新近国内外研究发现其他一些相关因素亦可致CIMT增加,本文就近年来CIMT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对A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评价5种重金属暴露对秀丽线虫的生物毒性效应。方法 方法 以秀丽线虫、 重金属等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 Web of Science、 EBSCO、 中国知网、 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2004?01-2014?12, 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 准筛选关于镉 (Cd)、 汞 (Hg)、 铅 (Pb)、 砷 (As)、 铬 (Cr) 及铜 (Cu) 暴露对秀丽线虫毒性效应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相关数据, 以秀丽线虫的毒性指标终点为因变量, 不同金属种类、 暴露浓度、 暴露时间等为自变量, 采用Meta回归分析比较5种重金 属暴露对秀丽线虫的生物毒性效应。结果 结果 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最终筛选出有关Cu暴露对秀丽线虫生物毒性的 文献10 篇、 有关Cr的文献12篇、 有关Pb的文献12篇、 有关Cd的文献10 篇、 有关As的文献3 篇、 有关Hg的文献14 篇。 Meta回归分析显示, 以Cu为参照, 5种重金属对秀丽线虫致死率排序为Hg > Pb > Cr > Cd > As, 回归模型校正决定系数 为0.600 8; 基于发育影响的体长指标、 基于生殖毒性的世代时间指标、 基于神经毒性的身体弯曲度指标和头部摆动频率 指标的毒性效应排序均为Hg > Pb > Cr > Cd, 回归模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为0.888 4、 0.538 6、 0.698 6和0.747 1; 根据LC50 指标, 各重金属对线虫毒性效应排序为Hg > Pb > Cr > Cd > As。敏感性分析显示, Meta回归分析结果较为稳定。结论 结论 Hg、 Pb对秀丽线虫的生物毒性效应强于Cr、 Cd和A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与代谢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有完整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以及无严重的肝肾和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参与本研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轻度As组(n=23)、严重As组(n=26)和对照组(n=20)。分别测定各组的临床资料(如血压、体重指数、家族史以及腰围臀围比值等)、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等)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1.As患者(包括轻度和严重As组)甘油三酯(TG)浓度[(2.0±0.5)mmolL和(2.3±0.4)mmolL]高于对照组[(1.4±0.4)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_胆固醇(HDL_C)则低于对照组;2.As患者餐后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血糖比值显著升高,23的As患者存在代谢综合征;3.轻度和严重As组之间各种血脂水平、血糖以及餐后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差异,但严重As组平均年龄[(60.5±6.9)岁]和绝经人数(76.9%)显著大于轻度As组[(51.1±9.3)岁和34.8%];4.轻度As组(7.9%±3.7%)和严重As组(8.7%±3.5%)的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血流介导的舒张显著低于对照组(14.1%±4.7%),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女性As患者即使在As早期或绝经以前就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多种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糖尿病诊治中血液生化检验结合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18例为合并并发症组、22例为未合并并发症组)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3组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合并并发症组血液生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并发症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并发症组上述指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诊治工作中,血液生化检验结合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够有效反映近期血糖波动情况及血液状态。  相似文献   

6.
作者测定了371例献血员的血色素(Hb)、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脂蛋白分类等。同时以371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献血组Hb、RBC、PLT均较对照组降低(P<0.005),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P<0.001),而纤维蛋白原升高(P<0.001)。献血时间长短其上述主要指标的改变无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16例糖尿病患者日常饮用普洱茶粉3个月,饮用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3个月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变化,统计学分析有差异。结论:普洱茶粉的饮用对糖尿病患者可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8.
对30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采用血液稀释(下称血稀组)及传统疗法(下称对照组)进行单盲对照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比较,血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于结膜微循环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血脂等主要指标明显改善(P〈0.05),心弱痛症状显效率为65.7%,总有效率为93.4%,而对照组分别为38.1%、67.6%,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电图改善血稀组显效率为27.7%,总有效率为69.7  相似文献   

9.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我们对11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血液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5项指标(简称乙肝5项指标)检测,并对其中34例阳性患者进行了尿、粪乙肝5项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并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VD3的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并分别同步灌胃给予UA[10、20及40mg·kg-1·d-1和辛伐他汀[SV,1.8mg·kg~(-1)·d~(-1)]进行干预,共12周,另设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计算心脏指数(CI),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病变并进行病变分级;测定血清中血脂监测指标和氧化应激监测指标;测定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发现UA同步干预各组As大鼠CI明显降低,主动脉病理性形态结构改变明显改善、病变分级显著降低,血清中血脂指标TC、TG、LDL-C含量水平显著降低且HDL-C含量显著升高,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CRP、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降低且IL-10含量明显升高,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UA上述作用均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UA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炎症反应以及降低氧化应激损伤而对大鼠As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R80锥/板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86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血糖,甘油三脂及胆固醇.80名健康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比积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呈血糖依赖性的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呈血糖依赖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  吴峰阶 《山东医药》2005,45(22):27-28
现代研究证明,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都是在血液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基础上发生的血液动力学异常。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DVT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DVT的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1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方法检测性肿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大多缺乏特异性表现。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分析其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生化指标、并发症等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住院的52例重型肝炎患者,给予内科基础+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按生存和死亡的不同属性分成两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和生化指标、住院天数、并发症、人工肝次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52例患者生存33例,生存率63%,生存组与死亡组部分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并发症、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凝血等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早期生化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判断患者生存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探讨MB-MCA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像学指标与心肌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的MB病例,入选既经冠状动脉CTA又经CAG诊断的MB病例152例。按照有无动脉粥样硬化(As)分为单纯MB组、As并MB组;根据有无心肌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分析并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分析MB-MCA影像学指标与心肌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CTA对MB的检出率为11.4%,CAG对MB的检出率为10.1%,两者相近。152例MB-MCA特点:收缩期压缩程度为50.1%±10.5%,舒张期压缩程度为22.8%±10.5%;平均长度为18.2±11.5 mm,厚度为2.7±0.8 mm;最常见MB发生部位为左前降支(LAD)中段(60.7%)。As并MB组心肌缺血症状(典型胸闷等)发生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MB组(75.5%比58.7%,66.0%比43.5%,P0.001)。有症状组比无症状组MB更多分布于LAD中段(86.9%比68.9%,P0.001),更易合并As发生(74.8%比57.8%,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B厚度、MCA收缩期及舒张期压缩程度与心肌缺血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CTA与CAG对MB的检出率相似。MB合并As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发生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均高于单纯MB患者。MB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与MB厚度、MCA压缩程度及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血液粘滞度与急性心肌梗塞的面积及合并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72例AMI患者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随着梗塞面积的扩大。血液流变学指标(除外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还发现血液粘滞度的升高与AMI患者合并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连续性低效血液透析(SLED)与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危重症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选择危重症患者88例,按照透析方式分为SLED组与CBP组,每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其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CHEⅡ)评分、病死率、治愈率、血液动力学指标等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酐(SCr)、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后CK、SCr、AST、ALT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SLED组透析费用较CBP组低。结论:SLED与CBP对危重症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疗效差异不明显,但SLED更经济、便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6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天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高压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接近正常水平,对照组仅有部分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但不如高压氧组明显。结论高压氧可以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个指标,可利用血液流变学作为高压氧治疗的疗效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翡翎  邓碧兰  韩永 《山东医药》2010,50(20):58-59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改变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43例脑梗死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组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突出表现为高黏滞血症和高凝血症;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6个月的患者9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常规血液透析(HD)组24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24例、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炭肾HP+ HD)组25例,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树脂HP+ HD)组25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4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磷(P)以及血压、皮肤瘙痒程度和肤色等指标.结果 树脂HP+ HD组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显著,皮肤瘙痒缓解,肤色变白,血压稳定,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炭肾HP+ HD组和HDF组患者β2-MG、iPTH和皮肤瘙痒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变化不明显;HD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其余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树脂HP+ HD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