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一﹑概念:即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它是给皮肤或末梢神经以刺激,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通路至脊髓感觉通路﹑丘脑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区,在刺激的对侧头皮相应部位记录到的电活动。二﹑体感诱发电位的分类:(一)按记录和刺激电极放置部位分类1﹑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2﹑感觉神经动作电位3﹑节段性诱发电位4﹑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5﹑其他脑干诱发电位或反射6﹑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诱发电位7﹑食管﹑直肠脑诱发电位8﹑二氧化碳激光痛觉诱发电位9﹑外阴部诱发电位10﹑  相似文献   

2.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HRP逆行追踪法,对大白鼠一般内脏感觉的中枢传导径路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两条一般内脏感觉的中枢传导径路:即(1)NTS→外侧臂旁核→丘脑腹后内侧核→皮质10区;(2)NTS→外侧壁旁核→下丘禽外侧区丘脑腹后内侧核→皮质40区,以及内脏感觉传导径路的特点。进一步证明在大白鼠NTS与脊髓之间存在往返联系,认为NTS不仅是内脏感觉传导径路的中继站,而且是中枢神经系整合内脏功能的重要核团之一。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了在NTS内存在生长抑素和脑啡肽能神经细胞胞体及纤维,它们可能参与了内脏感觉的传导和内脏功能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睡眠纺锤波主要存在于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的第二阶段,是NREM睡眠特有的脑电相位特征。睡眠纺锤波对睡眠稳态、认知及学习记忆等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睡眠纺锤波的形成是由于丘脑网状核(TRN)抑制性神经元与丘脑-皮层环路的连接神经元发生电位同步相应,从而导致皮层神经元突触电位以纺锤体样频率振荡(11~16 Hz)。其中,TRN核团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变化被认为是睡眠纺锤波形成的基础。然而,TRN核团在纺锤波形成中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篇综述将回顾TRN核团如何通过丘脑-皮层环路影响睡眠纺锤波形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一类因脑干功能失调引起的癫痫的发病机制为切入点.基于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神经信息传导关系的生理平台,在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相应的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的非线性动态模型。研究目的是在神经核团的层次上,研究由于脑干功能失调引起高幅失律脑电的机制。研究的重点是调节模型中大脑皮层-脑干之间的联系参数一增大兴奋性传导参数C1和减小抑制性传导参数C2,来仿真大脑皮层和脑干之间的信息传导障碍。模型的输出是丘脑核团突触后电位变化的总和,它与相应皮层处的脑电相对应。仿真结果是:当C1增大或C2减小时,与正常状况相比,模型输出的波幅增大,模型输出的相关维数下降,说明此时脑电的特性为高幅和失律。研究结果从信息学的角度支持了此类癫痫发病的脑干责任结构机制假说。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计算机迭加平均技术,记录了23名正常人和25例糖尿病患者的电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均有SEPs成份峰值潜伏期的延长,以及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入纤维传导速度的减慢;部分患者有中枢传导时间(N13-N20传导时间和P40-N80传导时间)的延长。此外,外周神经三相电位的波形也出现异常变化。这些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不仅可出现外周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而且也可出现中枢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性传送法,在8只成年大白鼠脊髓颈膨大注射50%HRP(Sigma Ⅵ型)生理盐水,发现在丘脑束旁核(pf),束旁下核(spf)和丘脑腹内侧核(tvm)都有HRP标记神经元。其中以束旁核最多,丘脑腹内侧核次之,束旁下核最少。从这几个丘脑神经核发出的投射纤维,是丘脑与脊髓直接联系的传导束,其功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人耳蜗的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人工耳蜗装置的评价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及行为反应。为了建立有助于分析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并用以确定电刺激激活耳蜗听神经纤维、中枢听觉通路以及大脑皮层听区的效应,进而比较电刺激与声刺激两类诱发电活动的生理学性质,我们观察了五例鼓阶电极植入者对电刺激耳蜗所产生的脑干及皮层等部位的诱发电活动。诱发电位经数字平均器进行叠加。电刺激耳蜗诱发的脑干电位一般只有波Ⅲ与波V能够清楚显示,潜伏期均值分别为2.07与3.89毫秒,较声刺激引起者缩短约2毫秒。皮层诱发电位的主要特征是由峰潜伏期43毫秒的正波和86毫秒的负波构成的一组电位,与声诱发者类似。声刺激经人工耳蜗装置后引出的诱发电位结果与直接耳蜗电刺激者相符。诱发电位的出现与患者的主观声感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8.
诱发电位地形图(Evoked Potentialtopography),简言之,即是将诱发电位曲线图转换为地形图。它是研究被检查者在给予外界特定条件的刺激下皮层电位(包括远场电位)的分布状态。常用的刺激有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和电刺激等。诱发电位地形图主要研究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如视诱发电位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形态学上发现了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在此基础上,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通过电刺激咬肌神经和压下颌,观察了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此通路的二级(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三级(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缘存在的“带状区”)中继核团以及作为最后驿站的丘脑腹后内侧核等处的单位放电反应;另外又分别刺激或损毁二、三级中继核团,观察了丘脑腹后内侧核的单位放电变化,结果证明电刺激咬肌神经和压下颌,在上述核团都出现对本体觉冲动反应的单位放电,包括兴奋性反应单位、抑制性反应单位和无关单位三种类型,以兴奋性单位为主,占神经元单位放电总数的52.9%~67.7%.分别刺激二和三级神经元的所在核团,在丘脑腹后内侧核处发生相应的单位放电效应;损毁二和三级核团,本体觉传入冲动被阻断。本研究结果从电生理学上确证了形态学上发现的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中枢通路的客观存在,从定性研究方面支持了定位研究的结果,并填补了以往生理学上只证明初级传入核团与丘脑腹后内侧核之间存在着一条多突触联系的本体觉传递通路但未能判断其具体行径和中继部位的空白,本研究并对方法论以及一些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局灶性内囊梗塞病人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顶、中央前成份研究,结果提示单纯运动障碍组均表现为中央前成份异常,单纯感觉障碍组均表现为顶成份异常,混合障碍组顶、中央前成份均异常。结果证实了一种感觉投射新模式即电刺激外周神经后冲动到丘脑腹侧后外侧核,经多道(至少部份是独立的)投射系统投射到顶中央前回皮层,对研究人脑感觉信息处理过程可能提供某些有益的电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丘脑腹后核传导特异的感觉信息,有着广泛的传出和传入纤维联系,接受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脑束和内脏传入的纤维,与大脑皮层有广泛的往返纤维联系,是感觉传入的重要整合中枢  相似文献   

12.
目前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很高。通过诱发电位测定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是继脑电图和肌电图之后临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第三大进步。本文将就诱发电位中体感诱发电位(即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在CVD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SEPs及其检查方法一、SEPs的定义SEPs指给予周围神经或皮肤适当电刺激、磁刺激或生理性刺激等,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通路至大脑感觉皮层区(中央后回)记录到的电位变化。SEP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异性躯…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破坏家兔尾核头部,用Nauta和Glees法显示轴索和终末溃变,观察尾核向大脑皮层和丘脑非特异核群的纤维投射,所得结果如下: 尾核头部的纤维投射到大脑额部皮层(主要是前中央区)和边缘区皮层,并终止于皮层的各层。尾核头部的纤维投射到中央中核和束旁核等丘脑非特异核群。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尾核向大脑皮层和丘脑非特异核群的纤维投射,乃是非特异传导系统的径路之一;尾核不仅属于锥体外系,也是非特异系统的组成部分;尾核参与电针镇痛过程是有形态学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10) 其他应用及脑部电刺激技术的最新进展 皮层电刺激引导脊髓或肌肉运动诱发电位的方法还应用于:绘制皮层运动区的地形图(Cohen,Hallet,1988),与反应时间检查相结合研究“运动程序”(Starr等,1988;Rossini等,1988),等等。还有人研究动物的锥体外系和小脑电刺激(Konrad与Tacker,1990;Dull等,1990;Katagawa等,1991;Kim等,1991)。Katagawa等用细胞外微电极绘制等电位地图,  相似文献   

15.
在61只大鼠的丘脑后核(PO)记录到了516个神经元,其中44.19%是痛相关神经元。它们的痛反应能被吗排类物药所抑制。电刺激尾核头部对痛相关神经元主要产生抑制作用。本文就以上结果在痛觉生理和镇痛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和脊髓后角浅层(Ⅰ层和Ⅱ层)主要接受无髓和薄髓初级传入纤维,是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传递的初级门户,再经其内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将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丘脑传递。丘脑内接受伤害性刺激的特异性核团主要是腹后内侧核(VPM)和腹后外侧核(VPL),此二核合称腹侧基底复合体(VentrobasalComplex)。近年的研究还发现臂旁核也是Vc和脊髓后角浅层上行投射的重要中继站,与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导有密切关系。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维大核(NRM)等发出的下行5-HT能投射主要终止在VC和脊髓后角的浅层,对…  相似文献   

17.
脑诱发电位诊断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诱发电位简称诱发电位(EP)。它是由外部特定刺激(如声、光等感觉刺激)所引起的微弱脑电变化。简单说来,在感觉器官受到相应的刺激后,神经冲动就会沿着特定的神经传导途径到达特定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脊髓诱发电位的特征及成份来源,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分别暴露背部皮肤、椎板或脊髓,记录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结果如下:一、脊髓诱发电位的分布及节段性电位的特征: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可分布在腰(L)段和下胸(T)段脊髓表面,由尾向头端电位幅度与持续时间逐渐降低,潜伏期延长,波峰数减少。在T_(13)~L_1之间可见明显的节段性反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神经营养素3:是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家族的成员,可促进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调节神经元突触活动,并对神经系统发育和成熟起重要作用。神经营养素3在损伤条件下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因而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损伤中有临床应用前景。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正常机体中,神经干细胞一般处于静息状态,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刺激下被激活,其中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带是产生神经干细胞最为活跃的区域,神经系统损伤后,在多种细胞因子、调控基因的调节下发生增殖、迁移和分化等。 背景:由于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获取有限,且容易产生免疫排斥以及伦理问题等严重制约其向临床转化,因此如何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并促进其生长增殖、分化,成为近期科研工作者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神经营养素3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其他3组大鼠应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造模后7,14,21,28 d时,以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电生理学检查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造模后28 d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实验方案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降低(P < 0.01),脊髓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存在多个空洞;与脊髓损伤组相比,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大鼠后肢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电刺激组(P < 0.05),上述病理损伤变化明显改善;②脊髓损伤组7,14 d及电刺激组大鼠7 d时双后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未测出,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21,28 d时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P < 0.05),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潜伏期缩短更显著    (P < 0.05);③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电刺激组>脊髓损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脊髓损伤组>电刺激组>电刺激+神经营养素3组。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大鼠经电刺激及神经营养素3干预后,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向神经元分化,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后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ORCID: 0000-0002-6353-8874(张培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来痛觉机制研究在以下两个领域里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一是威觉编码问题,即痛觉信息如何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那里接受处理的;另一个领域是威觉调制问题,即痛觉信息如何受到脑内的其它通路的改变和主宰的。 皮肤伤害性戚受器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经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将伤害性信息传到脊髓后角。这些初级纤维与后角神经元形成突触,再经后者将伤害性信息传到丘脑及皮层。这就是痛觉的戚觉编码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受着来自中脑导水管周灰质经中缝大核和邻近的网状结构的抑制脊髓后角的下行通路的影响和主宰。这就是痛觉调制。 脊髓后角和延髓后角是分层的结构,由三种主要成份构成:初级传人神经元的中枢末梢;脊髓内部的神经元,包括局部的中间神经元和长的投射神经元:主要来自脑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