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肝片吸虫病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片吸虫(Fasciola laepatica)是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胆道中的大型吸虫,人偶尔感染.笔者于2005年报告肝片吸虫病1例[1],2008年又在相同地点一农户家庭发现2例肝片吸虫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片形吸虫是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胆道中的大型吸虫,人偶尔感染,报告1例胆管结石嵌顿患者,术中发现肝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3.
肝片形吸虫是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胆道中的大型吸虫,人偶尔感染,报告1例胆管结石嵌顿患者,术中发现肝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4.
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吸虫(Fasciola spp.),包括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牛羊等经济动物的感染可引起产奶、产肉量降低,劳作能力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人体片形吸虫病可导致感染者严重的肝、胆病理损伤。片形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与其它肝胆疾病类似,极易被误诊。目前粪便虫卵病原学检测是最常用的片形吸虫病诊断方法,但存在漏诊、需要专业的镜检人员操作等问题。免疫学诊断技术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且操作简单易行,近年来已成为片形吸虫病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该文主要综述了片形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吸虫(Fasciola spp.)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可导致感染者肝、胆病理损伤;牲畜感染引起产奶、产肉量降低,造成经济损失,是影响中国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其症状与其他肝胆疾病类似,常被误诊。片形吸虫对三氯苯达唑耐药性的出现成为片形吸虫病防治的重大隐患,寻找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药物、疫苗成为片形吸虫病防治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片形吸虫病流行概况、诊断、药物治疗与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肝吸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和肝片吸虫等,其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或胆管内,可引起以肝胆管损伤为主要病变的肝脏疾病。肝吸虫已被WHO明确列为胆管癌的I类致癌物。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主要是华支睾吸虫,因此本文将以华支睾吸虫为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虫体(虫体机械刺激和排泄分泌物毒性损伤作用)和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胆汁淤积、肠肝循环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等)两方面系统阐述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系统病变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肝片吸虫是反刍动物。尤其是羊、牛的一种常见寄生虫。许多其它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可感染此虫。肝片吸虫成虫常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脏胆管,幼虫和成虫引起肝和胆管的损伤,严重感染时可致死。肝片吸虫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虽人体感染并不常见,但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40多个国家均有病例报告,并有数次流行的文献记载。本文综述了197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人体肝片吸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及其有关的寄生虫学文献。  相似文献   

8.
肝片吸虫是一种引起哺乳动物片吸虫病的肝内吸虫,寄生于胆管,主要进行无氧代谢,通常认为宿主可借助氧自由基杀伤虫体。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在肝片吸虫抵抗宿主氧自由基介导的杀伤机制中对虫体起保护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机制,作者从感染肝片吸虫的牛肝内收集成虫,抽提SOD,经纯化后分析其特性,并建立cDNA文库;克隆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ITS1、5.8S和ITS2及其侧翼序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Ⅰ(NAD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序列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多重PCR初步鉴定广西南宁地区采集的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南宁市某屠宰场采集11头感染片形吸虫的牛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虫卵。提取片形吸虫成虫的基因组DNA,PCR扩增ITS+、NADⅠ和COXⅠ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结合pepck基因多重PCR鉴定虫种;提取部分片形吸虫的虫卵基因组DNA,PCR扩增ITS+序列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151条片形吸虫成虫,ITS+序列扩增产物长964bp,仅NN20-2为Fh型,与GenBank中瑞士肝片形吸虫(登录号:MK321602)的同源性为100%;NN17-11、NN20-9和NN20-14携带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序列特征,属于Fg/Fh杂合型,序列图谱上特定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NN17-11为Fg∶Fh=1∶1,NN20-9和NN20-14为Fg∶Fh=1∶5;其余147个样本是Fg型,可细分为19个亚型,其中NN4-1等100个虫体与GenBank中越南巨片形吸虫(登录号:MN970009)的同源性为100%,其余虫体中共出现14个变异位点,多为双峰。线粒体基因NADⅠ和COXⅠ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bp和438bp,分别有34、22个变异位点,细分为28、21种单倍型,所有虫体的NADⅠ和COXⅠ均属于巨片形吸虫类群。pepck PCR产物电泳显示NN17-11、NN20-2、NN20-9和NN20-14等4个虫体出现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其它样本只有巨片形吸虫的单条带。虫卵的ITS+序列结果显示,ITS-Fh型片形吸虫NN20-2成虫有1个虫卵(1/30)转变为Fg/Fh型;巨片形吸虫NN20-3成虫有5个虫卵(5/30)呈现Fg/Fh型,其余虫卵与母体基本一致。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纯种巨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少量杂合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0.
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胆管中的大型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肝片形吸虫寄生于人体,在世界各地陆续有报道,迄今已报告2594例(ChenandMof,1990),国内报告50余例[1]。1986-1991年,我们采用改良加藤法,在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SDS-PAGE对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成虫蛋白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蛋白分子。方法分别收集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成虫,冰上研磨匀浆,提取上清蛋白,采用SDS-PAGE分析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差异蛋白组分;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特异蛋白组分。结果虫体蛋白经SDS-PAGE后采用Gel Doc XR+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图像进行高灵敏度分析,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均有37条带,低灵敏分析显示肝片形吸虫成虫蛋白主要7条带,巨片形吸虫成虫蛋白主要有6条带,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10×103~70×103。Western blot检测巨片形吸虫有6条反应带,分别在150×103、100×103、75×103、50×103、34×103、23×103等位置;肝片形吸虫5条反应带,分别在55×103、37×103、34×103、23×103、15×103等位置。与血吸虫、囊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的交叉反应蛋白为75×103、100×103、75×103组分(巨片形吸虫)和60.34×103组分(肝片形吸虫)。结论肝片形吸虫成虫与巨片形吸虫成蛋白组成有差异不明显,抗原特异的蛋白在23×103、15×103等位置,且22×103~24×103组分占比较大(在在肝片形吸虫占48.4%,巨片形吸虫占77.3%)。其特异的蛋白酶类有待经质谱分析后用于诊断抗原及疫苗研究,而15×103组分可能是肝片形吸虫特有的可区别于巨片形吸虫的蛋白。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66岁,农民,2022年2月15日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不适7天”至当地县医院就诊,行腹部CT,示胆总管扩张,肝左叶肝内胆管结石并左叶胆管扩张,肝左叶萎缩;次日转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患者生活于广西桂林山区,长期直接饮用山泉水及食生鱼腥草。入院后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无明显异常。MRI检查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其近端内多发颗粒状T2低信号影,胆总管扩张,其内见条状T2低信号影。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征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中用取石网篮取出1条灰褐色活体成虫,予留置鼻胆管引流。虫体转送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鉴定为肝片形吸虫。术后予每12小时口服阿苯达唑0.6 g、吡喹酮0.6 g,治疗2 d。术后2个月复诊,患者无不适;复查腹部CT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  相似文献   

13.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肝片形吸虫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是一个严重威胁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治疗肝片形吸虫病的药物少、疗效有限。大量研究表明,肝片形吸虫受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本文对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病机制、肝片形吸虫主要参与诱导的几种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片形吸虫主要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升,人体片形吸虫感染病例报道有所增多。云南省人体片形吸虫病多年来主要以散在病例发生,并出现过暴发流行,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就云南省片形吸虫虫种分布和片形吸虫病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牛、羊片形吸虫感染情况。方法 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在乌审旗嘎鲁图、苏力德苏木、乌兰陶勒盖、乌审召和图克镇采集牛、羊血样和粪样,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肝片形吸虫抗体,随机抽取部分血清抗体检测样品对应的牛、羊粪样,采用虫卵沉淀法定性检查虫卵,对血清抗体检测和粪样虫卵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2023年4月,在嘎鲁图、苏力德苏木和图克镇因感染片形吸虫死亡牛、羊尸首的肝脏和胆汁中采集片形吸虫成虫和虫卵,提取虫体和虫卵DNA,PCR扩增片形吸虫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并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地区的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采集825份牛、羊血样,其中295份血清肝片形吸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35.8%(295/825),羊、牛阳性率分别为34.7%(227/655)、40.0%(68/170)。羊血清阳性率以苏力德苏木最高[81.8%(45/55)],乌审召镇最低[22.0%(27/123)],不同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胆管结石嵌顿患者, 术中发现4条肝片形吸虫。对患者进行了感染源追溯, 该病例可能由于生食或半生 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茭白而感染。  相似文献   

17.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状况,观察豚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解剖当地家猫,取肝脏,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肝脏收集成虫,并取肝组织制作切片;采集阳性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60个囊蚴/只,60d后解剖豚鼠,检查肝脏,收集成虫,取病变肝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当地猫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率为41.47%(214/516);感染豚鼠华支睾吸虫成虫回收率50.83%(305/6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豚鼠肝脏肿大,边缘呈球状隆起,部分肝叶表面可见水泡状凸起病变,水泡内液清亮;病变组织横切面可见胆管管壁增厚,管腔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镜下可见华支睾吸虫虫卵切面,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管壁增厚,管周纤维组织增生伴胆管扩张,肝小叶结构破坏。结论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豚鼠是华支睾吸虫合适的终末宿主,且肝脏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19.
湘、鄂边区牛、羊片形吸虫感染调查湖南桑植县卫生防疫站杜礼义,张印泉吉首大学生物系廖祖荫,李文健片形属吸虫在我国有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两种,普遍寄生于牛、羊等家畜胆道内,人偶可感染。片形属吸虫对牛、羊危害大,感染后致役力下降,重者引起死亡。我们于198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云南省首次暴发巨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感染的临床诊治过程,为今后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7例患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资料。对患者及其家属和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食史和宠物饲养史等。采集各类动物粪便,使用粪便沉淀法和虫卵孵育法进行粪检。选择两户患者家饲养的牛各1头,剖检寄生虫感染情况。ELISA检测患者、患者家属和部分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样。在患者居住的15个村庄附近(共选35个点)的溪流和水塘边,采集中间宿主螺类,检测感染情况。结果 27例患者,最早1例发病于2011年3月10日,最后1例发病于2012年1月10日。临床表现主要为不明原因发热、血红蛋白下降、嗜酸粒细胞增高、肝脾肿大等。粪检寄生虫卵均为阴性。先后给予抗菌、抗寄生虫治疗,均未见好转。经流行病学调查27例患者均有食生拌鱼腥草史。后经ELISA检测血清巨片形吸虫抗体,其中23例患者为阳性。2012年2月16日经反复粪检于4例患者粪便中查见巨片形吸虫卵。剖解牛的肝胆系统中查到巨片形吸虫虫卵及成虫。确诊该组病例为巨片形吸虫感染。给予三氯苯达唑[10 mg/(kg.d)×2 d]连服2 d,临床症状全部缓解,在宾川州城存在中间宿主尖膀胱螺(Physa acuta)、椭圆萝卜螺(斯氏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小土蜗(Galba pervia)。结论人体感染巨片形吸虫较为少见,该病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而较难确诊,三氯苯达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