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以复方铋剂 (丽珠胃三联 ,含胶体枸橼酸铋 2 2 0mg、克拉霉素 2 5 0mg和替硝唑5 0 0mg)为中心的三联和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并比较丽珠胃三联、丽珠胃三联与H2 受体拮抗剂 (H2 RA)或质子泵抑制剂 (PPI)组成的四联疗法 1周与 2周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胃镜和组织学证实Hp阳性的 734例患者中 ,除胃溃疡 12 6例随机入选A2、B2和C2组外 ,十二指肠溃疡 2 0 4例和慢性活动性胃炎 4 0 4例随机分成A1、A2、B1、B2及C1、C2组。A1组 :奥美拉唑 2 0mg +丽珠胃三联 4片 ,均每日 2次× 1周 ;A2组 :组方同前× 2周。B1组 :泰胃美 4 0 0mg +丽珠胃三联 4片 ,均每日 2次× 1周 ;B2组 :组方同前× 2周。C1组 :丽珠胃三联 4片 ,每日 2次× 1周 ;C2组 :组方同前× 2周。治疗结束 4周后 ,溃疡病患者复查胃镜 ,观察溃疡愈合和Hp感染状态 ,胃炎患者作13 C UBT ,观察Hp根除率 ,并采用PP和ITT分析。 结果 按PP分析 ,A2组 (95 .74 % )的Hp根除率显著高于A1(86 .2 7% )、B1(90 .10 % )、C1(84 .0 0 % )和C2组 (88.4 9% ) ;按ITT分析 ,C1组 (5 2 .17% )的溃疡愈合率显著低于A2 (76 .92 % )和B2组 (81.5 8% )。结论 丽珠胃三联是目前根除Hp和愈合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有效且价廉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erbB-2癌基因在Hp感染中的表达与胃癌、胃炎及正常组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酶法,分别检测正常组织21例,浅表性胃炎22例,胃癌27例C-erbB-2癌基因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C-erbB-2在70例Hp感染者中随胃粘膜病理变化不同而增高,其中,正常组织的阳性率为19%(4/21),浅表性胃炎为77.27%(17/22),胃腺癌为100%(27/27),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随着组织类型变化,炎症出现,免疫反应类型由镶嵌型向局灶型和弥漫型转变.结论C-erbB-2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对胃炎、胃癌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与胃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联疗法合香砂养胃丸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32例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且Hp阳性患者,经奥美拉唑肠溶胶囊(PPI)加丽珠胃三联抗Hp治疗1周后,消化道症状没有完全消除的患者247例,随机分为香砂养胃丸治疗(治疗)组和PPI加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前后症状消除情况及Hp根除率.[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1.5%、69.1%(P<0.01).停药4周后复查14 C呼气试验,Hp清除率治疗组为92.8%,对照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联疗法合香砂养胃丸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根除Hp作用,减少继发性耐药.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 68例合并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等服用丽珠胃三联后 Hp的根除率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合并 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共 68例 ,随机分为丽珠胃三联组与奥美拉唑组 ,每组均为 34例。男 38例 ,女 30例 ,年龄 1 8~ 69岁。1 .2 方法 :两组服药前后均在胃窦小弯侧取活检 ,一分钟快速 Hp诊断试纸测定 Hp。两组服药前后均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丽珠胃三联组口服枸橼酸铋钾片 ,每次 2 2 0 mg,每日 2次 ,餐前半小…  相似文献   

5.
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检测94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内镜检查中的感染率.方法对有消化道症状而做内镜检查的患者943例,男692例,女251例,年龄21岁~89岁,平均45.6岁.常规检查内镜,在胃窦部及病变处取材,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及组织学诊断.结果943例病例中Hp阳性563例占59.7%,慢性胃炎479例,Hp阳性241例占50.3%,轻度炎症Hp阳性率为14.7%,中、重度炎症Hp阳性率为69.9%,轻与中、重度炎症比较差异显著(P<0.01),说明炎症愈重,Hp感染率愈高.消化性溃疡336例,Hp阳性276例占82.1%.胃溃疡Hp阳性率为80.4%,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为87.6%.溃疡部位及分期与H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窦部炎症,消化性溃疡伴胃粘膜中,重症炎症Hp阳性率为94.8%,说明Hp相关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残胃27例,Hp阳性11例占40.7%,息肉26例,Hp阳性10例占38.5%,胃癌75例,Hp阳性25例占33.3%.结论Hp阳性率以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最高,其次是残胃和息肉,胃癌最低.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经内镜胃窦活检粘膜用快速尿素酶测定法及细菌学涂片法对3318例受检者检测Hp,而后对各种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率进行临床分析.Hp感染评判标准:上述二项检测法中凡有一项阳性即为Hp阳性;二项均阴性则为Hp阴性.结果3318例受检者中慢性活动性胃炎847例,慢性非活动性胃炎1213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597例,愈合期十二指肠溃疡198例,活动性胃溃疡187例,愈合期胃溃疡44例,复合性溃疡77例,胃癌34例,残胃53例,正常胃粘膜68例.其Hp阳性率分别为81.7%,22.3%,76.7%,61.6%,68.5%,50%,74%,41.2%,32%,29%.统计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X2检验P<0.0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本文证实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底腺息肉(FGPs)临床内镜特征,并探讨其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肿瘤等合并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2018年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初诊为胃息肉的患者1249例,其中FGPs组981例,对照组(非FGPs患者)268例,回顾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内镜特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4周PPI使用率、Hp感染率,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异性增生及结直肠肿瘤发病率差异。结果 FGP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3,平均年龄56.02±10.38(24~79)岁,病变多位于胃体和胃底,单发息肉占43.4%,直径多在0.2~0.5 cm,山田Ⅱ型为主;FGPs组Hp感染率为22.8%,明显低于非FGPs组5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72例(48.1%)FGPs患者有超过4周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史,非FGPs组为99例(3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FGPs组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胃异性增生及胃癌发生率较非FGPs组低(P0.01);FGPs组中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率更高(P0.05);FGPs组与非FGPs组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分别为32.7%和2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Ps的发生与PPI使用存在关联,且和Hp感染呈负相关,FGPs患者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较低,但可能更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FGPs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疣状胃炎(verrucousgastritis,VG)是指胃粘膜上形成脐窝状凹陷的隆起性病变,主要分布在胃窦部。本文测定了VG患者的胃液甘胆酸(GA、表皮生长因子(EGF)、pH值和血液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值及胃窦粘膜的Hp、病理炎症分级,以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同素。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与标本采集(-一研究对象:经胃镜检查证实的疣状胃炎60例(病变均在胃窦,直径4~smm,个数1~15个),其中男52例,女8例,年龄为23~60岁,平均50岁;对照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为18~58岁,平均45岁,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针对湘潭制槟榔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我们首先随机将105例无临床症状的人群分成食槟榔组55例,不食者50例,做血清抗Hp-IgG检查;男外,在内镜室对1814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城乡人群随机分成嚼湘潭制槟榔观察组956例和不嚼者的对照组858例.然后,通过内镜对每位患者进行镜下胃窦部取2~3块标本做尿素酶检测,并进行实验室体Hp抑菌试验.结果血清学调查,嚼槟榔组55例中,抗Hp-IgG阴性者43例(占78.18%)、阳性者12例(占21.82%),不嚼食50例抗Hp-IgG阴性者22例(占44%),阳性28例(占56%).另外,内镜调查,两组1814例中,观察组Hp阳性率26.46%,对照组71.95%(P<0.005).体外小剂量湘潭制槟榔对Hp有明显的杀灭作用.结论湘潭制槟榔对Hp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四联疗法(PPI+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常规四联疗法(PPI+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杀菌失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且曾使用常规四联疗法治疗但杀菌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并将观察组依据患者自身中医症候分为湿热证型和肝胃不和证型。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四联疗法根除Hp,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每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评估每组患者Hp根除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为72.73%,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湿热证型有效率为97.5%,而肝胃不和证型有效率为78.95%,二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四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优于单纯四联疗法,且对湿热型患者根除Hp的效果更佳,症状改善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基因检测方法,评估不同胃炎内镜分型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主要根除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有根除治疗指征并同意行Hp根除治疗的患者300例。通过内窥镜检查,判定患者的主要诊断结果,并对胃窦小弯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采用基因PCR扩增及Sanger测序方法,对CagA、23SrRNA、GyrA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p阳性率及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通过χ~2检验,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2种患者居多,占据患者总数92.67%。不同内镜胃炎分型,Hp感染率不同,其中出血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最低,且与患者总体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阳性Hp感染患者,克拉霉素耐药率为49.07%,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9.03%,2个基因突变均存在一定的杂合突变现象。与患者总体抗生素耐药率比较,浅表性胃炎患者中2种抗生素耐药率显著降低,糜烂性胃炎中2种抗生素耐药率显著升高(P0.05)。出血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2种抗生素耐药率与患者总体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不同胃炎分型在Hp感染阳性率、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造模周期短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模型,观察Hp对小鼠胃黏膜的损害程度,同时研究Hp感染是否促进亚硝基类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方法 94只Balb/c小鼠分为4组.第1组单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第2、3组小鼠用灌胃法定植Hp,第3组小鼠加用MNU灌胃;第4组为正常对照.36周后处死全部小鼠,分别用尿素酶、Giemsa染色和微需氧细菌培养检测Hp定植;H-E染色进行鼠胃黏膜病理诊断.结果 Balb/c小鼠Hp定植率达93.9%.Hp单一处理组中度以上炎症占100.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20.0%;而Hp和MNU联合处理组中度以上炎症占100.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23.1%,不典型增生占42.3%和57.7%(胃体和胃窦),并发现2只小鼠有低分化腺癌,占7.1%.Hp处理组和Hp MNU联合处理组在炎症程度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Hp感染小鼠模型,验证了Hp和胃癌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证实Hp在协同MNU致癌性中的作用,提示胃癌的发生并非Hp感染单一因素的结果,而和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效果的影响机理.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Hp阳性的活动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患者,分为单纯的PPI抑酸治疗组(单一组)和PPI联合抗Hp三联治疗组(联合组),研究二组患者在消化道症状缓解、胃窦内pH值升高、活动期溃疡病灶转变为疤痕期(S期)的比例大小.结果 (1)联合组在4周时和6周时患者的上腹部饥饿性隐痛症状的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单一组(X<'2>值分别为6.05和6.54,P值均<0.05).(2)联合组治疗后6周时的24 h pH值<4时间百分比平均值明显低于单一组(X<'2>值为7.32,P值<0.05).(3)胃镜直视下观察单一组在治疗后6周时的溃疡总s期获得率为51.8%,明显不及联合组的89.7%(X2为7.32,P<0.05).结论 Hp主要通过改变患者胃内的pH值高低来影响十二指肠溃疡部的治疗进程.以PPI为基础的三联抗Hp治疗与单纯的PPI治疗相比,能更有效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消化道症状,通过升高胃内pH值,提高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形成的关系.方法对临床有症状、经纤维内镜检查并送病理以1%甲苯胺兰滴染法做Hp检测的215例病例统计,其中男136例,女79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26岁~79岁,平均50岁,41岁~70岁135例占总数63%.临床均有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按消化性溃疡治疗有效,但停药后症状重现,反复性强.病史2mo~4a,平均5mo.纤维内镜检查以胃窦、体部粘膜红白相间、呈花斑状,部分可见出血、糜烂、水肿改变.合并有胃溃疡24例,球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15例.组织活检以溃疡中心及周边组织、胃窦、体部分别咬检送病理及Hp检测.结果本组215例病例中Hp阳性者175例占81.4%,按病理及Hp阳性率分组淋巴细胞样改变占88%(15/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占81%(155/191例),伴出血、糜烂、水肿占79%(68/86例),不典型增生占78%(18/23例),肠上皮化生占72%(26/36例),胃癌占71%(5/7例).按年龄组及Hp阳性率为<30岁占80%(17/21例),31岁~40岁占84%(21/25例),41岁~50岁占84%(49/58例),51岁~60岁占83%(30/36例),61岁~70岁占79%(31/39例),>70岁占75%(27/36例).与其他学者报道Hp感染率最高为淋巴细胞样改变一致.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着Hp感染-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形成的模式.传播方式与社会卫生环境有关,以"口-口”、"粪-口”二种方式传播,消化科医生是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结论Hp感染是引发消化道炎症病因之一,也是导致胃恶性肿瘤的启动因素,社会存在很高的感染概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柴胡左金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p相关胃炎患者1 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予小柴胡左金汤,每日1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予铋剂三联1周,再续服铋剂5周,两组均治疗6周,停药1个月后行胃镜、Hp检测,比较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不良反应少.[结论]小柴胡左金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根除Hp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对湿热证型胃炎的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结节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以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 分析我院诊断的小儿结节性胃炎患者内镜、病理表现,以及Hp感染情况和根除治疗的效果.结果 28例结节性胃炎患者中,内镜下表现以胃窦部为主,可扩展至胃体部,为色泽均匀的结节样或颗粒样改变.Hp感染率96.42%,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多呈中~重度炎症改变,淋巴滤泡发生率67.86%.明显高于非结节性胃炎.经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后,随着Hp的根除,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结节状表现消失,病理炎症程度减轻,淋巴滤泡也随之消失.结论 小儿结节性胃炎为Hp感染的一种特殊征象,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内镜下表现,是Hp感染的内镜指标,提示对小儿结节性胃炎应考虑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7.
疣状胃炎(gastritis errucosa简称VG),是一种常见的并有特征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糜烂等,因其可恶变,甚为人们所关注.VG的病因至今不清楚,有人认为与过敏、免疫抑制、抗生素等因素有关.近年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VG的形成有关[1~3].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尤其是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的Hp感染与VG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iceA1、babA2基因分布特征及其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152例有消化道症状患儿行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取粘膜作Hp的分离培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测定分离培养出的Hp菌株的iceA1、babA2基因,并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iotin-sreptavidin,BSA)系统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型,ELISA法检测其细胞因子。结果152例中,检出Hp菌株98例,其中iceA1阳性菌株65例,轻度胃炎、中至重度胃炎iceA1阳性率分别为43.59%(17/39)、79.25%(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bA2阳性菌株71例,轻度胃炎、中重度胃炎babA2阳性率分别为48.72%(19/39)、86.79%(4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活动性胃炎均为iceA1、babA2阳性;iceA1 、babA2 患儿的CD3 、CD4 、CD4 /CD8 和IL-2下降,IL-6、IL-8水平升高(P均<0.001)。结论儿童Hp感染多为iceA1 、babA2 菌株。iceA1 、babA2 Hp菌株为高毒力菌株,易引起较严重的慢性胃炎,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以Th1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反应。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组织中IL-1β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余  黄晓辉 《山东医药》2009,49(16):47-48
以60例胃炎患者和60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mRNA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抗体浓度。发现在胃体及胃窦部,Hp阳性组IL-1p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p阴性组,提示Hp可能通过影响胃窦部及胃黏膜IL-1β的产生量进而影响胃内酸分泌的途径,最终影响胃炎、胃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Hp阳性糜烂性胃炎545例随机给予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或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7d,比较各组疗效差异.结果 埃索美拉唑组在缓解症状、改善胃镜下表现方面显著高于其它各组,雷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