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疼痛程度、Cobb's角度、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受伤椎体的前缘平均高度比值、后缘平均高度比值、Cobb's角度、疼痛程度比较,术后患者的相关指标均优于治疗前;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2.3%(29/35)。结论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手术顺利,随访9~24月,椎体前缘高度从30%恢复至95%,后缘高度从70%恢复至98%,不完全性神经损伤不同程度功能恢复,无钉棒折断、脊柱畸形、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可有效恢复椎管容积及椎体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经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6例。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46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25%恢复至平均95%,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神经损伤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中11例无变化,余35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确诊为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融合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34例平均随访26个月,术后X线片、CT显示复位、固定良好,椎体内、外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s角由术前平均26.3°恢复到术后平均4.7°,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3.4%恢复到术后的平均95.8%。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无感染,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程序,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椎管占位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地矫正和防止脊柱后凸畸形,避免晚期腰背痛及迟发性神经损伤等后遗症,减少卧床时间,为早期康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0年1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资料59例,其中,男38例,女2l例;年龄19~65岁,平均37岁。收集的病例均为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所有病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经伤椎及上下椎椎弓根固定。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术后均获得较好恢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亦有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建立椎体前中柱稳定性,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手术治疗1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4个月,神经功能除两例Frankel分级A级无恢复,其余均有提高。伤椎形态较术前明显改善,压缩椎体的高度均恢复80%以上。结论后路钉棒系统结合植骨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有良好的伤椎复位稳定脊柱的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伤椎椎弓根植入人工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患者均为爆裂骨折,先行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植入人工骨植骨材料。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前后椎体高度比。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4个月。术后1年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6%,平均Cobb角丢失<3°,无1例出现神经症状恶化,钉棒系统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伤椎内植入人工骨材料应用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能增强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避免脊柱爆裂骨折因复位后椎体再塌陷,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金正帅  王道新  吴迺庆 《江苏医药》2004,30(8):593-594,F005
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间接复位减压作用。方法运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脊柱骨折外固定复位器体外复位固定治疗8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其中伴神经损伤17例。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椎体、椎管径变化。随访1~6年,平均4年7个月。结果术后72例能进行日常生活及轻工作。神经损伤恢复(Frankel分级):术前5例C级中,转D级和E级各2例。12例术前D级术后恢复正常。术后椎管矢径增大,椎体高度恢复,椎体矢径及横径扩张度减少,术前后均有显著差异。长期随访发现椎体中部高度少量丢失。结论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有明显的间接复位减压作用,对无或有轻度神经损伤者可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12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术前均经X光平片、CT、MRI检查;所有患者均于外伤后3~7d内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无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仅行椎间撑开复位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38例);椎管侵占>50%或者有神经压迫症状者除内固定外,均行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174例)。结果经过1~10年随访,除4例神经损伤无好转,其余158例神经功能按Frankle分级均恢复一级以上,改善率为97.5%;其中110例恢复正常,优良率为67.9%。结论后入路撑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管减压可以作为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该治疗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相对简易、手术创伤较小、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矫正整复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骨折椎后凸角、椎管面积、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5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到C级1例,到D级2例,C级8例恢复到D级2例,到E级6例,D级13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达到很好的骨折块复位、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矫正整复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骨折椎后凸角、椎管面积、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5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4例恢复到C级1例,到D级2例,C级8例恢复到D级2例,到E级6例,D级13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达到很好的骨折块复位、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德龙 《安徽医药》2004,8(6):434-435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对21例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病例采用后路AF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于术后X线检查,20例获得随访.结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到98%,椎体后缘高度平均恢复到95%,Cobb角平均矫正到8.5°.1例术后1月,因早期下床活动出现椎弓根钉切割椎体,Cobb角增大至25°,1例因植骨不充分术后8月出现断钉两枚.20例有神经功能有Frankel 1~3级以上恢复,改善率平均95%.结论后路AF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有良好的复位伤椎、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 2011年 1月 ~2013年 5月本院接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 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脊柱后凸角、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等指标.结果 术后患者骨折处基本恢复正常,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等发生,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重建骨折脊柱的高度及生理曲度,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加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GSS内同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52例,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片,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及Cobb角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后、随访期间及内固定取出后的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经椎弓根进行撬拨复位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与正常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行椎体内植骨后骨折愈合满意,内同定取出后矫正度无丢失.结论 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更好的使压缩椎体复位,提高椎体复位高度和植骨愈合率,减少术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椎体矫正度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治疗患者68例,伴有截瘫症状者同时切开椎板行椎管内彻底减压。结果 68例病例均有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18个月。X线检查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平均〉90%,椎体序列规整,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恢复和改善。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内固定椎弓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及直接间接减压,克服了传统短节段四钉法固定易出现的伤椎复位不良、术后断钉断棒、矫正角度丢失及迟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较以前的固定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明显恢复(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8~2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36例均骨性融合。3例完全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不明显,19例不完全损伤者17例功能恢复到1级以上。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弯曲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36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疗效。方法胸腰椎爆裂型骨折136例,前路手术11例,减压后均行前路钢板固定,后路手术125例,均行后路钉棒系通固定,后路减压32例。结果136例患者骨折均按期愈合,38例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均有1—3级好转。后路手术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明显好于前路手术,根据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椎管内压迫的程度及来源;除非减压必须,否则宜行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8.
GSS-Ⅱ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汪长久  陈宇  胡争元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54-2255
目的 评价GSS-Ⅱ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79例中重度以及极重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合并不完全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采用GSS-Ⅱ复位内固定治疗,并采用X线摄片测定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 结果 前缘术前平均高度38.1%,术后94.6%,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3%,术后99.7%,不完全神经损伤1例完全恢复,1例大部分恢复.经随访无1例内固定断裂. 结论 GSS-Ⅱ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复位效果满意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2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选用AF系统手术治疗。结果 2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后压缩的椎体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2例轻微神经症状者完全恢复正常,6例不完全截瘫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AF系统手术治疗复位满意,固定坚强,能达到有效椎管减压,手术效果好,是基层医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有效而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利用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43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5)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C级7例,D级14例,E级22例;术后C级2例,D级6例,F级35例.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39.8±5.8)%恢复至术后7 d(91.7±4.2)%,末次随访(86.8±2.5)%,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4.7±1.8)度恢复至术后7 d(1.7±0.8)度,末次随访(2.4±0.5)度,术前与术后7d伤椎前缘压缩率、矢状面脊柱后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迟发神经损伤,无钉棒断裂或松动,无明显疼痛、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