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扫描与超声检查在儿童乳腺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51例4~8岁女童乳腺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近红外线扫描。结果:乳腺增生症6例,乳腺纤维腺瘤3例,儿童型乳腺肥大症42例。结论:超声检查与近红外线扫描联合检查儿童乳腺疾病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刘明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714-1714
目的根据乳腺肿块的近红外线图像分析,区分乳腺的良恶性病变,提高乳腺肿瘤的诊断率。方法用HRJ-Ⅱ型近红外线乳腺检查仪,对73例乳腺肿块进行了术前近红外线检查。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23例,良性乳腺病50例,其中乳腺增生27例,纤维腺瘤18例,脂肪瘤5例。术前近红外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假阳性5例,占6.8%,漏诊3例,占4.1%。结论近红外线乳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与病理学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 699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电脑红外线检查后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乳腺癌87.09%(27/31),乳腺纤维瘤98.21%(55/56),导管内乳头状瘤100%(2/2),增生100%(1 610/1 610).结论红外线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与病理学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 699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电脑红外 线检查后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乳腺癌87.09%(27/31),乳腺纤维瘤98.21%(55/56),导 管内乳头状瘤100%(2/2),增生100%(1 610/1 610)。结论:红外线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和近红外线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进行乳腺红外线扫描和超声检查结果回顾性比较分析,比较乳腺红外线扫描和超声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差别,对比病理检查(病检)结果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近红外线扫描中,有125例乳腺发现异常灰影和异常血管影,近红外线诊断良性病变111例,占88.80%,与超声诊断一致共49例,占44.14%,两者诊断不一致有62例,占55.86%。近红外线怀疑恶性病变14例,占11.20%,与超声诊断一致共5例,占35.71%,两者诊断不一致有9例,占64.28%。两者结合诊断乳腺癌符合率为87.50%(7/8)。结论:超声和近红外线对乳腺疾病的诊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基层,对于近红外线异常病例,再结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近红外线对疾病的检出准确性,尤其是对乳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并且能降低近红外线的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1991年11月~1994年11月,我院对4125例经触诊及其它检查疑似各种乳腺疾病的患者,采用近红外线扫描仪检查。结果发现乳腺癌37例(0.90%),疑似乳腺癌9例(0.22%),乳腺纤维瘤323例(7.83%),乳腺导管扩张症97例(2.35%),乳腺外伤性血肿23例(0.56%),乳腺急、慢性炎症18例(0.44%),乳腺腺体或小叶增生1945例(47.15%),正常乳腺1673例(40.56%)。对近红外线扫描检查的准确性采用抽样穿刺细胞学、病理学及药物或理疗治疗后复查结果对照,其恶性病变符合率97.30%,疑似恶性病变符合率88.89%,良性疾病符合率100%。结果表明,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莲珠  陶静 《现代医院》2010,10(11):73-74
目的了解红外线乳腺诊断仪与乳腺B超在乳腺癌普查中的联合应用。方法应用红外线乳腺诊断仪对6 820例女职工进行乳腺癌普查。将查出有乳腺疾病的再进行乳腺B超检查,穿刺、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检出乳腺疾病4 276例,其中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症3 986例,乳腺纤维腺瘤170例,乳腺囊肿8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乳管扩张16例,副乳腺9例,乳腺癌5例,总检出率为62.7%。结论通过红外线扫描与乳腺B超联合诊断乳腺疾病检出率较高,较适合目前大面积人群乳腺癌普查。  相似文献   

8.
电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疾病23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乳腺疾病及乳腺癌应用电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电脑红外线扫描仪诊断各类乳腺疾病2386例、结合临床.结果:红外线诊断乳腺癌36例,诊断符合率90.%可疑乳腺癌例不符合2例,乳腺良性病交符合率93.2%结论:红外线扫描具有无创性、快捷、科学性强等特点.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扫描在妇女乳腺疾病普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经近红外线扫描妇女乳腺普查病例9940例.结果:乳腺增生症4245例、乳腺囊性增生295例、乳腺纤维腺瘤36例、乳腺癌3例,其余5361例乳腺正常.结论:近红外线扫描作为乳腺疾病检查手段之一,以其简便、快速、无创伤、对人体无害、可重复性等优势,在乳腺疾病普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任明明  李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30-1531
目的:了解襄阳市妇女乳腺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制订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6月对襄阳市3 696例20~80岁妇女进行乳腺检查及相关因素调查,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视、触诊,红外线乳腺扫描或乳腺B超,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襄阳市妇女乳腺疾病患病率为71.81%,其中乳腺增生2 569例,患病率最高,为69.51%,其发病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相关;发现乳腺癌1例,患病率为0.027%。结论:定期对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普查,做到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乳腺疾病患病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复习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特征,并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5—2012年8例经临床证实的As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仅行CT平扫,并在工作站上薄层重建图像及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主要选择MPR、VR。结果:8例AS均有骶髂关节模糊、侵蚀、硬化,6例腰椎出现“竹节”样改变,1例胸椎表现为“竹节”样改变,8例腰椎小关节均出现明显侵蚀、硬化和囊变。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AS骨关节和韧带的细微改变,可作为诊断A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8例CT影像表现,统计直肠癌局部影像特点、邻近组织侵润情况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8例患者中癌灶为腔内肿块15例,腔内肿块伴有肠壁增厚12例,肿瘤突破浆膜层并周围组织侵犯7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伴有远处转移4例。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81.5%(31/38)。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和术后病理的对照一致性较高,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复习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MSCT影像表现并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PAV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10例经影像和临床证实的PAVM病例资料,分析其MSCT影像特点,探讨MSCT对PAVM的诊断价值。结果:9例为单发,其中1例位于左肺,8例位于右肺;1例为多发,两病灶分别位于左右两肺叶,MSCT诊断PAVM正确率100%,7例PAVM予以图像后处理,其中6例PAVM能清晰显示畸形动、静脉及瘤囊。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PAV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隐匿性病灶活检病例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分析53例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钼靶照片发现有可疑病灶的病例.术前均按美国放射学会BI—RADS的分型标准对X线征象进行判读。结果X线表现为孤立模糊小结节状影12侧,小结节状影伴微细钙化2例.不规则致密影并簇状钙化6例,单纯簇状细小钙化19例,局灶性致密影9例,放射状毛刺影2例,局部腺体结构扭曲3例。按BI—RADS的分型标准,在初次判读中归为Ⅱ级的6例,Ⅲ级26例,Ⅳ级14例,Ⅴ级7例.病理结果为恶性病变30例(56.6%),良性病变23例(43.4%)。术后分期:T0期21例,T1期9倒。结论准确评估乳腺隐匿性病灶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择病例进行活检,可避免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创伤性组织学检查,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乳腺X线图像纹理分析技术在乳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乳腺结节患者,均接受乳腺X线检查,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乳腺X线图像纹理分析技术在乳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126例乳腺结节患者中,良性95例,恶性31例;乳腺X线诊断乳腺结节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42%、 91.58%、 88.10%;在乳腺X线图像纹理分析定量参数中,恶性组标准差、熵、不均匀度均高于良性组(P <0.05),但两组的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标准差、熵、不均匀度及联合诊断预测乳腺结节患者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724、 0.731、 0.740、 0.811。结论乳腺X线图像纹理分析技术在乳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度,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MRI功能成像特征。结果:21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检出21个病灶,15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病灶累及胸肌;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19例,黏液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病灶边界不清,可见分叶和毛刺征象,T1WI呈稍低、等信号,T2WI+FS呈稍高、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值为(0.90±0.23)×10^-3;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4例呈“流出型”Ⅲ型曲线,17例呈“平台型”Ⅱ型曲线。结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尤其病灶数目、大小,胸肌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贾莉 《现代保健》2014,(12):114-116
目的:探讨彩超在老年人结肠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结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老年结肠肿瘤彩超声像图。结果:结肠癌58例,非结肠癌5例。术前彩超诊断结肠癌55例,漏诊3例,误诊2例,非结肠癌3例,彩超诊断老年人结肠癌的敏感性94.8%,特异性60.0%,准确性92.1%,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50.0%。结论:彩超在老年人结肠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典型乳腺癌全数字化 X 线摄影表现特征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 2008 年 3 月 -2011 年 3 月期间 15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资料,其中 29 例影像表现不典型.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数字化乳腺机检查,检查体位常规采用 CC 位 ( 头尾位 )、MLO 位 ( 内外侧斜位 ),必要时加摄侧位片及局部点压放大片.对临床未触及包块者,均行术前定位.结果:29 例中,星状影 3 例,整体性非对称性乳腺组织增厚 5 例,小灶致密影 18 例,无确切病灶 3 例.结论:认识乳腺癌的 FFDM 不典型 X 线表现,有助于提高乳腺癌影像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贺佳俊 《药物与人》2014,(7):99-100
目的:探析隐匿性骨折应用64层螺旋CT及MRI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苏州市九龙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入两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MRI扫描检查法;对照组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法,比较两组的隐匿性骨折阳性检出率及损伤部位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组的异常阳性41例(85.4%),其中31例仅经横断面图像显示骨折,10例行斜面或冠状面,结合矢状面图像诊断为骨折,骨折累及关节面者15例,其中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显示11例,4例通过斜面图像调整确诊;MRI组的发现异常阳性45例(93.8%),T2WI周围出现高信号水肿区,T2WI、T1WI呈条状、不规则状低信号带;T2WI部分信号带较T1WI欠清晰,范围缩小;48例T1WI、T2WI均见骨折线周围片状高信号水肿,少数病例T1WI低信号带周围夹杂小片状或斑点状高信号,T2WI呈现一致高信号。MRI膝关节损伤T1WI显示松质骨内低信号带,另外MRI显示膝关节积液3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例,膝关节侧副韧带或前、后交叉韧带4例。结论: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是多排螺旋CT扫描,对于诊断不明确者,可进行MRI扫描,二者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同时可清晰显示骨折损伤部位,便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Micropure技术检测乳腺肿块中微钙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某医院87例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乳腺肿块,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比较Micropure技术与常规超声在检测乳腺良、恶性肿块微钙化方面的差异。结果:87例乳腺病灶中,常规超声检查37例显示微钙化(占42.52%),使用Micropure技术53例显示微钙化(占6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21例检出5例微钙化(23.81%),恶性组66例检出48例微钙化(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例检出微钙化的良性肿块中,3例呈散在分布,2例为少发钙化。而在48例检出微钙化的恶性肿块中,30例呈簇状分布(占62.50%),16例呈散在分布(占33.33%),2例为少发钙化(占4.17%)。结论:Micropure技术比常规超声显示乳腺肿块微钙化的能力更强,对微钙化的有无及分布特征可能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