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并择期行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采取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53例,采取掌侧入路普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并发症情况、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尺偏角及掌倾角显著大于对照组,绕腕关节面平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桡骨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同时有效提升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情况,且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和非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作用。选取就诊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均采用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50例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观察组),50例实施非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照组)。然后分别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及术后2、6个月的腕关节活动范围、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VA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个月的腕关节活动范围、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取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措施,而经试验证明,采取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复位效果好,固定性强,并可促进术后恢复,使患者在不影响美观的情况下及早恢复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统计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分值。结果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生活质量分值较术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且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经掌侧入路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9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4例予以经掌侧入路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5例予以经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桡骨高度、桡腕关节面平整度、尺偏角、掌倾角及Cooney腕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桡骨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桡腕关节面平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尺偏角、掌倾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Cooney腕关节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经掌侧入路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内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集50例,根据其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25例施予经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施予经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手术指标、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不及观察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显著,且能够改善其腕关节功能,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和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7例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成髓内固定组和掌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髓内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4.7±1.0周)显著低于掌锁定钢板内固定组(5.9±1.3周)(P0.05);髓内固定组患者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93.5%)显著高于掌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患者(76.9%)(P0.05);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显著低于掌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患者(53.8%)(P0.05)。结论与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髓内固定治疗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时间更短,疗效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3、6个月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及上肢功能损伤评分(DASH)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腕关节旋前、掌屈、背伸度高于对照组,DASH及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腕关节功能、上肢功能恢复,且可降低早期VA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899-3900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30例微创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为观察组,38例常规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疗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76.32%明显提高(P0.05);术后观察组的腕关节X线Batra评分、Gartlan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痊愈时间更短(P0.05)。微创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且术后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2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果:32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以上并发症。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2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结论:掌侧入路可以避免钢板对肌腱的干扰,是理想的手术方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具有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固定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7)给予外支架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48)给予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腕关节功能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长于或多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术后关节面台阶、桡骨缩短、Gartland-Werley评分、尺偏角及掌倾角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P 0.05)。结论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显著,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对机体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及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桡骨缩短长度和尺偏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掌倾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量表疼痛、功能状态、活动度、背伸/掌屈活动度和握力等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联合术后康复锻炼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某院的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试验组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行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组术后均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程度和上肢功能损伤程度、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较高,疼痛程度和上肢功能损伤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可有效缩短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上肢功能损伤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腕关节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应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法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既安全又有效,还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和普通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分别采用普通T型钢板和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疗效、骨折复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3.0%,对照组优良率为67.4%,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可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2例,接受髓内钉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掌侧钢板内固定。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握力、腕关节活动度、X线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握力、腕关节活动度、X线均明显改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掌侧钢板内固定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髓内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105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观察组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围术期指标,术后6个月Gartland-wre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 d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artland-wre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观察组为92.59%高于对照组74.51%;SF-36评分两组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6个月内,总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9.26%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和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有一定效果,但掌侧入路在促进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优良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可将骨折端进行良好复位和坚强固定,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双柱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治疗的82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41例。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实施双柱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检查结果与GartlandWerly评分。结果两组骨折良好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GartlandWerly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GartlandWerly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柱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用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中疗效相当,但较外固定支架相比,双柱锁定加压钢板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12-2814
探究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将2011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接诊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4例纳入研究,根据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实施外固定支架。对比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腕关节评分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桡骨高度、尺偏角较大,掌倾角较小,屈曲/伸展、疼痛、活动范围、功能及握力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相当,但外固定支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腕关节影响小等优势,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郝光明 《大医生》2022,(4):108-110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经掌侧Henry入路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钢板治疗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给予掌侧Henry入路切断旋前方肌后锁定钢板固定;观察组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