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拜阿司匹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常规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各51例。常规用药组接受拜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用药组接受拜阿司匹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常规用药组的76.47%(39/51),纤维蛋白原、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较常规用药组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常规用药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调节血液流变学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碟脉灵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碟脉灵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然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9%),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除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外,余不显著。结论:碟脉灵注射液能有效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改善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突发性聋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丁苯酞干预组,每组54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血液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纯音听阈、眩晕及耳鸣伴随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学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联合丁苯酞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纯音听阈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联合丁苯酞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0. 05);联合丁苯酞干预组患者眩晕及耳鸣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0. 05);联合丁苯酞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突发性聋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患者前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对31例脑梗死患者观察运用灯盏花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红细胞聚集治疗指数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全血比黏度(低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比黏度、还原比黏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运用灯盏花素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乌拉地尔联合灯盏花素对高血压危象(HPC)患者血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HP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治疗组(治疗Ⅰ组40例、治疗Ⅱ组40例)。对照组采用硝普钠治疗HPC,治疗Ⅰ组采用乌拉地尔治疗HPC,治疗Ⅱ组在乌拉地尔治疗后采用灯盏花素治疗,观察组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HPC血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明显增加心率。治疗Ⅰ组、Ⅱ组患者治疗前高切及低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Ⅱ组治疗后高切及低切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治疗Ⅰ组(P0.05)。结论乌拉地尔联合灯盏花素能有效解除HPC,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074-2076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注射用纤溶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37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68例和试验组69例。对照组采取注射用纤溶酶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SV)、血小板聚集率(PAR)、全血低切黏度(LBV)、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高切黏度(HBV)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SV、PAR、LBV、FIB、HBV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TC、LDL-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注射用纤溶酶治疗,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7.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维生素E,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进行治疗,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机体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丁苯酞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且能有效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177;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77;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77;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及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接受治疗的 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 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 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内皮素 -1 水平均显著低 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 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管内皮 功能,促进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575-1576
目的分析研讨丁苯酞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抽取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研究组接受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比较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5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脑梗塞可考虑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为更为突出,进而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3,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MSE、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D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中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高压氧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近期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取ACI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给予常规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ACI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杏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阿斯匹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辛伐他汀等)共2周,杏丁组(n=20)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杏丁注射液25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共2周。另选取同期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1、NO浓度、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变化。结果AMI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浆ET-1升高、NO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杏丁组治疗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浆ET-1明显下降、NO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AMI患者的发病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杏丁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加快,大脑前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大脑前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及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比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循环,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机体纤溶、抗凝活性及缺氧耐受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长春西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氧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林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氧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动脉摄取率及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黏附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使用丁苯酞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可改善脑部供氧能力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与天麻素注射液联用对急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2例急性眩晕患者,依据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静脉输注20mg的长春西汀注射液,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在长春西汀注射液的基础上,联合静脉输注20mg的天麻素注射液,每天1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黏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纤维蛋白原、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与天麻素注射液联用能明显改善急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心绞痛发作频次和发作持续时间)和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频次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许枫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099-3100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疾病的疗法。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剂、脑细胞保护剂、溶栓、自由基清除剂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与银杏液提取物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灯盏细辛与通心络胶囊治疗,连用2周。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0%)。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安全有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结合髓心减压与坦棒植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及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机制。方法:45例(53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29髋)和对照组(22例、24髋),并给予髓心减压术。观察组术后当天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滴注,20 mg/d,连续2周;对照组在髓心减压后植入坦棒,术后不予灯盏花素注射液,其余治疗两组完全相同。分别在治疗前、术后第1、6、15天,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在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摄X线片评估骨坏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结合髓心减压可以显著减轻髋关节疼痛、改善功能,促进骨修复,延缓骨坏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