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例患者中90例手术成功;10例未成功,其中6例改为左桡动脉入路,4例经右股动脉成功。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8例,前臂血肿2例,术后桡动脉闭塞2例,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损伤小、痛苦小、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 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护理的优缺点,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1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57例经桡动脉途径置管(桡动脉组)、6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管(股动脉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肢体制动时间、术后患者主诉、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肢体制动时间、患者主诉、局部血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均P<0.01);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均安全、有效、可行;桡动脉组术后治疗性损害相对较轻,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
对1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脉介入治疗失败患者改经尺动脉途径穿刺,结果穿刺均获成功;穿刺局部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提出术前做好Allen试验,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尺动脉穿刺术中积极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穿刺处及术侧肢体的观察是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 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建立血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血透病人184例,男120例,女82例,年龄28-76岁,经股动脉穿刺90例,桡动脉穿刺94例.患者分为:肥胖、非肥胖组;伴心衰、无心衰组,护士分为:<5年组,≥5年组,统计各组经股动脉、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及各组群间成功率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于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论:经桡动脉比经股动脉穿刺技术更易掌握,患者肥胖、心衰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是影响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MART精准护理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接诊经桡动脉行冠状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术肢护理,观察组术后采用SMART精准护理进行术肢护理,均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术后肿胀发生率、肢体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遵医嘱用药、自我监测、运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RT精准护理有助于预防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中的优缺点,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岁及以上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637例,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09)和股动脉组(n=728),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随访术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桡动脉穿刺成功897例(897/909,98.68%),股动脉组股动脉穿刺成功722例(722/728,99.18%)。桡动脉组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长(P〈0.05)。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术后MAC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艳  陶红 《护理学杂志》2009,24(9):91-9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2008年1~12月我科将橡皮擦用于56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以预防穿刺部位出血,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9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全面的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患者都取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结论:改善了患肢血供,防止足部损伤及足部病变进展,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躯体完整性,有效地促进糖尿病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治疗1840例临床治疗与护理,认为经挠动脉进行PCI比经股动脉进行PCI优越性大,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CAG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择期接受经桡动脉CAG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术后改良组以改良充气压迫法压迫桡动脉,常规组采用常规充气方法压迫桡动脉。比较两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患者肿胀溢水量及数字疼痛评分,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桡动脉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术后24 h穿刺侧桡动脉闭塞情况。结果改良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肿胀溢水量、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均0.01)。穿刺点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改良组出血3例,常规组2例;术后24 h改良组桡动脉闭塞1例,常规组2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结论改良充气压迫法可减轻经桡动脉CAG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肿胀及疼痛,且不增加穿刺点出血及血管闭塞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护理的优缺点,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1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57例经桡动脉途径置管(桡动脉组)、6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管(股动脉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肢体制动时间、术后患者主诉、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肢体制动时间、患者主诉、局部血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均P〈0.01);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均安全、有效、可行;桡动脉组术后治疗性损害相对较轻,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法,即以压迫尺动脉后术侧拇指的SpO2≥0.95作为标准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力强度,从而保证在加压过程中桡动脉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比较两组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情况,术后4h与术前术侧上肢各手指第2节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疼痛及术侧肢端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法既能及时减压而又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能有效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自体动静脉瘘(AVF)腔内成形和(或)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于因AVF狭窄或血栓闭塞而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造影证实6例患者为AVF重度狭窄,即刻行腔内球囊成形术,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对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次日复查造影示血栓溶解,其中1例溶栓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附近静脉狭窄严重,行PTA治疗,另1例狭窄程度较轻者未进一步PTA治疗。对8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其中7例可正常行AVF透析,1例单纯PTA治疗患者2个月后再次行PTA治疗,4个月后因AVF功能不良而改行颈内静脉插管透析。结论经桡动脉行AVF功能不良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用于介入治疗先心痛手术压迫止血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取住院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者100例作为对象,将50例患者介入治疗后使用止血敷井壳聚糖分为观察组,介入治疗后使用传统压迫止血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护士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伤口表面覆料的渗、出血情况及患者制动期间的耐受差异、全身夏穿刺肢体的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止血敷料壳聚糖组术中止血操作、术后伤口覆料的渗血及患者穿刺侧肢体的制动时间明王少于对照组(p<0.001),同时,壳聚糖组出现全身及穿刺侧肢体的并发症的几率少于对照组.结论:介入治疗先心病手术后辅助应用止血敷料壳聚糖,可明显缩短患者介入术后的穿刺点的渗血及穿刺侧肢体的被动制动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易于被患者家属所接受,也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压力递减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效、安全的压迫止血方法.方法 将86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50例)与改进组(36例).传统组采用常规压迫止血法,改进组采用一次性股动(静)脉气囊压迫止血带进行压力递减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术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改进组术肢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腰酸、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P<0.05).结论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通过压力递减法进行压迫止血,既可达到有效压迫止血的目的,又能减少传统压迫止血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介入疗法在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严重肝破裂术后早期继续出血,经保守治疗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的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5例患者均于术后9~12 h行血管造影及经导管栓塞止血.结果: 3例造影显示肝脏表面不规则渗血明显,2例造影显示肝动脉分支有活动性出血.介入治疗后24~48 h出血明显减少,显示效果明显.其中4例最后痊愈出院,1例于术后2 w死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结论: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相对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严重肝破裂术后再出血的又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