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由于白血病性的克隆抑制正常造血,周围血小板及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减少,患者多有出血表现;但少数患者血中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形态异常。在FAB及国内急性白血病分型中,无关于异常巨核细胞的描述。现将我院1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情况报告如下,并讨论其病理意义。材料与方法 132例为我院1977~1988年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像及细胞化学确诊;分型根据1986年全国白血病治疗讨论会建议排除MDS。骨髓巨核细胞分型参考Itsoro-Jinnai分型法。132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在发病初期及治疗过程中可有动态变化。现对 87例A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进行探讨。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本组 87例为我院住院的AL患者 ,均为首次发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按1986年天津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制订的标准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按 1980年苏州白血病分类分型经验交流会制订的标准诊断。在 87例中ANLL4 8例 ,ALL39例 ;男性 4 9例 ,女性 38例 ;年龄6个月— 68岁。经 1— 2疗程治疗后 ,完全缓解 (CR)34例 ,部分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31例急性ITP患者为急性组,19例慢性ITP患者为慢性组,以14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三组研究对象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特点。结果急性组、慢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巨核细胞总数、原巨核、幼巨核、颗粒型、产血小板型各阶段细胞平均数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原巨核、幼巨核高于慢性组。结论急性或慢性ITP均表现为巨核细胞增多,急性与慢性巨核细胞各阶段细胞分布、数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在(AL)初发、缓解、未复发、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等不同病程中,骨髓巨核细胞(MK)的数量和质量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且这些变化与其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我们观察了104例AL患者不同病程中骨髓象237份,对其巨核细胞的数量及质量进行了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核细胞形态及数量在急性白血病 (AL )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常规涂片 ,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染色 ,标准化计数的方法。结果 :6 1例 AL患者巨细胞在其治疗过程中可见动态变化。结论 :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有助于判断 AL 患者的预后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李刚荣  刘淑霄  张囡 《河北医药》2004,26(7):545-546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平均每平方厘米的巨核细胞只数及各型巨核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明确巨核细胞数量及分类计数的参考范围。方法 对 15 6例急性白血病治疗完全缓解期 (AL CR)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AL CR组病例的巨核细胞数量和各型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明确了AL CR的巨核细胞数量及各型巨核细胞所占百分比 ,确定巨核细胞参考范围和产板型巨核细胞在巨核细胞功能障碍时的百分数界限 ,对骨髓形态学检验与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NMA)是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_(12)缺乏导致的DNA合成受阻,骨髓内出现大量巨幼变的一类贫血。国内外作者对该病骨髓中红系和粒系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做了许多观察和研究,然而对世核细胞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我们对20例临床确诊的NMA患者骨髓巨核细胞进行了光镜观察,测量了巨核细胞的直径,并对其变化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村料与方法 20例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我院近两年来诊治的病人,并用20例血液学正常者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改变特点.方法 包括30例急性ITP及38例慢性ITP初诊患者,其骨髓片经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巨核细胞.结果 急慢性ITP的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及裸核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尤其是急性ITP.急慢性ITP的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均减少,急性ITP更为显著.慢性ITP易见血小板型幼巨核细胞.结论 急慢性ITP巨核细胞增多,且显著成熟障碍,尤其是急性ITP.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正常及病理巨核细胞生成的研究不断深入,巨核细胞与各种血液病的相互关系更受重视。我们对近三年资料完整的100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在不同病程的骨髓象303份进行了观察,试图对急性白血病巨核细胞质与量及其动态变化作一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系1989年~1991年经临床、血象、骨髓象、组化染  相似文献   

10.
葛娟  李爱红 《江苏医药》1996,22(10):686-687
观察6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20例正常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内出现其他血细胞的现象,结果两组均见骨髓巨核细胞内吞噬其他血细胞成分。巨核细胞内出现其他血细胞的百分数,两组间无显著差别。但急性ITP患儿每例巨核细胞均数低于慢性ITP,而巨核细胞内出现其他血细胞的百分率比慢性ITP高。巨核细胞内出现的血细胞分类中,急性ITP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ITP以残核占大多数。提示,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内出现其他血细胞,可能示骨髓巨核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抗人糖蛋白Ⅱb/Ⅱ单克隆抗体,APAAP免疫酶标组化技术观察38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结果表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率较急笥淋巴细胞性白 病为高血糖素的在ANLL病例中,大于60岁的小巨核细胞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均较小于60岁的为多。  相似文献   

12.
郑磊 《贵州医药》2005,29(9):833-834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临床和外周血像均呈三系减少,骨髓像增生减低,易造成混淆,给形态学诊断带来困难。为了提高诊治水平,我们用单克隆抗体酶标染色观察了17例hypo-MDS和2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涂片中的巨核细胞数目和类型,以判断鉴别hypo-MDS和AA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郑磊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1):2956-2956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在临床和外周血像均呈三系减少,骨髓象增生减低,易造成混淆,给形态学诊断带来困难.为了提高诊治水平,我们用单克隆抗体酶标染色观察了17例hypo-MDS和24例AA患者骨髓涂片中的巨核细胞数目和类型,以鉴别hypo-MDS和AA,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联系,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照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分为巨核细胞增生活跃组与巨核细胞增生低下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尿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以及自身抗体与补体、疾病活动度等情况。结果巨核细胞增生活跃组共有50例,比例为62.5%;巨核细胞增生低下组共有30例,比例为37.5%,有明显的差异(P〈0.05);巨核细胞增生活跃组与巨核细胞增生低下组的补体C3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年龄、病程、尿蛋白、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升高率、dsDNA、抗ENA、抗核抗体、抗膜相关DNA、抗心磷脂体、SLEDAI评分及血小板减少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活跃强,并且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对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程度无任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CD41标记微小巨核细胞染色法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09年到2011年收治疑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对患者骨髓标本采用SP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 CD41标记微小巨核细胞染色法结果显示,2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全部为阳性,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出1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均显示为阴性。结论 CD41标记微小巨核细胞染色法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检出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一种少见的亚型,是因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导致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增多的恶性疾病。由于AMKL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改变及治疗方案,因此,造成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以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小巨核细胞的情况,从而判断骨髓活检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对MD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我院52例初诊为MDS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巨核细胞特异性抗体(CD41a)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方法染色并与骨髓涂片常规瑞特染色方法对比镜检小巨核细胞的情况。结果 52例MDS患者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中有1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34.6%,0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0;骨髓涂片联合APAAP法中有30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57.7%,22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42.3%;骨髓活检切片联合APAAP法有4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2.3%,47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0.4%。三种方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髓活检切片酶标染色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最高。结论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能更准确检出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能直观显示巨核病态造血分布情况,为MDS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对急性ITP预后的估计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将70例急性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前行骨髓细胞涂片检查,根据巨核细胞数量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7个/4.5 cm2,B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为7~35个/4.5 cm2,C组>35个/4.5 cm2,分析三组激素治疗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对激素冲击治疗反应不同,A组有效率25.0%,B组有效率76.5%,C组有效率93.3%,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效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发病时骨髓细胞涂片,巨核细胞增殖明显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敏感,疗效好,恢复快;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不增多或减少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反应性差,应与家属沟通,及早采取其他联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巨核细胞在Evans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骨髓细胞涂片、常规瑞氏染色和巨核细胞分类计数(经标准化处理),对31例Evans综合征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巨核细胞分类中,幼稚巨核细胞平均占168%,颗粒巨核细胞平均648%,比正常参考值明显增多,而产板巨核细胞平均277%,相比显著减少;巨核细胞标化计数,增高21例(677%),正常9例(29%),减低1例(32%)。结论Evans综合征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绝大多数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对低巨核细胞病例的诊断要慎重,必须排除继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巨核细胞(MK)的形态学改变及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对84例ITP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巨核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并随访2年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探讨疗效与巨核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组与正常组相比,MK数量明显增加,包括原、幼巨核细胞、颗粒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预后与各MK细胞比例关系,预后好的患者,其原、幼巨核细胞、颗粒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预后差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MK的形态学改变与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