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CP)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单纯CP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伴T2DM的CP患者40例为CP+T2DM组,同时选取背景相似的慢性CP患者65例为CP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具核梭杆菌(Fn)、福塞坦菌(Tf)、中间型普里沃菌(Pi)、齿垢密螺旋体(Td)等可疑致病菌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    3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和Tf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n、Pi和T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Fn检出率均最高,CP+T2DM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Tf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P组(P<0.05),而CP组仅Pg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P+T2DM组和CP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和Tf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P+T2DM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Aa和Tf相对含量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患者和伴糖尿病的CP患者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CP+T2DM组患者Pg、Aa和Tf检出率更高,可能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牙周菌斑中组成成分的变化,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7例伴有轻、中度牙周炎的成人正畸治疗患者,在正畸治疗前1个月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正畸治疗前(基线对照)和治疗后1、3、6、12月以及正畸治疗结束时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同时,每次刮取患者16、21、24、36、41、44共6颗指数牙牙周袋中牙菌斑,提取细菌DNA,利用qRT-PCR技术比较患者牙菌斑中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福赛坦氏菌Tf、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配合牙周序列治疗,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时各项牙周检查指标(PLI、GI、SBI、PD、CAL)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牙菌斑中Pg、Fn、Tf、Aa检出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正畸治疗前比较,正畸治疗结束时患者牙菌斑中Pg检出率约降低8.5%,Fn检出率约降低21.3%,Tf检出率约降低23.4%,Aa检出率约降低36.2%。结论: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可促进牙周疾病的愈合,改善患者口腔中细菌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索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聚集杆菌(A.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Pg)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32例AgP、33例CP、32例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构建含有2种待测细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采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细菌数量。结果 本实验构建的引物及TaqManMGB探针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好。AgP组龈下菌斑Aa的检出率高于CP组(P<0.01),但2种细菌数量在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内Pg的检出率及数量都明显高于Aa(P<0.001),另外AgP组Aa的数量、CP组Pg数量与牙周探诊深度密切相关(P<0.01及P<0.001)。结论 龈下菌斑Aa的检出率可能与牙周炎类型存在一定关联,Aa可能并不是中国人群样本AgP患者龈下菌斑的优势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牙周病学研究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牙龈增生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12例因接受固定正畸治疗而出现牙龈增生的患者纳入牙龈增生组,对照组为12例牙龈健康者.分别于基线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牙周检查指标、龈下菌斑标本和龈沟液标本,采用实时PCR技术对龈下菌斑内的牙龈卟啉单孢菌(Pg)、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中间普氏菌(Pi)、齿密螺旋体(Td)和福赛氏类杆菌(Tf)进行定量检测,使用ELISA法测量龈沟液中白介素-1β的含量,比较牙龈增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对牙龈增生组患者实施牙周基础治疗,并于4周后重新采样比较牙周治疗前后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基线时,牙龈增生组中龈下菌斑内五种牙周可疑微生物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龈沟液内白介素-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牙龈增生患者的各项牙周检查指标均明显下降,同时Pg、Aa和Td的检出率、细菌数量以及龈沟液内白介素-1β的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 Pg、Aa和Td等牙周病原菌和白介素-1β与正畸治疗中牙龈增生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0717基因,探讨PG0717基因与牙周临床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CP)患者90例和牙周健康者90例,共采集龈下菌斑标本540个;记录临床牙周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标本的PG0717基因。结果在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中,CP组PG0717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22%和41.27%(掊2=4.50,P<0.05);随着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加重和探诊出血趋势的增加,CP组该基因检出率呈现增高趋势。结论PG0717基因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分析龋病和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的分布与研究人群人口统计学特征、口腔卫生状况和习惯及吸烟、饮酒习惯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纽约港医疗保健系统和纽约贝勒维医疗中心2009年3月30日至2011年4月27日之间的98名应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口腔健康状况、口腔健康维护行为及吸烟、饮酒习惯等数据库信息及唾液和牙菌斑样本DNA进行实验研究.唾液和牙菌斑样本DNA,进行实时定量PCR,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所得数据,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细菌的分布情况,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组别DNA水平的差异.结果 性别、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身高体重指数不同组间,所有被测细菌均无显著性差异.口腔健康状况(包括牙齿和牙龈)较差组的人群牙龈卟啉单胞菌,牙密螺旋体,福赛斯坦纳菌,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均高于口腔健康状况较好的2组.从不使用牙线组的牙周主要致病菌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3组,牙密螺旋体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3).吸烟者与饮酒者的被测细菌与不吸烟不饮酒者有所不同.牙龈卟啉单胞菌,牙密螺旋体,伴放线放线杆菌,福赛斯坦纳菌4种细菌在牙菌斑中的DNA水平均高于唾液.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细菌在唾液中和龈下菌斑中的DNA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口腔健康状况、使用牙线、吸烟、饮酒可能影响龋病和牙周致病菌的分布,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含量高于唾液,不同个体的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DNA水平与唾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Ⅱ型糖尿病病人唾液成份的变化与牙周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II型糖尿病患者唾液成分的改变,从而评价其与II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对44例II型糖尿病患者和46例非糖尿病患者的唾液进行钾,钠,葡萄糖,总蛋白及SIgA的检测。结果:II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总蛋白及SIgA含量比圣贤组显著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II型 病患者的钾,钠,葡萄糖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II型糖尿病患者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II型糖尿病患者唾液成分改变与牙周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种植体周围炎龈下优势厌氧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了探讨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明确其龈下优势厌氧菌群。方法:运用厌氧培养技术,对39例种值体周围炎的龈下标本进行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另外还选取了22例健康种植体及30例牙周炎作对照。结果:种植体周围炎组厌氧菌检出率(89.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3.6%)(P<0.05),而与牙周炎组(90%)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现不同临床症状的种植体周围炎病例其龈下的所得厌氧菌株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文认为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后细菌再定植过程中的一种菌群失调症,G-厌氧菌为其龈下优势厌氧菌群。  相似文献   

9.
PCR方法对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PCR方法,检测牙周病患者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并探讨采用唾液标本与龈下菌斑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择临床54例牙周炎患者病例,分别取其静止唾液和龈下菌斑标本,设计P.g菌16SrDNA引物,分别对2种标本进行PCR扩增,观察P. g菌的检出率,并计算kappa值.结果静止唾液和龈下菌斑标本中P.g菌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其检出率分别为83.3%(45/54)和79.6%(43/54),Kappa值为0.755,准确度达92.6%.结论本研究所用的引物可用于口腔中P.g菌的检测,特别是研究中采用的唾液标本,取材方便,有可能代替龈下菌斑标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健康状况者龈下菌斑中龈沟产线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17例牙周健康者的68个牙周健康位点、19例菌斑性牙龈炎患者的64个牙周健康位点和76个病变位点、1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36个牙周健康位点和56个病变位点的龈下菌斑中龈沟产线菌的检出率,并分析检出率与牙周临床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龈沟产线菌的检出率在不同人群的健康位点组及不同人群疾病位点组依次分别增高,其中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龈沟产线菌检出率最低,为30.88%(21/68),而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组龈下菌斑中龈沟产线菌检出率最高,为91.07%(51/56)。龈沟产线菌与位点发生牙周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其检出率与位点牙龈出血指数、临床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的比值比分别为5.26、8.85、11.65。结论 牙周炎患者口腔中携带龈沟产线菌的风险升高;局部携带龈沟产线菌增加了位点牙周临床指标(牙龈出血指数、临床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牙周炎活动期龈下菌斑胰蛋白酶样酶活性与龈沟出血指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牙周病活动期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记录慢性牙周炎活动期牙周袋龈沟出血指数,并采集龈下菌斑标本进行胰蛋白酶样酶检测试验。结果:不同分值的龈沟出血指数所对应的胰蛋白酶样酶检测试验A600nm检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r=0.718,P<0.05。结论:龈沟出血指数与牙周袋内胰蛋白酶样酶的水平呈正相关。胰蛋白酶样酶检测试验为临床牙周病活动期的诊断提供更直观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龈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检测青春期龈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存在情况,探讨青春期Pg与牙龈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14~17岁青春期龈炎患者及牙龈健康者各36例,采用16SrR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2组受检者的龈下菌斑样本中Pg的存在,并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电泳条带的平均灰度值,计算Pg的相对含量;同时检测并记录受检者的各牙周指数测值,观察其与Pg相对含量的相关性。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2组Pg阳性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g的相对含量以及Pg阳性检出者与阴性检出者的牙龈炎严重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g的相对含量与各牙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青春期龈炎组与牙龈健康组的龈下菌斑中P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22%和25.0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春期龈炎组与牙龈健康组的Pg在龈下菌斑中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8.02%和21.46%,统计学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青春期龈炎组Pg阳性个体中,Pg的相对含量与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bleedingindex,SBI)、探诊深度(probedepth,PD)数值的高低呈正相关;青春期龈炎组中,Pg阳性检出者的GI、SBI数值高于阴性检出者,两者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青春期个体的龈下菌斑中有Pg的定植,且与牙龈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肾移植患者牙周及龈下菌群状况,探索环胞素A(cyclosporine A,CsA)引起的牙龈增生的影响因素。方法肾移植患者20例,用CsA药前、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记录龈下产黑菌数量和厌氧菌总量,以及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牙龈增生指数等各项牙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CsA药后3个月及6个月细菌数量较用药前均有明显增加,牙周炎症也明显加重,用药后6个月牙龈增生出现,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数量与牙龈增生指数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龈下细菌数量是肾移植患者应用CsA引起牙龈增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肾移植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应加强牙周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与口臭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口臭与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组成的关系。方法 用H2S测定仪Halimeter与专业医师鼻测两种方法对210例牙周炎患者进行口气测定,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口臭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随机选取10例无口臭的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邻面间隙的颈缘菌斑和龈下菌斑行刚果红负性染色及厌氧培养,对培养出的主要细菌作分离及鉴定。所有实验结果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无显著性差异。②两组患者邻面间隙的颈缘菌斑和龈下菌斑中螺旋体所占百分比均有显著性差异。③两组患者邻面间隙的颈缘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细菌检出量均无显著性差异。④两组患者邻面间隙的颈缘菌斑及龈下菌斑中主要细菌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与口臭相关的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韦荣菌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的构成比在邻面间隙的颈缘菌斑中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龈下菌斑中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并非所有的牙周炎患者均有口臭;牙周炎患者邻面间隙的颈缘菌斑中细菌的构成比与口臭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生物活性玻璃凝胶治疗菌斑性牙龈炎4周后的临床有效性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24名受试者随机分成试验组(生物活性玻璃凝胶)和安慰剂组(同公司生产的不含主要有效成分的凝胶)。受试者早晚刷牙后分别用4g试验凝胶处理全口牙龈并保持3min。在受试者入组当天、第(14±2)天及第(28±2)天时进行随访检查,评价其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在治疗第(28±2)天后,实验组SBI、PLI较基线值均出现明显降低(P<0.001);随访期间实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68%,安慰剂组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凝胶可以缓解牙龈出血和抑制牙菌斑,可推荐用于治疗菌斑性牙龈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周围炎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5例微螺钉支抗治疗后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共20种植体,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微螺钉支抗治疗的患者14例,共20种植体,经证实无种植体周围炎,为对照组。记录两组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探诊指数(PD)及龈沟出血指数(SBI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g。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观察组PLI、PD和S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1、3周后观察组PLI、PD和SBI显著降低,治疗6周后有上升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观察组Pg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3周后观察组Pg检出率显著降低并与对照组接近,治疗6周后有上升趋势;Pg检出率与临床指标PLI、PD和SBI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周围炎,可明显改善种植体周围炎临床症状,其对Pg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n herbal-based mouthrinse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ral irrigator in reducing gingival inflamm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9 patients (45 females, 44 males; mean age 49.1 +/- 1.31 yea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study and allocated to 3 treatment groups: group 1 (n = 34), treated with an oral irrigator with subgingival tips and an herbal-based mouthrinse; group 2 (n = 29), the oral irrigator was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conventional mouthwash; and group 3 (n = 26),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outhwash without subgingival irrigation. Data collect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4, 8, and 12 weeks included gingival index (GI), 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 plaque index (PI), and probing depth (PD). RESULTS: Over a period of 3 months, GI decreased from 1.80 +/- 0.04 to 1.56 +/- 0.04 in group 1; from 1.79 +/- 0.05 to 1.68 +/- 0.04 in group 2; and remained nearly constant in group 3 (from 1.79 +/- 0.05 to 1.81 +/- 0.04).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analysis of variance, P < 0.05). SBI values in group 1 were reduced from 2.51 +/- 0.06 to 2.13 +/- 0.06 after 3 month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group 2 (P = 0.001) and 3 (P = 0.002), with SBIs of 2.44 +/- 0.06 and 2.42 +/- 0.07, respectively, after 12 weeks. A reduction in PI was noted for all 3 groups throughout the follow-up period,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robing depths were not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any group. CONCLUSION: Subgingival irrigation with an herbal-based mouthrinse le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oth SBI and GI. This regimen can, therefore, be recommended as an adjunctive procedure to reduce gingival inflamm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两个不同引物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部位及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以了解Td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部位的分布及Td检出率与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部位及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标本,利用PCR分别扩增53kDa外膜蛋白表达基因tdpA片段及16srRNA保守区片段。结果:58个患病部位龈下菌斑标本中tdpA及16srRNA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58.6%和81.0%,而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标本中PCR阳性率分别为8.62%及15.5%,患病部位Td检出率高于相对健康部位(P〈0.001),16srRNA基因片段引物检出率高于tdpA基因片段(P〈0.05)。临床附着丧失≥5mm的患牙龈下菌斑标本中Td的检出率高于临床附着丧失〈5mm标本(P〈0.05),不同牙周袋深度及牙龈指数标本的Td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患者活动部位龈下菌斑中Td检出率高于相对健康部位;Td感染与慢性牙周炎关系密切;利用16srRNA保守区片段对齿垢密螺旋体进行检测检出率高于tdpA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20.
牙周治疗对血清IFN-γ及IL-4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和治疗后4~6周内,牙龈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本中IFN-γ和IL-4的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IFN-γ、IL-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其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血清IFN-γ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IL-4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IFN-γ、IL-4与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病有关,控制牙龈炎症可降低血清IFN-γ水平,但IL-4浓度不因牙龈炎症的控制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