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2例梗阻性黄疸内镜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2月至2004年5月.我院对52例胆管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进行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经内镜鼻胆管胆汁引流术(ENBD)、经内镜胆管内支撑引流术(ERBD)及经内镜胆管金属支架置人术(EMBS)等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228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我院开展了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是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一般分为外引流和内引流两类,前者称为鼻胆管引流(ENBD),后者又分为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金属胆道支架引流(EMBE)。笔者对62例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4.
<正>胆管腔内超声检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是以微型超声探头经十二指肠侧视镜插入胆总管扫查,能清晰显示胆管和胰管腔内、管壁及其三维图像。IDUS最常见的应用指征是胆道结石和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传统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graphy,ERCP)利用造影剂显影技术判断胆管病变,常因气体干扰、造影剂  相似文献   

5.
胆道手术中常因胆管解剖变异,炎症粘连,手术野大出血等多种因素而致胆管损伤。本院近十年来曾处理手术所致之肝外胆管离断6例,经治疗全部治愈。其中4例采用胆管十二指肠套接法吻合,1例采用隧道式胆管十二指肠套接法吻合,1例采用肝外胆管端端直接吻合,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赵建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8(21):1657-165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应用十二指肠镜治疗的42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术检查,全部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成功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其中39例成功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治愈率约92.9%.2例因乳头插管困难失败中转经腹手术,1例因可疑胆管下段肿瘤转外科手术治疗.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患者13例.2例并发少量出血,3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1例因结石多一次未取净结石,1周后行第2次取石成功.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非手术治疗肝外结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建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57-165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应用十二指肠镜治疗的42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术检查,全部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成功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其中39例成功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治愈率约92.9%.2例因乳头插管困难失败中转经腹手术,1例因可疑胆管下段肿瘤转外科手术治疗.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患者13例.2例并发少量出血,3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1例因结石多一次未取净结石,1周后行第2次取石成功.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非手术治疗肝外结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汤红  周秋敏 《河北医药》2013,(22):3515-3516
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施行的胆管置管并经鼻腔引流到体外的减压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基础上开展的胆道治疗新技术。据相关研究显示,胆道梗阻性黄疸如不及时减除梗阻,病情恶化很快,病死率很高。目前鼻胆管引流术( ENBD )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手段,以其安全、有效、微创的优势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在其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护理是ENBD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心理干预强化,可减少患者负性心理影响,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治疗有效。本研究对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71例具有ERCP指征的患者,先行十二指肠镜及ERCP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需要,分别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胆总管支架置入术(ERBD)。结果:共有71例患者行ERCP检查,6例不成功,成功率为92%;胆管取石37例,EST39例,ENBD42例,ERBD5例;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1例,反流性胆管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无上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及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技术是诊治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微创、诊断价值大、疗效显著且安全的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学莉 《河北医药》2008,30(7):988-989
随着十二指肠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胆管取石术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已为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6):765-765
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又称为内镜胆管内引流术,即通过借助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将支架管送入胆管,从而使胆汁引流入十二指肠。该项技术是属于胆管微创外科术的一种新方法,为胆管狭窄或梗阻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主要适用于已无手术根治机会的胰腺癌、胆管癌、壶腹癌等引起的恶性胆管梗阻,其目的在于解除胆管梗阻,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全身情况较差年老体弱、估计手术治疗也难以矫正的良性胆管梗阻和狭窄的患  相似文献   

12.
顾红  田雨  李会  李永康  李美星 《贵州医药》2010,34(8):712-713
随着内镜器械及附件的发展及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放置“T”管是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术式,主要目的是减少术后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詹先进  董攀  赵世胜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49-1650
目的 探讨3D胰胆管磁共振成像(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经磁共振(MR)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38例,其中32例并发胆管结石,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及憩室患者32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32例中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区外者27例,十二指肠乳头区4例(其中1例发生在胆总管、胰管开口于憩室内),发生在十二指肠水平段近端1例.结论 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降低了患者接触X线的概率,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闫坤 《黑龙江医药》2014,(4):968-970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向胆总管或胰腺管内插入造影导管,逆行注入造影剂后,在X线下显示胆系和胰管形态的诊断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除诊断外,目前ER-CP技术更多地用于治疗胆胰管疾病,治疗性ERCP包括内镜下乳头肌切开、胆总管取石、狭窄扩张、置入支架、鼻胆管引流术等,其微创、有效及可以重复的优势减少了对传统外科手术的需求。但ERCP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同样也具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100例ERCP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与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对22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而对18例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包括3例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插管失败后的患者。结果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置管成功率为83.3%,3例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插管失败后的患者改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成功率为100%。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为以后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对不适宜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及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插管失败后的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董柱  熊奇和 《淮海医药》2000,18(4):275-275
笔者收集1993~1996年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癌性梗阻性黄疸124例,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2例癌性梗阻性黄疸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男65例,女47例,平均年龄56.4岁,全部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经CT检查83例,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62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51例。病变部位为上段胆管(左右肝管汇合处以上)37例,中段胆管(肝总管至十二指肠上缘的胆总管)23例,下段胆管(十二指肠上缘以下的胆总管即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胃十二指肠造瘘减压在十二指肠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十二指肠手术的52例患者经胃前壁于十二指肠内置入造瘘管,用于十二指肠减压引流。结果 52例十二指肠手术患者50例治愈,术后5 d肠功能恢复,经胃十二指肠造瘘管造影,无液体外流情况,经造瘘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供给,术后14 d后拔管。治愈45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术后随访期间患者恢复良好,经B超、CT、钡餐等复查未发现异常及远期并发症。结论经胃十二指肠造瘘减压能够降低十二指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简化手术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动脉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由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教研室提供常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30具(男16,女14),尸体经腹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目镜放大倍数×10),对供应肝外胆管的主要动脉进行了逐一的解剖,并观测各支发出的部位、进入胆管的部位。结果有多条动脉营养肝外胆管,不同部位的胆管有相应的动脉供应。主要供血的动脉有胆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后动脉。这些供血动脉在肝外胆管周围吻合形成血管吻合链,分布于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后段、上段和肝总管段,血管吻合链的主干紧贴胆管的左缘纵向走行的动脉称为左边缘吻合动脉(3点钟动脉),紧贴胆管右缘走行的动脉称为右边缘吻合动脉(9点钟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肝右动脉或胆囊动脉或附近其他动脉吻合形成左边缘吻合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胆囊动脉或肝右动脉吻合形成右边缘吻合动脉。结论深刻理解肝外胆管的血供,在胰十二肠切除术中能减少术后胆管缺血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学汉  唐金宝 《贵州医药》1999,23(2):112-114
对38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管结石及可疑病变者,采用经胆管管探查取石治疗。结果27例结石经胆囊管取出,2例胆总管末端结石在取石中被推入十二指肠,9例呈阴性探查,全组病例均未置T管,术后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20.
我院外科自1975年5月至1985年5月对总胆管引流的31例病人进行了胆汁回收。其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在24~68岁。回收胆汁的方法:一般在总胆管安置T管引流前,将一根60cm长,管径2mm的塑料管经总胆管下端用取石钳送入十二指肠约20cm,此塑料管尾端再插入T管内一同引出腹壁。该管在距T管尾端4~5cm处穿出T管管壁外,以备按接引流瓶接管用。近年来,我们采用麻醉用的气管导管(14~16号)作引导,先用气管导管经总胆管下端插入十二指肠,紧接将塑料管从导管中插入十二指肠,然后边插塑料管边退出气管导管,塑料管顺利地进入十二指肠,下面步骤同前,此法成功机会多,方法简便,易行。我们于术后20小时左右即开始回收,每日将胆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