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基础部分1.1定义与概说 诱发电位(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以相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正性或负性)进行信息加工,在系统和脑的适当的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 由此时见,EP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必须在特定的部位进行刺激,在其相关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各种EP都有其特定位相的波形和电位分布;EP的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关系。这与自发脑电的脑电图(EEG)长时、自发、周期性地出现是有区别的。 近年…  相似文献   

2.
对175例轻型颅脑外伤病人(分为脑震荡组和不伴意识障碍的轻度闭合性头部外伤组)进行脑电图(EEG)和脑电地形图(BEAM)研究,结果表明,前组EEG(50.2%)及BEAM(57.4%)异常率明显高于后组,提示伴有意识障碍的脑外伤更易引起脑波异常。  相似文献   

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 A E P)是听力和神经的常规检查方法,临床重要信息主要由 B A E P的波峰潜伏期和波峰的幅度提供。测量这些参数的前提是波峰的标识,正确的标识常常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实际详细的标定和测量通常是个很费时的过程。许多学者致力于自动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B A E P的自动识别和分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就 B A E P自动识别和分类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的SEP与rCBF对比研究罗伟,张胜兰,曹秉振,张霞,王益体感诱发电位(SEP)与局部大脑血流量(rCBF)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但对糖尿病患者的SEP和rCBF联合研究罕见报道。我们对43例糖尿病患者的SET和rCBF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听力神经的常规检查方法,临床重要信息主要由BAEP的波峰潜伏期和波峰的幅度提供。测量这些参数的前提是波峰的标识,正确的标识常常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实际详细的标定笔测量通常是个很费时的过程。许多学者致力于自动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BAEP的自动识别和分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就BAEP自动识别和分类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MBP诱导小鼠免疫细胞凋亡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初步探讨MBP与免疫细胞凋亡的关系,实验设置了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作为阳性对照,普通蛋白抗原BSA为阴性对照。实验方法以检测DNA断裂为主,配以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MBP处理组免疫细胞DNA经电泳可见“典型”的梯状带;通过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了DNA断裂的数值。结果显示,MBP处理组DNA断裂百分数与SEB组无明显区别(P<0.05)。同时形态学观察表明MBP处理组凋亡细胞数目与SEB组基本相同。上述结果表明MBP具有类似超抗原SEB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EB病毒编码的RNA及EB病毒潜在膜蛋白在中线T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及抗EB病毒潜在膜蛋白(LMP-1)单克隆抗体和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探针对9例中线T淋巴瘤(MTL)进行了EB病毒(EBV)检测。结果显示:8例肿瘤细胞核EBER-1阳性;7例肿瘤细胞膜和胞浆LMP-1阳性。结果表明:(1)EBV与我国的MT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2)EBV在MTL的检出率高于全身其它部位和其它类型的周围型T淋巴瘤;(3)EBER-1原位杂交和LMP-1免疫组化在检测MTL中EBV方面都很敏感、可靠,而后者更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诱发电位(EP)、CT和脑电图(EEG)。方法:对46例DEACMP患者进行EP、CT和EEG检查。结果:异常率体感诱发电位(SEP)83%、视觉诱发电位(VEP)6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0%,CT71%,EEG100%。SEP中的P40、N50、P60和N75峰潜伏期(PL)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VEP的P100PL较对照组明显延长。BAEP的Ⅰ、Ⅲ和Ⅴ波PL及Ⅰ—Ⅲ、Ⅲ—Ⅴ和Ⅰ—Ⅴ峰间期(IP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P、CT和EEG结合临床观察,对DEACMP的定位诊断、病情判断与预后评估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意义。方法利用神经电诊仪对28例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BAEP异常者19例(79%),表现多为同侧或双侧Ⅰ波、Ⅲ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4例胆脂瘤所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BAEP全部异常,表现为Ⅲ波、Ⅴ波分化差或波形缺失。结论BAEP是三叉神经痛辅助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尤其对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对决定手术方式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mIL-2分泌型小鼠黑色素瘤细胞(mIL-2^+B16)植入同种小鼠(C57BL/6)腹腔内诱导腹腔淋巴细胞(PEL)。对mIL-2^+B16及其亲代B16细胞在不同天数内诱导的PEL的数量、PEL组成成分、对靶细胞的杀伤百分率等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诱导天数的PEL之间,以上三个特点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规律,而mIL-2^+B16了B16的PEL之间的这种动态变化又存  相似文献   

11.
己烯雌酚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己烯雌酚(DES)对实验性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发性Lewis肺癌(LLC)及实验性B16黑色素瘤(B16M)转移模型研究DES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结果:发现预先用DES处理的小鼠对其移植的LLC生长和自发性肺转移均有抑制作用,且DES剂量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呈直线负相关(r〉0.80,P〈0.01);B16M实验性肺转移也明显减少;小鼠接种LLC后给予DES对LLC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50例VB·TIA患者,进行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和高刺激重复率(50Hz)BAEP检测。结果表明:BAEP常规检测与高刺激重复率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8%、52%,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但二者并用,其阳性率可达72%,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检测的BAEP阳性率。提出高刺激重复率的BAEP检测方法是对常规检测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冯继明  吴江声 《解剖学报》1995,26(2):215-218
在建立小鼠胸腺基质细胞株时发现小鼠胸腺基质细胞株MTSCB和MTSCC自发产生多核细胞及单核巨细胞,对上述细胞进行了非特异性酯酶(NSE)、酸性磷酸酶(AcP)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反应,多核细胞及单核巨细胞的NSE、AcP和SDH活性均强于单核小细胞。在MTSCB中多核细胞的百分数为1.1%;MTSCC中多核细胞为0.6%,实验中对一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出现的百分数与Poisson分布的理论频率进  相似文献   

14.
以兔抗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Protein,C/EBP)多肽抗体,用ABC法对18例人正常肝组织、5例新生儿肝组织及79例肝细胞肝癌(其中40例带有癌旁肝组织)中C/EBP进行免疫组化定位,同时运用C/EBPcDNA探针对3例人正常肝组织、1例新生儿肝组织、10例肝细胞肝癌(其中8例含配对的癌旁肝组织)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EBP弥漫分布于分化成熟的肝细胞浆及肝细胞核中(胞浆含量更丰富),在肝癌分化差(或分化低)的组织细胞中含量低或检测不到,并和癌的分级存在一定相关性。所有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也呈阳性。C/EBPmRNA丰度(表达量)和免疫组化结果基本相符。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C/EBP在维持肝细胞分化状态中担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EBV-LMP1和ZEBR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荧光免疫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EBV-LMP1和ZEBR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CD19+细胞(P<0.01)。非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表达也高于CD19+细胞(P<0.01)。但EBV-ZEBRA表达在两亚群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朋病毒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病毒主要以潜伏期状态存在于患者中,病毒复制促进病情发展,检测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有助于病情活动指标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促癌剂协同下Epstein-Barr病毒(EBV)对人胚鼻咽上皮的感染和转化能力。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分接接受EBV、EBV+佛波酯(TPA)或TPA处理,不同时间测量细胞生长晕大小,收集细胞,涂片,HE染色作形态测量;移植了人胚鼻咽组织的裸小鼠分别接受多次EBV、EBV+TPA皮下注射,处死动物后对移植物作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在EBV转染后(单用EB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热休克反应(heatshockresponse,HsR)对抗过氧化氢(H2O2)所致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实验发现,预先热休克处理(42℃,2h)可使BPAECs中热休克蛋白70kDa(HSP70)及HSP70mRNA明显增多,同时显著减轻H2O2所致的BPAECs中乳酸脱氢酶释放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增加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等变化。进一步实验证明放线菌酮和放线菌素D能分别抑制热休克诱导的H8P70和HSP70mRNA的增多,同时均能取消HSR对抗H2O2所致BPAECs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提示,HSR具有对抗H2O2所致BPA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此种保护作用与细胞经热休克处理后细胞中热休克基因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的表达增强及抗氧化能力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有延时的二次模型对事件关联电位单一试验记录的处理方法[英]/NakamvraM…//BiomedEngineer.-1994,32(1).-5在利用特殊范例分析事件关联电位ERP(eventrelatedpotential)时,P300ERP中所有...  相似文献   

19.
用伪-维格讷(Pseudo-wigner)分布量化噪声MRS信号〔英]/LeclercJHJ//IEEETransBME.-1994,41(9).-809本文讨论用Pseudo-wlgner分布(PWD)估计在量化振幅衰减的正弦信号过程中噪声引起的误...  相似文献   

20.
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中EB病毒DNA及其产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Lin H  Rao H  Saku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4):225-228
目的了解良恶性淋巴上皮性病变与埃泼斯坦-巴尔(EB)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涎腺18例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1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EBV编码的RNA(EBER1)、EBVBamH1W片段及EBV潜在膜蛋白(LMP1)和潜在膜抗原(EBNA2)检测。结果(1)本组18例MLELEBER1和EBVBamH1W片段均为阳性,14例BLEL则为阴性。(2)18例MLELLMP1检出率77.8%(14/18),EBNA2未检出(0/9)。(3)MLEL间质淋巴细胞多数为T细胞,BLEL间质多为B细胞。(4)本组统计216例涎腺癌中有37例MLEL,发生率为17.1%。结论本结果表明EBV与MLE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还对BLEL与EBV的关系、BLEL与MLEL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