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渗出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对难治性患者,临床多采用鼓室置管,反复鼓膜穿刺抽液,激光打孔等方法治疗,我科近年试用鼓膜穿刺加负压吸引加鼓室封闭的方法治疗难治性中耳炎2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法较多,治疗的关键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如处理不当,可致鼓膜内陷、 鼓室粘连硬化、听力障碍[1]。2002 年 10 月~2003 年 10月, 我院采用非接触式 KTP激光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0例48 耳,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鼓膜置管加微波热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顽固性的,反复发作造成中耳腔粘连及鼓室硬化症等,治疗效果不佳,并可导致听力损失,以往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均欠佳。我科自1999年9月-2004年8月对60例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置管加微波热疗等综合性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o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变性疾病,是儿童和成人常见听力下降原因之一.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明了,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有关.目前,临床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抗生素、促纤毛运动及黏液溶解药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等.近年来我们采用He-Ne激光照射后给予咽鼓管吹张加注药治疗OME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Nd:YAG激光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及机制,选择药物及其他方法如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等治疗无效的患者32例、36耳,使用Nd:YAG激光鼓膜造孔.患者6~70岁,平均38岁,男21例,女11例.鼓膜造孔平均直经1.64mm,鼓室开放时间平均3.25周,术后每周检查鼓膜及中耳情况,3例3耳第2次鼓膜激光造孔,1耳改置中耳通气管.治愈率94.6%.无继发感染、鼓膜萎缩、瘢痕及硬化、持久性穿孔等后遗症,随访2~13个月无1例复发.提示Nd:YAG激光鼓膜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优于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鼓室置管治疗放疗后中耳炎23例报告陈建超鼻咽癌放疗后常并发中耳炎。当中耳积液为浆液性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效果较好,如为粘液或胶状积液时,行鼓膜穿刺抽液则难以排除。笔者自1992年3月至1994年6月行鼓室置管治疗放疗后中耳炎23例(38耳),并配合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以来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13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胆脂瘤型中耳炎并胆固醇肉芽肿8例,分泌性中耳炎并胆固醇肉芽肿4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蓝鼓膜)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而痊愈,术中见三种不同的中耳炎疾病均交错存在胆固醇肉芽肿病变,肉芽肿大多位于中耳乳突腔、鼓室入口、上鼓室、鼓室窦等处。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常与各种中耳慢性疾病并存,病变可广泛存在于中耳各部,治疗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为主。  相似文献   

8.
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疗效报道不一。我科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以来6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纤维喉镜下咽鼓管、中耳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6年来采用中耳正压治疗仪先行咽鼓管吹张或导管打气,再行鼓膜穿刺抽液,后经鼓膜穿刺孔向中耳加正压并导入药物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观察230例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只有一例在病程中发生中耳胆脂瘤,为7岁女孩。4岁时患急性中耳炎,行鼓膜切开术而治愈;6岁时确诊为渗出性中耳炎抽出粘胶液体,行鼓膜插管换气法,4个月后自然脱落,5个月后发现耳漏,并见外耳道后上壁生长出血性肉芽,2个月后该部形成骨疽,外耳道皮肤向上鼓室侵入,经一年保守治疗无效,始行中耳根治术并取出胆脂瘤。 Jordon等人提出:渗出性中耳炎可致中耳内粘连,继而鼓膜内外形成物理性张力,孤立的上鼓室形成负压,松弛膜内陷,最后形成边缘性穿孔而继发胆脂瘤;使用中耳换气管可沿鼓膜切口  相似文献   

11.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豚鼠的方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连续传代3次增强毒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反复中耳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化脓性中耳炎对听阈的影响及是否导致鼓室硬化.结果 将钙化斑及局部骨化作为鼓室硬化的标志,接种细菌后1周就可观察到中耳粘连的出现,接种后2周出现钙化斑等鼓室硬化灶,听力较对照耳明显下降.观察到硬化灶最常见的部分是下鼓室,其次是鼓室上隐窝、上鼓室、鼓膜、听骨链间隙和咽鼓管鼓口.结论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变化与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类似,是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是否由咽鼓管阻塞引起抑或直接来自中耳的急性感染。为此,作者观察伴有鼓膜内陷及中耳渗液的急性中耳炎92例。发现咽鼓管均通畅,提示中耳渗液与咽鼓管阻塞无关。咽鼓管导管通气时见鼓膜紧张部全面膨起,提示有鼓室峡闭塞。多数病例经鼓膜切开排液1次即治愈,表明该部位系因分泌物贮留而闭塞,故病变为可逆。作者们发现鼓室负压形成并非均因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通畅者咽下动作时鼻咽腔负压可影响鼓室导致鼓室负压形成。应用抗生素治疗后中耳渗液内即难检出细菌。渗液一开始即可呈浆液性或为胶耳(glue  相似文献   

13.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治疗上多采用鼓膜穿刺、鼓室腔注药及全身给药等方法治疗,但较严重的病例,仍易复发,且中耳积液粘稠的患者,积液不易抽出,常需行鼓膜置管。我院采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生物陶瓷中耳通气管治疗SOM,并与传统的硅胶管比较,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隐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抗生素问世以来 ,用其治疗急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效果显著 ,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有部分患者 ,尽管采用了正规的治疗 ,但中耳乳突炎症仍未完全得到控制 ,并在完整的鼓膜内部 ,中耳腔的病变仍继续发展。由于在未发生并发症前不易发现 ,故称为隐性中耳炎。Paparella等〔1〕在收集到的颞骨标本中发现在完整的鼓膜内部有蔓延的病理改变 ,如胆脂瘤、肉芽组织、胆固醇肉芽肿以及听骨坏死。亦可发生鼓室硬化 ,萎缩 ,导致传导性或感音性聋。此外 ,Jaisinghani等〔2〕称在鼓膜上透现出白色区域 ,应考虑为鼓膜内胆脂瘤 ,需与鼓室硬化症相鉴别 ,此类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对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固醇肉芽肿性中耳乳突炎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中均有长期或既往中耳炎病史,其中2例呈典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史,2例为特发性蓝色鼓膜改变,另2例则表现为似原发中耳占位病变。对6例患者均采用了手术治疗,包括鼓室探查及中耳置管、或联合鼓窦开放、单纯乳突切除或根治性乳突切除术,术后追踪1~7年无复发,其中5例术后听力有提高。久治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及蓝色鼓膜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对该症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清除病变建立鼓室乳突的通气引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及鼓室药物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20例均为经门诊行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室注药保守治疗2~3个月后无效,考虑主要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收入院行鼓膜置管术,并定期局部灌注药物冲洗,置管时间1~3个月后拔管。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获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100%,治愈率75%(15/20)。全部患者听力明显改善,纯音测听术后平均提高20~30dBHL。声导抗检查恢复为"A"型曲线15例,"A s"型曲线5例。拔管后鼓膜均自然愈合,无遗留鼓膜永久性穿孔、鼓膜萎缩、化脓性中耳炎等并发症。结论鼓膜置管术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其中术后的鼓室药物灌注冲洗尤其重要,同时要预防脱管、感染、鼓膜不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中耳烫伤     
本文报导11例由火花、热金属、钢渣等引起的中耳烫伤。其中2例未作手术,9例进行了15次的手术治疗,包括鼓室凿开、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术等,仅2例手术后获得满意效果,其余病例鼓膜仍后遗穿孔,并伴有中耳炎反复发作及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上述结果说明中耳烫伤的手术治疗效果不如中耳其他外伤的手术效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中耳炎可引起持久的病理改变,如鼓膜萎缩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及鼓膜穿孔,这是因为研究不同的中耳渗出性质不一而产生了不同病变,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的中耳渗出对鼓膜固有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耳炎患者鼓膜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2007~2010年49例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后中耳炎复发患者,经超过1个月药物治疗无效后,行耳内镜下探查术,总结术后复发原因。结果 49例中,5例咽鼓管鼓口阻塞,24例存在鼓峡部阻塞伴完全性张肌皱襞,14例存在鼓峡部阻塞伴上鼓室垂直粘连带,8例存在上鼓室粘膜上皮化封闭鼓峡,9例鼓窦入口狭窄,12例面神经隐窝及鼓室窦未完全开放,8例乳突气房未完全开放;49例中单一部位阻塞者19例,有2处及以上部位阻塞者30例。耳内镜下确认并解除中耳通气阻塞部位,术后随访1年,干耳率98%。结论中耳炎行鼓膜修补术后复发与中耳腔的气流通道阻塞有关,术中应畅通中耳通气引流,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耳显微镜检查对估价鼓膜及诊断中耳疾病都是必要的。Paradise等(1976)认为在识别中耳渗液时,鼓室压测量法要比耳部检查法及耳显微镜检查法为佳。然而文献中尚未见到在诊断儿童鼓膜病变及中耳渗液时,耳显微镜检查法和鼓室压测量法之间的比较。作者在本文中对50例儿童(100耳)在急性中耳炎治愈过程中,对鼓室压测量法和耳显微镜检查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耳,上述两种检查法间的相关性较好。当鼓室压不正常但不是平坦型时,鼓膜的所有参数(颜色、位置、活动度及外表)以及观察者的意见与鼓室压表现间的相关性较差。鼓膜活动度的改变与鼓室压测量间的相关性也较差,对这一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