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古币换算度量衡制度有失精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朝代更迭 ,度量衡制度变化不一 ,古今制度换算在中药剂量的研究、应用上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古币的重量、尺寸往往以法令规定 ,向来换算古今剂量常依古币衡量作标准。陶弘景开始用五铢钱。“凡药有云……钱五匕者 ,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字 ,亦令不落为度。”[1] 宋人陈言始用开元钱。“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 ,开元钱三个。至宋广秤 ,以开元钱十个为两今 (宋 )之三两。……今以五铢钱十六个 ,正得开元钱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 ,正得开元钱九个重。则只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 ,径八分 ,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 ,似…  相似文献   

2.
古代医籍中中药的特殊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有关中药的量词形式很多,因而给我们学习古典医著,应用前人经验均带来了诸多不便。今就古医籍中部分特殊量词做以简单介绍: 铢:重量单位。《后汉书·律历志》李贤注引《说苑》:“十粟为圭,十圭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陶隐居《名医别录》认为: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重一斤。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两。李时珍认为:六铢曰一分,二钱半也,四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几种解释均认为,一铢等于十六进位制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累:《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累。颜师古注引应劭正曰:“十黍为累,十累为铢”。《说文》:“累十黍之重也”。段玉裁注: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李时珍认为: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为厘,  相似文献   

3.
程磐基  叶进 《中医杂志》2012,53(9):725-728
探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以利于张仲景经方剂量研究.认为“十黍为铢”的量值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10倍,有水与药物及药物之间比例失调之嫌,也不是张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据史料当是指将已经增大的剂量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以恢复古制.张仲景药物剂量至南北朝还在继续使用;刀圭、撮、合容量,据现存容器分别为0.5ml、2ml、20ml;钱五匕如指五铢钱的话,可理解为五铢重;勺、方寸匕容量及以容量为单位计重药物的量值有待进一步探讨;药升为陶弘景自制之升,非医家通用之升.  相似文献   

4.
徐正基医案     
徐正基先生行医六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群众声望很高。今虽年老仍然应诊传授学徒。痢疾鲁道碧,女,二十九岁,平滩二村七组。初起腹痛腹胀,下痢日十余次,赤白粘丝,里急后重,身热口渴,舌苔白,脉弦数,咳嗽心烦,此乃燥热而移于大肠也。痢症作白者重在气之滞,赤者重在血之澁,赤白相兼,重在心肺二经求之。天冬五钱,寸冬五钱,桔梗八钱,杏仁五钱,黄连二钱,只壳二钱,桑白皮五钱,地骨皮五钱,黄芩五钱,甘草一钱,蜂蜜四雨(分四次对服)。  相似文献   

5.
根据汉制一两约合今之15g的折算标准,仲景方中单味药量远远重于今方。这给经方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都带来很多疑惑。文章从古今的体质差异、煎药方式、药材质量、药材湿度、服药次数、疾病程度、加工精度、方中药味八个方面进行探析,解释了仲景方药量重于今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已故老中医秦伯未先生,学术精湛,擅长治疗温病、杂病。本文介绍的治疗“肝经气火方”(暂以此定名),系先生在日与我通信中一首未发表过的方剂。我每用于临床,疗效颇佳,今特介绍于后。该方由赤芍、白芍(各二钱),川穹八分、白蒺藜三钱、菊花钱半、蔓荆子钱半、钩藤二钱、生牡蛎四钱、夏枯草二钱,潼本通八分,炒薄荷五分等十一味药组成。此方旨在清32  相似文献   

7.
《天津中医药》2004,21(6):i007-i007
2004年12月5日晚,我院体育馆装点得格外绚丽多彩,舞台上有以“杏苑辉煌”四个大字和“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构成背景大幕,舞台两侧张贴着巨大的条幅“进德修业花开杏林迎教评,继承创新绽放岐黄鼓人心”,台前由我院3000多名大学生折成朵朵纸花组成的四个巨字——“迎评创优”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们在门诊采用胡桃合剂治疗泌尿系感染24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药物组成及服法:胡芦茶五钱,海金沙五钱,十大功劳八钱,金钱草一两,桃仁三钱。将上药置锅内加清水三碗煎50分钟左右,约得药汤一碗,分8次服,每日1剂。愈后巩固调理方药:党参五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核桃四只,胡芦茶五钱,金钱草五钱。胃纳不佳加鸡内金、药  相似文献   

9.
莫尚古,晚清至民国时著名中医。通经史百家,深研歧黄医术。擅治内科杂病,尤精脉决,病人就诊切脉,象便知其病之所,百姓誉之为“莫半仙”。王志龙脉左弦右滑,阴分素亏,湿热逗留,延来已久,寒热偏常,并不获效。逮(注:通“近”)来胸隔稍(注:逾‘少”)舒,枢机失畅矣。兼之精关失固,皆肝肾不充之征也。姑拟益水平木,以育阴逐湿热着想。制首乌八钱,傲决明四钱,旱莲草四钱,川草碑四钱,太熟地五钱,炒枣仁四钱,料豆衣一钱五分,米仁四钱,苏女实四钱,g(疑“炙”字)远志’\分,莲子卅粒,锻牡皈六钱,获神四钱,六一致三…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1.
李时珍戏官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为编著《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离职前,接任的县官为李时珍饯行。席间,新知县求道:“素闻李公医道高明,可否为下官开帖滋补单方? 李时珍早闻此人是个“酒色财气”四大全的昏官,于是佯装允诺,取过文房四宝,开了一剂药: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山药二钱。写毕,李时珍扬长而去。昏官  相似文献   

12.
怀远,字抱奇,清代江苏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怀氏少治儒术,壮岁致力于医学,以家传医术济世近三十年,成为嘉庆间名医。他博览古今医籍,参以自身临床经验,几易书稿,历时二十余载,著成《古今医彻》四卷。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又名《针经》,另称《九卷》,是研究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灵枢经》由南宋史崧整理刊行以来,历代藏书家,校刊学家、刻书家多对其做过文献学方面的整理研究。其中,清代钱熙作堪为代表。现将钱氏其人及书简略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钱照样,清代金山(今上海人),字雪枝,一字锡之。钱氏好表彰古今秘籍。道光初,得张海鹏《墨海金壶》残版,补订为《守山阁丛书》(以其室名“守山阁”),计一百一十种,六百六十五卷。 钱氏因史崧本《灵枢经》(按:…  相似文献   

14.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以下简称“九字文”)见于《素问》2个章节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  相似文献   

15.
《古今医鉴》八卷,明代医家龚信编辑,其子龚廷贤续编,成书于明万历四年(1576),初刻于万历五年(1577),由周曰校刊刻。之后周庭槐再次刻印,是为再刻本。周四达又请王肯堂对初刻本《古今医鉴》进行校正,重新刊刻,名《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此后王肯堂又重新订补,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叶华生刊印,名《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十六卷。王肯堂对《古今医鉴》八卷本出现的若干错误加以勘正,如“嗽”改作“漱”,将“精遗”乙正为“遗精”等,加强了中医古籍用字的整理与研究。王氏在原刻本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医理、大范围修订方药并对其语言进行了大量的修饰,以弥补其缺漏。由王氏整理订补的《古今医鉴》,对完善并保存《古今医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本研究亦修订和完善了《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国印刷史》《明代版刻综录》等工具书关于《古今医鉴》刊刻者及刊行时间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读古医籍,虚词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诠释中往往“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助字辨略》)但虚词的解释较实词为难,这不仅由于古今异语,还在于其用法灵活多样,词义变化不一,故虚词不可不辨,不可不究。今就《金匮要略》中多义、多用的虚词撮要考释,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以【原文】①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未至也。(《脏腑经络后病》篇)  相似文献   

17.
赵学敏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卒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享年86岁。赵学敏的父亲是福建尤溪知县,晚年得赵氏兄弟二子。赵学敏聪明好学,弟弟却不爱读书。于是父亲要赵学敏业儒,读四书五经,以便应举;要弟弟学医,指望他有一技之长,将来好赚钱糊口,并为他专闢了一个“养素园”,里面藏有古今医籍,栽植各种草药;在那里教他读医书,空暇时做默画铜人  相似文献   

18.
黄岩,字耐庵,一字峻寿,清代嘉应(今广东省梅州)桃源堡人。生平淡于名利,习儒喜好为诗,又兼读医学,嗜岐黄书。以医名闻于世,除《眼科纂要》外,尚有《医学精要》见存。《眼科纂要》著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共八卷,8万余字,分为上下二册。,全书撮为歌括,十之七八,或歌或诗,论药均以“某某药要歌”为题,论症有“认症歌”、“五脏补泻药要歌”等,内外障之四十八论,则俱用“望江南”之调,朗朗上口,简醒明净。其学术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清”为古医籍的常用术语,如八法之一。其形音义何如?《中医大辞典》和《简明中医辞典》皆作“清”;未标音,其一义是“与浑相对”,知音qing青;义有寒凉、凉药、寒治、谷不化等。《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未专收。今版古今医籍,无不如此。连新《辞海》“清”字下收的诸医词也皆作“清”,并将“清热”之“清”解为“清除”。为了辨识“清”字的形、音、义,首先看古医籍原文。  相似文献   

20.
吾师楊树千老大夫,以自訂“加味四逆散”一方,治疗胸胁疼痛,疗效甚佳。余每循其敬誨,临床应用,亦屡見功效。今簡介如下,請同志們批評指正。方药组成: 柴胡二钱白芍四钱积实二钱甘草一钱瓜姜皮四钱薤白头三钱川郁金二钱加减法:疼痛甚剧者加制乳没或金铃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