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联系。方法选取临床已确诊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与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EB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样本血清中游离的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含量。结果 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VCA-IgA、CMV-IgM的阳性率分别为91.5%、45.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9%、3.8%;然而在RA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8.5%、6.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9%、3.8%。结论 EB病毒、巨细胞病毒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但其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无直接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病毒性脑炎病原谱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省病毒性脑炎的病原种类及其分布。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2005年我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标本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结果209例患者中的193例(92.3%)检测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构成顺序依次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脑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结论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脑病毒是我省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随着病毒病原学检测水平的提高, 临床发现EB 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儿童CNS 病毒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同时研究发现EBV病毒性脑炎(EBE)占急性病毒性脑炎的5%~18%[1].本研究将确诊的13例EBE 作为观察组,并将15例化脓性脑膜炎和17例支原体脑炎患儿,47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旨在进一步探讨EBE 患儿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随着病毒病原学检测水平的提高,临床发现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儿童CNS病毒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同时研究发现EBV病毒性脑炎(EBE)占急性病毒性脑炎的5%18%[1]。本研究将确诊的13例EBE作为观察组,并将15例化脓性脑  相似文献   

5.
贾利芳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893-89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1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及血清进行病毒检测,包括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结果: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55例(47.4%),其中乙脑病毒11例(20%),单纯疱疹病毒(HSV)10例(18.2%),巨细胞病毒(CMV)5例(9.1%),EB病毒(EBV)9例(16.4%),风疹病毒(RV)未检出,肠道病毒(EV)20例(36.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70例(60.3%),其中乙脑病毒13例(18.6%),HSV12例(17.1%),CMV7例(10%),EBV11例(15.7%),RV1例(1.4%),EV26例(37.1%)。结论:EV为病毒性脑炎主要病原,病毒性脑炎发病主要集中在7-12月份;检测血清IgM与脑脊液IgM两者有相同检验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入选的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并观察和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脑脊液TNF-α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的脑脊液TNF-α含量的下降更为明显,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1.3%,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脊液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水平与手足口病患儿发生病毒性脑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病毒性脑炎42例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单纯手足口病无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42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脑脊液及血清中的NSE及S100B进行检测,对其与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病毒性脑炎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脑脊液及血清NSE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脑脊液及血清的S100B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及血清中NSE和S100B水平与手足口病患儿发生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脑脊液及血清中NSE和S100B水平与手足口病患儿发生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预测病毒性脑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邹吉敏  马立人  袁宝军 《河北医药》2009,31(19):2550-2551
目的观察EB病毒特异性抗体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探讨EB病毒感染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方法检测102例肺癌患者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G、IgM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EA)IgG抗体及EB病毒核抗原(EBNA1)IgG抗体,并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G、EA-IgG、EBNA1-IgG抗体阳性百分率分别为71.57%、21.57%、83.3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组织学类型有关,肺鳞癌血清EBV病毒VCA-IgG、EA-IgG、EBNA1-IgG抗体阳性百分率分别为89.19%、29.73%、94.59%,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组(P〈0.05);但与肿瘤部位、临床类型、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肺癌的病理生理,EB病毒感染与肺鳞癌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对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型肌酸激酶(CK-BB)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热毒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清NSE、CK-BB含量,,及其在治疗前脑脊液和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脑脊液和血清NSE、CK-B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NSE(4.89 ±2.69)μg· L-1、CK-BB含量(4.44 ± 1.36)U· L-1显著低于对照组(9.08 ±2.04)μg· L-1、(5.64 ±1.44)U· L-1(P<0.01);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前脑脊液和血清NSE、CK-B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5,0.685,均P<0.01).结论 热毒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能有效地降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NSE、CK-BB含量,对减轻和修复脑损伤,控制病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病毒性脑炎(VE)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探讨S100B蛋白对VE患儿脑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 40例病毒性脑炎(昏迷组16例,无昏迷组24例)住院患儿为观察组,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无肿瘤的外科腰麻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 水平,并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和对照组(均P〈0.001);VE昏迷组的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无昏迷组和对照组(均P〈0.001),无昏迷组脑脊液和血清S100B旦白含量与对照组也有差异(p〈0.001);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与其血清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作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损害的标志物,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SF)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1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据年龄分为A组(〈3岁)52例、B组(3~6岁)26例、C组(〉6岁)46例。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应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CSF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包括肠道病毒(Ev)和疱疹病毒(HSV)I、Ⅱ型及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分析各病毒的季节与年龄分布的特点。结果3组患儿均有发热、嗜睡、烦躁、淡漠等症状;A、B组伴有惊厥48例(61.5%),C组伴头痛44例(95.7%)。CSF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78例(62.9%),其中以EV为主[36例(46.2%)],其次为HSV-Ⅱ型[18例(23.1%)],HSV-I型未检出,CMV及EBV主要分布于4~9月;B组患儿病原检出率最高(76.9%)。结论(1)除发热、嗜睡外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伴随症状不同;(2)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早期检测CSF病毒病原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宋振海 《中国药业》2013,22(17):89-90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法将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人血免疫球蛋白,连续用药2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1.76%;观察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观察组患者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可以协同增效,减少患者发热、呕吐、头痛、抽搐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A组)和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比较分析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A组和治疗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82.1%,与对照组总有效率56.4%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A组及治疗B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颅内感染患儿95例分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组(细菌组,n=46)及病毒性脑炎组(病毒组,n=4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同血清PCT阶梯浓度水平检出分布及阳性率。结果治疗前,细菌组和病毒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水平血清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PCT浓度值检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1, P=0.000);病毒组及细菌组血清P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4%和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0, P=0.000)。结论血清PCT可作为鉴别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程序简便、快捷,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7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具体资料,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用脑电图检查,对照组经过头颅影像学检查。最后对所有患儿治疗后的脑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检查患儿的异常率为88.57%,头颅CT检查患儿的异常率仅为37.1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为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它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征,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对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治疗,对照组(31例)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观察组(31例)患儿加用更昔洛韦与纳洛酮静脉滴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头痛、呕吐,抽搐,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4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儿童的血清CK-MB,cTnI和hs-CRP。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CK-MB,cTnI和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CK-MB,cTnI,hs-CRP联合检测的灵敏性胃89.6%,特异性为94.6%,准确性胃92.7%,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纯检测CK-MB、cTnI、hs-CRP(P〈0.05)。结论联合检测CK-MB、cTnI和hs-crp可以更准确的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8.
林加斌  朱凯 《安徽医药》2008,12(6):525-526
目的探讨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病原学情况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267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11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A,B;副流感病毒PIY1-4;柯萨奇B1病毒CB1V;柯萨奇A,病毒;CA7V;埃可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结果267例婴幼儿肺炎中共检出病毒感染102例,病毒感染率38.20%,单一病毒感染84例(82.35%)。其中RSV27株(26.47%),IFV20株(19.61%),ADV18株(17.65%),PIV19株(18.62%),混合病毒感染共18例(17.65%)。RSV肺炎患儿喘息重,缺氧明显;ADV肺炎患儿以高热和中毒症状表现为主;IFV和PIV肺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重、喘息轻。结论病毒性肺炎以RSV为主要病原,婴儿期病毒感染率最高,好发于冬、春季节。各类病毒性肺炎各有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确诊EBV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药物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