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确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92例,均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12w.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双侧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5例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甲钴胺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1次/d。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4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4w后观察两者临床疗效及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方法:收集DPN患者80例,分为两组;三七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三七治疗组给予口服三七通舒胶囊,每日三次,并联合甲钴胺注射液肌注,500弘g每日1次。常规治疗组仅给予甲钴胺注射液肌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症状、体征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前改善(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三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症状、体征亦无明显差别(P〉0.05),而神经传导速度则明显改善(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甲钴胺对DPN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7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采用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功能评分、血糖、神经电生理、氧化应激、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CSS评分、MNSI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丙二醛、生活质量(睡眠、食欲、精神状态、日常生活、生活兴趣)评分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CSS评分、MNSI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丙二醛、生活质量(睡眠、食欲、精神状态、日常生活、生活兴趣)评分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超氧化物歧化酶增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5%)高于对照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改善神经电生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钴胺序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甲钴胺注射液1000μg静脉注射2周(1次/d),改为甲钴胺片500μg口服10周(3次/d),疗程共1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6周、12周分别记录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评分、阳性症状数字化的视觉量表(VAS)评分,进行足部10g尼龙丝压力觉、温度觉、振动感觉阈值、跟腱反射检查。结果治疗后2周、6周、12周TCSS、T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疼痛、麻木、感觉减退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烧灼VAS评分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6周、12周烧灼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觉检查异常点数治疗后2周、12周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振动感觉阈值治疗后6周、12周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温度觉检查、跟腱反射检查结果治疗后2周、6周、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序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机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ET、TXB2 、PGF1α的改变及西洛他唑 (Cilostazol)和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疗效和对以上三指标的影响 ,以证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机制学说。方法 :将 30例正常中老年人为对照组 ,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甲钴胺组和西洛他唑、甲钴胺联合用药组 ,共三组。测定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组经 12周药物治疗后的ET、TXB2 、PGF1α值并进行比较 ,通过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甲钴胺组和联合用药组 (二组DPN组 )的ET、TXB2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PGF1α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ET、TXB2 、PGF1α值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甲钴胺组差异不明显 (P >0 0 5 ) ;联合治疗组DPN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好于甲钴胺治疗组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功能存在障碍 ,通过药物干预能改善DPN的微血管功能和临床症状 ,故微血管障碍可能为DPN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治疗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在运动、饮食、糖尿病教育基础治疗之上,观察组用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铵治疗,胰岛素多次注射控制血糖.对照组单用甲钴铵配合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血糖.疗程2周.观察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测定优势侧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①组间有效、显效、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②自身前后对照: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以观察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硫辛酸注射液滴注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优于单纯甲钴铵治疗.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测糖尿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反射(SSR)电生理测定,探讨在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34例糖尿病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进行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反射(SSR)的测定。糖尿病组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糖尿病组的脑干诱发电位的Ⅰ—Ⅲ波峰间期(IPL)和Ⅲ-Ⅴ波峰间期(IPL)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有统计学的差异(P<0.01):糖尿病组的SSR与对照组相比起始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早期已存在广泛的亚临床神经病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发射(SSR)是早期诊断糖尿病亚临床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阳珍 《医学信息》2010,23(5):1312-1313
目的 评价盐酸丁咯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饮食控制、常规降血糖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以盐酸丁咯地尔联合甲钴胺.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在临床上盐酸丁咯地尔和甲钴胺联合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在糖尿病(DM)合并腕管综合征(C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DM+CTS及37例非DM的CTS患者均给予α-硫辛酸+甲钴胺+维生素B1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行电生理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及运动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均有改善,但DM+CTS组改善更明显,尤其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能更好地改善DM+CTS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神经传导速度对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Ⅱ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以本室正常值为标准进行判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本组NCV异常63例,占78.8%,且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改变最明显。在所检神经中,下肢腓肠神经的异常率最高,为57例,占90.5%。患者NCV异常与有无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结论:周围神经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28例临床确诊ALS、6例临床拟诊ALS、4例临床可能ALS患者进行4个区域的共8块肌肉肌电图(EMG)分析,四肢的磁运动诱发电位(MEP),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下肢胫神经F波检查,在双侧腓肠肌记录H波,四肢远端神经传导测定,包括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复合运动神经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以及运动末梢潜伏期(DML)进行测定并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确诊ALS的神经电生理测定各值异常均高于拟诊ALS和可能ALS(P<0.05),拟诊ALS和可能ALS组比较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ALS组EMG异常率85%,MEP异常率72.4%,神经传导异常主要表现为CMAP降低36.2%,SCV基本正常,F波出波率下降33.3%,F波振幅增高26.3%,H波振幅增高26.3%。结论:EMG对ALS患者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有定位诊断价值,EMG是ALS诊断的重要依据;MEP对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有诊断价值,但特异性不高;F波、H波对ALS患者上下神经元神经损害定位有补充诊断价值,神经传导测定用于AL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在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DM患者和32例健康人进行了四肢SSR检查,并与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临床表现及不同病程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均引出正常SSR波,而DM组13.2%未引出SSR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伴有感觉异常症状及体征的DM患者,SSR消失率最高(18%)、潜伏期最长、波幅最低;有神经异常等症状而无体征者次之,既无症状又无临床体征者最低,三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的DM患者SSR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波幅亦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病程越长,SSR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明显,以病程超过10年的DM患者潜伏期最长,波幅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SSR异常程度与DM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相一致,SSR可作为评价DM性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改变记录点)的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性近端神经病的诊断意义。方法:排除脑卒中、腰颈椎病及其它疾病引起的神经肌肉疾病,肌电图检查排除有神经病变体征同时常规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的糖尿病(DM)患者,将符合标准的61例2型DM患者分为3组:有神经病体征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正常(Ⅰ组)20例,无神经病体征且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正常(Ⅱ组)21例和无神经病体征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异常(Ⅲ组)20例,与30例正常人均行改良的SLSEP测定。结果:改良的胫神经SLSEP反映下肢感觉神经近端功能的参数总异常率以DM有神经病变症状肢体亚组(Ⅰ组)(n=27)所占的比例最高(85%,23/27),SLSEP反映神经近端功能的N13、N24峰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N13N24、N9-N24峰间S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DMⅡ组虽然无神经病变体征并且神经传导测定无异常,但与对照组比较,N13-N24峰间SCV异常肢体率却有显著差异(P〈0.01)。DMⅢ组SLSEP各参数异常率普遍较高(20%~72.5%),但以反映神经远端功能的N9峰SCV异常率最高。结论:改良的SLSEP检测是对常规SCV检测的一种补充,可以提供感觉纤维近端信息,对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而常规SCV测定正常的DM患者其诊断意义尤为显著。SLSEP还有利于发现DM患者亚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应用肌电图仪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对损伤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探讨电刺激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60例经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腓总神经不全损伤的患者,男女不限,年龄20~3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n=20),非电刺激治疗组(NS组)、电刺激治疗1组(S1组)、电刺激治疗2组(S2组).NS组不给予电刺激治疗;S1组电刺激治疗每日10分钟,连续10天;S2组电刺激治疗每日10分钟,连续20天.3个月后复查腓总神经传导速度(NCV)与趾短伸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电生理数据改善程度.结果:(1)NS组、S1组和S2组腓总神经NCV分别增加3.7±2.4 m/s、7.5±4.3 m/s和7.5±3.1 m/s,与NS组比较,S1组和S2组的腓总神经NCV均增加(P<0.05);与S1组比较,S2组的腓总神经NCV无增加(P>0.05).(2)NS组、S1组和S2组趾短伸肌CMAP波幅分别增加2.7±1.8mv、4.1±1.9mv和5.3±2.0mv,与NS组比较,S1组和S2组的趾短伸肌CMAP波幅均增加(P<0.05);与S1组比较,S2组的腓总神经CMAP波幅增加(P<0.05).结论:(1)经皮电刺激治疗对不全损伤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NCV增快、CMAP波幅增加.(2)延长经皮电刺激治疗疗程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在治疗初诊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组(28例)及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组(25例)两组,疗程自确诊时至分娩或分娩后1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三餐前、餐后2h和睡前末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和餐后0.5h及餐后2h血清C肽,比较两治疗组胰岛素平均日用量、低血糖事件发生人次及遗忘注射胰岛素人次,并观察肝肾功能。结果 (1)两组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经治疗8周后,三餐前、餐后2h和睡前末梢血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诺和锐组早餐后及中餐后2h末梢血糖较诺和灵R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诺和锐组胰岛素平均日用量明显低于诺和灵R组(P〈0.01)。(3)两组治疗8周后空腹C肽、早餐后0.5h及早餐后2h C肽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P〈0.01),而且诺和锐组早餐后0.5h及早餐后2h C肽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诺和灵R组(P〈0.05)。(4)诺和锐组低血糖事件发生人次及遗忘注射胰岛素人次明显低于诺和灵R组(P〈0.05)。(5)两治疗组均未发生肝肾功异常。结论诺和锐在控制初诊妊娠糖尿病糖代谢指标及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诺和灵R好,而且安全性及依从性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觉电流阈值(CPT)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52例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和50例健康人的感觉电流阈值.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NCV)为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金标准”,使用X 2检验评价电流感觉阈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结果:以NCV为标准,电流感觉阈值的灵敏度61.1%,特异度62.5%,阳性预测值78.6%,阴性预测值41.7%,Kappa值0.207.结论:电流感觉阈值能评估个体感觉通路功能,有助于筛查DPN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农村青壮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200例农村青壮年DPN患者的临床特点,测定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与180例城镇相同年龄组DPN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农村青壮年DPN患者临床特征如麻木、丧失劳动能力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周围神经重度损害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农村青壮年DPN患者临床与神经电生理不仅以感觉.神经损害为主,且大多数伴有运动神经不同程度的损害,重度损害者可因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掌到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在早期腕管综合症(CT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体征、症状符合腕管综合症(CTS)患者进行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对符合神经电生理腕管诊断正常的患者(即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DML≤4.5)加做环指刺激法、拇指刺激法、掌到腕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掌刺激法).结果:掌刺激法中的掌-腕SCV低于41.8m/s考虑诊断为轻度CTS.在三种诊断方法中,掌刺激法敏感度为67%(结合样本量大的相关专业文献中得出的统计数据为敏感度高达100%),远高于环指刺激法55%和拇指刺激法36%.结论:CTS患者正中神经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损伤由卡压处开始逐步向神经末梢发展,累及正中神经神经末梢,直至重度CTS,导致SNAP消失.腕-掌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在腕管早期诊断往往非常敏感,掌刺激法中的掌腕SCV低于41.8 m/s考虑诊断为轻度CTS,在患者出现CTS症状,但常规法无法鉴别时,可加做掌刺激法作为常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