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了解长沙湘雅二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4493份血标本经美国BD公司BACTEC9050全自动培养仪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Microscan W/A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真菌用法国生物Bio-Meneux API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菌株530株,阳性率为11.80%,  相似文献   

2.
BACTEC 9050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连续荧光监测血培养系统.本文对636例血标本进行培养,共分离出69株细菌,并用API鉴定卡(菌株鉴定卡)加以鉴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棒状乳杆菌SZD菌株发酵液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用牛津杯法对棒状乳杆菌SZD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SZD菌株的发酵液在pH值为3.0时对4种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腐生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活性,但其抑菌活性随着pH值的增高而逐渐减弱,当pH值增至5.0时抑菌活性完全消失.SZD菌株发酵液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圈较相同pH值的MRS液体培养基上清液的抑菌圈稍大.结论 SZD菌株发酵液在pH值为3.0~4.5时对4种指示菌均有抑菌活性,其抑菌活性主要依赖于发酵产生的乳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对Phoen ix-100系统鉴定在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判断中的局限性。方法 对Phoen ix-100系统鉴定的18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进行药敏分析,对青霉素表现为敏感菌株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对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菌株进行D-试验。结果 1 Phoen ix-100系统显示青霉素敏感的15株,行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阳性1株,修饰为耐药。2 Phoen ix-100系统显示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122株,行D-试验,结果阳性51株(41.8%),修饰为克林霉素耐药。结论 Phoen ix-100系统鉴定葡萄球菌药敏时存在局限性,在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时不能给出准确报告,应结合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D-试验结果将结果进行修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黄河三角洲植物中分离真菌,筛选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菌株,分离鉴定活性成分。方法 蔗糖密度梯度法分离菌株,对其发酵物进行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筛选,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河三角洲的9种植物样品中分离纯化真菌136株,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菌株25株、具有细胞毒活性菌株17株,并从1株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 OUCMDZ-2046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对白色念珠菌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桔青霉素。结论 黄河三角洲的植物真菌具有开发为药用活性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非发酵菌在医院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细菌鉴定用API20NE和Vitek2系统,药敏试验用Vitek2系统的AST-GN10板条;药敏结果分析用Whonet5.3;结果判定按照2005版CLSI标准。结果与结论2005-10-12,从本院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35株,以痰标本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埃莎霉素Ⅰ产生菌WSJ-IA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埃莎霉素Ⅰ高产菌株。方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和紫外复合诱变,设定不同的诱变时间处理孢子悬液,通过致死率确定合适的诱变条件,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在MPMS射频功率为100W,处理距离5mm,气体流量12.5SLM,等离子体-紫外辐射时间为50s时,菌株致死率为96.08%。在此诱变条件下,以突变株的初筛效价为指标的突变率、正突变率分别达到63.96%和22.52%,复筛效价是出发菌株1.5倍以上的有5株,占复筛菌株的9%。最终筛选出一株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221%、埃莎霉素Ⅰ组分含量提高192%的正突变株IA-425。42L自动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埃莎霉素Ⅰ产量达到(2000±200)μg/mL左右。结论 新型等离子体复合紫外诱变方式,可有效提高菌株的埃莎霉素Ⅰ发酵产量和组分含量。这为埃莎霉素Ⅰ的大规模发酵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筛选产硫酸软骨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分析其酶解产物。方法通过初筛及复筛筛选出1株高产硫酸软骨素酶菌株LHYM225,经形态学观察及16SrDNA序列测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利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质谱法检测该酶的酶解产物。结论 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LHYM225与节杆菌属菌株(Arthrobacter)亲缘关系最近,将其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菌株(Arthrobacter sp.),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硫酸软骨素0.8%,KH2PO40.02%,酵母浸粉0.6%,MgSO4·7H2O...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现状 ,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分离鉴定 ,应用VITEK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菌株 ,并按NCCLS规定的标准 ,应用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 0 0 2年共分离获得 1989株病原菌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 43 2株 ,占 2 1 7% ;肠杆菌科细菌 44 5株 ,占 2 2 4% ;非发酵糖革兰阴性菌 62 1株 ,占 3 1 2 % ;真菌 488株 ,占 2 4 5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 44 6%和40 6% ,对头孢哌酮钠 -舒巴坦和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 (泰能 )的耐药率低于 8 2 % ;非发酵菌对头孢哌酮钠 -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 17 4% ;革兰阳性球菌对奈替米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低于 10 5 %和 1 2 %。结论 :医院内感染标本的来源主要以呼吸道为主。非发酵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为医院感染的流行菌 ;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状况十分严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首选万古霉素 ;对产酶菌及非发酵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首选头孢哌酮钠 -舒巴坦和泰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分析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应用情况,发现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2009-2013年本省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标本细菌共100株,按照标准方法对这100株细菌进行检验,鉴定菌种,将鉴定正确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的鉴定都按照临床标本的鉴定要求。鉴定结果与标本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失误的原因。结果100株细菌全部转种成功,其中鉴定正确94株,鉴定错误6株,革兰阳性杆菌与革兰阴性杆菌各3株。94株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有92例是符合的,试验结果不符合的2株细菌的抗菌素都为青霉素。结论临床微生物室间质评对于减少实验室细菌鉴定失误很有帮助,临床进行微生物检验应该在严格室内质控的基础上经常进行室间质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一株来源于深海的曲霉属真菌CXCTD-06-6a发酵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手段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以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菌株CXCTD-06-6a的发酵产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海洋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产生菌,筛选获得目标菌株,分离鉴定其具有吲哚咔唑母核的产物。方法 以十字孢碱在λmax290 nm附近尖锐的特征紫外吸收为标准,利用HPLC-UV对不同来源的海洋放线菌的发酵提取物进行定向筛选,筛选出十字孢碱产生菌,利用16S rR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比较各产生菌的十字孢碱类产物的丰度,选择能够产生更多该类化合物的菌株进行规模化发酵,并采用硅胶柱层析、Toyopearl HW-40F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从4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12株十字孢碱的产生菌,其中Streptomyces sp. OUCMDZ-5380的产物最为丰富,从该菌株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分别为K252c (1)、十字孢碱 (2)和4"-O-去甲基十字孢碱 (3)。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3对12株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达到纳摩尔、介于0.0003–0.623 μM之间。 结论 筛选得到12株主产十字孢碱的海洋放线菌,从OUCMDZ-5380的发酵产物中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广谱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003–0.623 μM.)和对内部串联复制突变的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MV4-11的选择性(相对于人正常细胞株L-02和其它人肿瘤细胞株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120和50–208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现状,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应用VITEK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菌株,并按NCCLS规定的标准,应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年共分离获得1 98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32株,占21.7%;肠杆菌科细菌445株,占22.4%;非发酵糖革兰阴性菌621株,占31.2%;真菌488株,占24.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44.6%和40 6%,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的耐药率低于8.2%;非发酵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17.4%;革兰阳性球菌对奈替米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低于10.5%和1.2%.结论:医院内感染标本的来源主要以呼吸道为主.非发酵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为医院感染的流行菌;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状况十分严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首选万古霉素;对产酶菌及非发酵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首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和泰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组织分离法从野生地黄组织中分离得到24株内生菌,采用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产梓醇性能的测定,筛选得到一株产梓醇性能较好的菌株BLCC1-0148,研究其10代内培养物产梓醇性能的遗传稳定性,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及菌株特异性序列分析等手段,最终将BLCC1-0148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利用正交设计试验对高产菌株BLCC1-0148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最佳发酵培养基如下:葡萄糖0.5%、蛋白胨0.5%、酵母膏0.75%、氯化钠1%;发酵温度37℃,摇床转数180 rpm,发酵时间3 d,梓醇产量达到839μg·mL-1;  相似文献   

15.
豆油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螺旋霉素链霉菌SPM1 1 0 8为出发菌株 ,经波长为 2 54nm、功率 30W的紫外诱变处理 50s,筛选豆油耐性突变株 ,得到一株螺旋霉素高产菌株SPM2 89,其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了 2 2 5 %。以此为试验菌株 ,采用含豆油培养基进行发酵试验 ,结果表明 ,豆油的最佳加入量为 2 0 % ,加入时间以 0~ 1 2h为宜。采用上述含豆油培养基并补加前体正丙醇 ,发酵效价比不添加前体提高 2 1 %。此工艺应用于 50m3发酵罐工业生产 ,月平均发酵水平较原工艺提高 30 %~ 50 % ,产品质量稍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2007年住院儿童临床分离122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和NCCLS(2005年)的判断标准对临床分离菌株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肺炎克雷伯菌122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2株,检出率为50.82%。所有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和头孢西丁均敏感,对其余药物呈现不同程度地耐药。结论重视产ESBLs细菌的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亚胺培南和头孢西丁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满意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绿色产色链霉菌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进行推理选育.方法 采用60Co γ射线诱变、NTG诱变等手段,以阿维拉霉素、链霉素、2-脱氧-D-葡萄糖和α-氨基丁酸抗性为筛选压力,得到3株较高产突变菌株#1316、#1317、#1319;并以此为亲本,进行基因组重排筛选.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高产突变株A11-13的菌落、孢子丝、分生孢子的分化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50L发酵罐上发酵试验及发酵产物的验证.结果 得到一株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A11-13,发酵单位达到1318.7mg/L,是原始菌株A-05和突变株#1317产率的202.9倍和9.18倍.50L发酵罐上试验中阿维拉霉菌发酵单位达到1773.9mg/L.该菌株气生菌丝较为粗壮,表面光滑,且孢子量很多,孢子为直径约0.7μm×1.5μm的长椭圆形,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区别.结论 菌株A11-13表现出较高的工业应用潜力.抗生素发酵中形态特征与产率高低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8年我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细菌及真菌鉴定采用API系统;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根据CLSI 2008版判断结果;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测定采用Rosco纸片法,判断标准由Rosco公司提供: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我院共分离出病原菌497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06株,占22.2%,革兰阴性菌2475株,占49.8%,真菌1386株,占27.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菌株分别占59.2%和52.7%.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鸟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于粪肠球菌,3种肠球菌均已出现少数对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的ESBLs分离率为59.4%和45.3%,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肠杆菌科细菌.结论 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白假丝酵母菌的分离率升至第1位,需加强耐药性监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肠球菌的感染分布特征及观察其耐药性与临床意义。方法所有菌株用常规方法分离,用API20Strep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504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342株(占68.3%),屎肠球菌130株(占25.8%);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率为4.5%。肠球菌庆大霉素高耐株(HLAR)检出率高达51.3%,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结论肠球菌种间鉴定及进行VRE和HLAR株的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发形霞水母(Cyanea capillata)共附生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抑菌活性,以期获得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菌株。方法利用4种分离培养基从C.capillata各部位分离共附生微生物,首先对挑选的单个菌落进行反复的划线分离,获得各菌株的纯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和16S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等手段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提高菌株发酵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结果从C.capillata触手、胃囊、伞部、肌肉4个部位共分离出83株菌株,其中放线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