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发作期的复发-缓解型MS患者和健康者各39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IL-17、IL-23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上PD1表达(MFI和百分率),对MS患者进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DSS)评分和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的评估。结果 MS患者治疗前较健康者PD1表达(MFI和百分率)水平、IL-17和IL-23水平、EDSS评分、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均较高(P0.05);MS患者治疗前比治疗后PD1表达(MFI和百分率)水平、IL-17和IL-23水平、EDSS评分均较高(P0.05)。MS患者治疗前PD1表达(MFI和百分率)水平分别与IL-17和IL-23水平、EDSS评分、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S患者急性发作期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升高,且与IL-17和IL-23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可能在MS严重程度和疾病进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双歧杆菌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数量,测定肠道菌群的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血浆内毒素。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肠道大肠杆菌、CD8+T 细胞、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肠道血浆内毒素、大肠杆菌、CD8+T细胞、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中肠道血浆内毒素、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低于双歧杆菌治疗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P<0.05),CD3+、CD4+、CD4+/CD8+T细胞比值、乳酸杆菌含量显著优于双歧杆菌治疗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结论:双歧杆菌和乌司他丁联合使用疗效显著提高,抑制CLP大鼠的TNF-α、IL-6的表达,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可提高脓毒症模型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西医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治疗2周末,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心功能、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中医症状、心功能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淋巴细胞CD3+T细胞、CD4+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 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抑制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8例NSCLC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分选CD8+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CD8+T细胞中IL-24受体(IL-20R1、IL-20R2和IL-22R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CD8+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建立CD8+T细胞和NSCLC细胞系NCI-H1882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IL-24刺激后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以及IFN-γ和TNF-α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结果CD8+T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CD8+T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相对表达量在健康对照者和NSCLC患者之间以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和非肿瘤部位(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则显著提升NSCLC患者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肿瘤部位CD8+T细胞后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以及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而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无显著影响。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IL-24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增强NSCLC患者CD8+T细胞的直接细胞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CD8+T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HIV-1特异性CD4+T细胞亚群功能的活化诱导标记法(activation-induced markers,AIM),从而更有效地评价HIV-1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方法:选取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及6例未感染HIV-1的健康人,分别以基于多色流式细胞术的AIM法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并探讨两种方法用于评价HIV-1感染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AIM法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中HIV-1抗原特异性PD-1+CD25+CD4+T、CD69+CD200+CD4+T、CD69+ICOS+CD4+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11/12、8/12和7/12,检测CD69+ICOS+CD8+T、CD137+CD69+CD8+T、PD-1+CD25+CD8+、OX40+PD-1+CD8+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8/12、8/12、7/12、7/12。ICS法检测HIV-1抗原特异性IL-2+CD4+T、IFN-γ+CD4+T、TNF-α+CD4+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2/12、2/12、0;IFN-γ+CD8+T、TNF-α+CD8+T、IL-2+CD8+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12/12、10/12、5/12。结论:AIM法在评价CD4+T细胞功能方面更为敏感,可作为ICS法的补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评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ILC2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是否协同促进并维持肺腺癌免疫抑制状态,选择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FACS检测患者外周血中ILC2和Tfh的比例;qRT-PCR检测外周血ILC2及Tfh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对ILC2及Tf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C2的比例及其相关因子IL-33、IL-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IL-13、IL-5及IL-4 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CD3+CD4+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 chemokine receptor 5, CXCR5)+T细胞及PD-1+CXCR5+Tfh的比例升高(P<0.05),CD3+CD4+CXCR5-T细胞的比例下调(P<0.01),Tfh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患者(multiple sclerosis,MS)血浆IL-17、IL-27水平动态表达,探讨细胞因子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急性期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各45例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IL-17、IL-27的水平动态变化;并且对病例组进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DSS)评分和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的评估;利用IBM SPSS2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IL-17水平明显升高而IL-27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IL-17明显降低、IL-27明显升高(P0.05)。病例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EDSS评分明显改善(P0.05)、而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前血浆IL-17与IL-27成负相关(P0.05);IL-17与EDSS评分和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均成正相关(P0.05);IL-27与EDSS评分和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均成负相关(P0.05;P0.01)。结论在多发性硬化中IL-17起到促炎作用而IL-27具有抑制炎症作用。IL-17、IL-27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多发性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作为治疗多发性硬化新的策略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mTORC2信号缺陷减轻EAE临床症状和其对致病性CD4+T细胞的调控机制。方法 通过MOG35-55肽免疫分别诱导Rictorfl/flCD4cre(Rictor-/-)和Rictorfl/fl(WT)小鼠,记录其临床症状分数和体质量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致病性CD4+T细胞亚群的数目、过氧化脂质水平和线粒体来源的ROS水平。结果 Rictor-/-小鼠中EAE临床症状比WT小鼠更轻,致病性CD4+T细胞更少,且这群细胞更易发生铁死亡。结论 mTORC2信号缺陷通过促使致病性CD4+T细胞发生铁死亡来减轻EAE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分析2016 年1 月至2016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鼓室内注射)及对照组(口服),并采用相应的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治疗一周后对比两组听力恢复情况、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及治疗后1年累积复发率。结果:共纳入观察组45例(45耳),对照组42(42耳)。两组患儿治疗后听力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1%,41/45 vs 73.8%,31/42;χ2=4.558,P=0.033)。治疗后两组患儿总CD3+ T、CD4+ T 细胞及CD4+ T/CD8+ T 均显著升高(P<0.05),而CD8+ T细胞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儿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h2 细胞因子IL-4、Th1细胞因子IFN-γ及IL-4/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1 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6%,4/41 vs 29.03%,9/31;Log-rankχ2=4.698,P=0.030)。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采用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优于系统性给予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易位基因1(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translocation gene 1, MALT1)易位对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免疫微环境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0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石蜡活检样本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CD68+巨噬细胞、CD163+M2型巨噬细胞、CD83+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CD56+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和CD33+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证实,很多恶性肿瘤患者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存在高表达,近期也有研究发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同样表现出高比例表达。 目的:分析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特点。 方法:纳入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92例,将年龄在60岁以下者设为中青年组(n=22),年龄在60岁以上者设为老年观察组(n=70)。在老年观察组中,32例经规范化疗后完全缓解,设为完全缓解组;将余下38例设为老年组,依据FAB分型标准,分为M2 6例、M3 19例、M4 7例、M5 6例。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老年组、完全缓解组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老年组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完全缓解组(P < 0.01)。老年组、完全缓解组CD4+FOXP3+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老年组CD4+ FOXP3+T细胞比例高于完全缓解组(P < 0.01)。老年组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与CD4+ FOXP3+T细胞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 < 0.01)。老年组不同分型间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和CD4+ FOXP3+T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和CD4+ FOXP3+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7,P=0.019)。表明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群和中青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DKD)小鼠CD4+T免疫细胞在脂质组学方面的差异,筛选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差异代谢产物。方法:先采用CD4 (L3T4) MicroBeads免疫磁珠法分离BKS.Cg-Dock7m+/+Leprdb/J自发性DKD小鼠脾脏CD4+T免疫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CD4+T免疫细胞纯度,LC-MS/MS技术检测CD4+T免疫细胞非靶向脂质组学,对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LC-MS法检测出463个代谢产物;PCA和OPLS-DA分析显示代谢组分明显分离;筛选出24种差异代谢物。KEGG及富集分析可知差异代谢物涉及甘油磷脂代谢紊乱。结论:CD4+T细胞磷脂类代谢与DKD的发生密切相关,靶向DKD CD4+T细胞的磷脂类代谢可能是DKD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黏附分子(CD11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4例,根据Camitta分型标准分为非重型再障组42例,重型再障组42例,同期选取院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酶标法(S-P)一步染色法,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IL-17、γ-干扰素(INF-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法检测各组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黏附分子CD11a的表达水平。分析IL-17、CD11a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非重型再障组、重型再障组CD3+、CD4+、CD4+/CD8+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IL-17、INF-γ水平升高(P<0.05);与非重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母B族链球菌(GBS)定植致新生儿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改变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确诊为母GBS定植的新生儿43例(研究组)及同期健康新生儿4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NK细胞水平。分析母GBS定植后新生儿的临床表现。结果:研究组CD3+T、CD19+T、CD3+CD8+T、CD4+/CD8+T、NK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3+CD4+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IFN-γ、IL-13、IL-4、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XCL9、CXCL10、CCL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D3+T、CD19+T、CD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脾脏TLR7对T细胞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使用日本血吸虫感染6周的C57BL/6小鼠(WT)和TLR7-KO小鼠,并设立相应对照组。然后观察组织病变情况,分离脾脏淋巴细胞,运用q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CD4+T和CD8+T细胞数量改变以及TLR7分子表达;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WT和TLR7-KO小鼠感染前后CD4+T和CD8+T细胞CD25、CD69、CXCR5、CD40L等活化表型的变化;经PMA和离子霉素的刺激,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检测CD4+T和CD8+T细胞IFN-γ、IL-4分泌情况。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肝脏和脾脏明显增大,脾脏中CD4+T和CD8+T细胞发生大量聚集;感染后CD4+T和CD8+T细胞多种活化及功能相关指标均显著上升,且IL-4+CD4+T...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及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数目,与18名健康对照作比较。 结果与结论: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22例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的阳性表达率最高(100%),而13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100%)。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和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P < 0.05)。表明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过敏原致敏模式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变应原致敏哮喘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差异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入组374例在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确诊的哮喘患儿,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确定患儿致敏模式,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细胞(CD3+CD19+)、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Tregs(CD4+CD25+FOXP3+)、Th1(CD4+IFN-γ+T)、Th2(CD4+IL-4+T)以及Th17细胞亚群(CD4+IL-17A+T),横断面比较上述免疫学指标在不同致敏模式哮喘患儿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根据SPT检出阳性过敏原数量,将哮喘患儿分为未致敏哮喘组、单一致敏哮喘组及多重致敏哮喘三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未致敏哮喘组、单一致敏哮喘组以及多重致敏哮喘三组哮喘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Tregs/Th17比值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三组患儿进行两两比较发现,Tregs、Th17细胞以及Tregs/Th17比值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T阳性检出过敏原种类,将入组哮喘患儿致敏谱主要分为尘螨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花粉组及其他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尘螨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花粉组以及其他组过敏原致敏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Tregs/Th17比值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样地,行两两比较发现,五组患儿的外周血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以及Tregs/Th17比值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状态存在差异,因此应注意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儿免疫应答状态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信号素4A(Sema4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表达水平,探讨Sema4A对SLE患者T细胞的影响。方法:(1)收集37例SLE患者为实验组,2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可溶性Sema4A的浓度,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各组外周血细胞中CD3+CD8-IFN-γ+(Th1)、CD3+CD8-IL-4+(Th2)、CD3+CD8-IL-17+(Th17)细胞在Th细胞中的占比;(2)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分选SLE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T细胞后加入抗人CD3和抗人CD28,并在有或无人重组Sema4A蛋白/抗Sema4A抗体的条件下培养5 d后,采用FCM检测CD4+T细胞膜上CD25的表达;在上述相同培养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CFSE,同样培养5 d,采用FCM检测CD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藏药水母雪莲(SMM)的体内外抗肿瘤免疫功能。方法:C57BL/6野生小鼠接种3LL细胞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MM1低剂量组、SMM2中剂量组、SMM3高剂量组和环磷酰胺(CTX)组,体内连续治疗21 d。检测Lewis肺癌荷瘤小鼠实体瘤体积、质量和体质量;计算胸腺、脾脏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浸润组织淋巴细胞(TIL)的CD4+T、CD8+T百分比和CD4+T/CD8+T比例。体内MTT法检测80、100μg/ml SMM乙醇提取物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脾CTL杀伤活性的影响;El ISA法检测CTL分泌IFN-γ的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SMM乙醇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维持荷瘤小鼠体质量增长;胸腺和脾脏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TIL中CD4+T和CD4+T/CD8+T水平显著升高(P<0.05),SMM1和SMM3组CD8+T显著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免疫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44%vs 72.7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NF-a、IL-6、hn-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CD4+、CD8+、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vs 30.30%)(P<0.05)。结论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在调节炎性因子的同时提升免疫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