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HBV ccc DNA含量与肝细胞tDNA、HBsAg、HBcAg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8例(未抗病毒组)、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抗病毒组)的肝细胞HBV ccc DNA和tDN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tDNA、HBsAg、HBcAg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HBV ccc DNA、HBV t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模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细胞内HBV cccDNA含量与HBV tDN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P<0.0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疗程> 2年并达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停药标准,肝细胞内ccc DNA、tDNA含量较未抗病毒组显著降低,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检出HBV ccc DNA、tDNA.结论 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的表达模式间无一定规律性.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2~3年并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HBV-PLC)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32例HBV-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毒学指标及其他基线数据,根据肝癌发生前至基线确诊时是否抗病毒治疗分为确诊前抗病毒组(230例)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进一步根据肝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在确诊后是否抗病毒分为确诊后抗病毒组(325例)和确诊后未抗病毒组(77例)。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不同组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量、直径、门脉栓塞、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甲胎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BCLC分期、基线HBV DNA载量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1.309、1.734、1.599、1.002、1.001、1.486、1.200、2.528和1.28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与HBV DNA阳性组相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升高(χ2 = 7.297,P = 0.007);分层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 < 500 IU/ml组与HBV DNA ≥ 105 IU/ml组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5,P = 0.009)。确诊前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前未抗病毒组(χ2 = 33.792,P = 0.000 );进一步结果显示,确诊后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后未抗病毒组(χ2 = 33.179,P = 0.000)。 结论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线HBV DNA的水平与其预后密切相关,HBV DNA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两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HBV的妊娠中晚期孕妇口服替诺福韦酯(TDF)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从已拒绝终止妊娠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中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包括分别于妊娠第20周、第24周、第28周、第32周及第3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5个治疗组的孕妇各20例;从拒绝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BV的孕妇中纳入2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8.737、P < 0.001)。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在孕24周和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11、P = 0.368)。治疗组胎儿出生后48周检测HBsAg、HBV DNA阳性率均为0%。治疗组孕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所产婴幼儿均无出生缺陷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孕28周前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在监测抗病毒疗效上的临床意义。方法跟踪监测46例阿德谲韦酯治疗患者60周,分别采用ELISA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小同时间的LHBs、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HBs和HBV DNA下降趋势一致,其相关系数r=0.97,但LHBs消退晚于HBV DNA。治疗60周时共有20例患者的HBV DNA〈5×10^2/mL,其中8例LHBs转阴;疗效反复组14例患者HBV DNA转阴后又转阳,3例患者LHBs转阴;治疗无效组12例患者,2例LHBs转阴。结论动态监测LHBs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抗病毒治疗的起始孕周。 方法203年1月1日~2016年4月1日于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中心产检并住院分娩且完成产后1年随访的孕期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共213例。根据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分为孕24周组和孕28周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母婴阻断成功率、母婴并发症以及停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结果孕24周组和孕28周组孕妇抗病毒治疗4周时HBV DNA载量分别为(4.53 ± 0.59)log10IU/ml和(4.42 ± 0.43)log10IU/ml(t = 1.58、P = 0.07),较基线水平下降约3.4 log10IU/ml;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8周时HBV DNA载量分别为(3.82 ± 0.43)log10IU/ml和(3.68 ± 0.39)log10IU/ml(t = 0.06、P = 2.44);抗病毒治疗4周至8周两组患者HBV DNA平均下降约0.7 log10IU/ml;两组患者分娩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2.82 ± 0.48)log10IU/ml和(3.30 ± 0.53)log10IU/ml(t = 3.83、P = 0.07)。两组新生儿7月龄和12月龄时HBsAg均为阴性,母婴阻断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母婴并发症、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出生缺陷率以及停药后ALT升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HBV载量的免疫耐受期孕妇无需提前抗病毒治疗,可根据需要适当推迟用药,但需保证至少4周抗病毒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甲胎蛋白(AFP)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 DNA载量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65例甲胎蛋白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分别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96周内每隔12周测定其血清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HBV DNA载量,以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60周观察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60周后两组血清AFP水平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FP与同期ALT、TBil、HBV D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9954,P〈0.01;r=0.9911,P〈0.01;r=0.9270,P〈0.01)。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患者血清AFP水平。另外,恩替卡韦可能延缓甚至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肾炎( HBV-GN)患者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BV-GN患者102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并依此将患者分为HBV DNA低度复制组( HBV DNA<103拷贝/mL)、HBV DNA中度复制组(103拷贝/mL≤HBV DNA≤105拷贝/mL)和HBV DNA高度复制组( HBV DNA﹥105拷贝/mL)。所有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进行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 HBsAg、HBcAg及HBeAg)的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所有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随访观察18个月,并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和生化免疫学指标进行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HBV DNA复制水平的患者肾功能、生化免疫学指标、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沉积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HBV DNA水平与肾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中, HBV DNA低度复制组20例,HBV DNA中度复制组51例,HBV DNA高度复制组31例。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增高,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34.64,40.10和31.72,P<0.01),血浆白蛋白降低(F=24.04,P <0.01);肾脏组织中 HBV 抗原(HBsAg、HBcAg及HBeAg)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F=41.49,15.64和10.41,P<0.01)。对78例膜性肾病(MN)患者分析发现,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的增加,HBV-MN患者病理分期加重(r=0.38, P<0.01)。抗病毒治疗后,各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t=7.86,19.28和16.74, P<0.01);补体C3较治疗前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04和1.94,P>0.05);血肌酐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t=0.14,0.52和0.57,P>0.05)。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早期疗效,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根据化验结果选取慢性HBV感染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30例)及HBeAg阴性组(20例)进行观察,在用药2周后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恩替卡韦在开始治疗2周后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法检测患者HBV DNA的平均下降幅度,HBeAg阳性、阴性组分别为3.005 log10和3.410 log10,与用药前比较P值均<0.001.HBV DNA<500拷贝/ml者分别为1例及8例.没有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进行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且起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对于指导HBV DNA低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应用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 103 IU/ml)的拟停药组112例患者和拟用药组48例患者共160份血清标本采用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进行检测,并与HBsAg定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经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103 IU/ml)的160份血清经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检测有52例(32.50%)标本HBV DNA > 103 IU/ml,高于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下限(20 IU/ml)的标本共115份(占71.88%)。拟停药组患者HBV DNA≥ 20 IU/ml者有72例(占64.29%);拟用药组患者中有19例HBV DNA> 103 IU/ml,43例≥ 20 IU/ml(占89.58%)。应用COBAS试剂检测HBV DNA不同载量组别与HBsAg浓度对数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 结论对国产试剂检测HBV DNA低载量患者应进一步做高灵敏的定量PCR试剂检测,可更好地指导患者初始应用或停用核苷(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BV 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YMDD变异;酶联免疫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YMDD变异、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为8.9%(17/189);YMDD变异病例达HBV再感染病例58.8%(10/17);HBV DNA定量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早期诊断HBV的再感染,有利于临床治疗;对HBV DNA阴性但HBsAg阳性病例,PreS1和HBeAg血清标志物可用于病毒复制的补充检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应采用HBV 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281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81例HBV相关性肝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再感染,其中9例为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 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272例中,有7例再感染,血清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2例血清HBV DNA阳性,4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预防的9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无HBsAg表达。结论 拉米夫定+HBlg或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后HBV的再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的血清并检测IL-21水平、HBV DNA定量、HBsAg、HBsAb、HBeAg、HBeAb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分析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另选取15例HBV携带者、15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 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基线血清IL-21水平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00、0.003);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HBsAg、HBeAg、HBeAb均呈下降趋势,且HBV DNA水平及HBsAg浓度于治疗1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HBsAg浓度降低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慢。基线IL-21水平与优化治疗12~24周时的病毒量变化对数值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55、P = 0.015),36周时IL-21水平与36~52周病毒量变化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62、P = 0.001)。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IL-21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浓度在36周,为66.41 pg/ml,显著高于基线IL-21浓度(P = 0.001),治疗至88周及104周时患者血清IL-21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IL-21浓度升高,优化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与HBV DNA的抑制及HBsAg、HBeAg等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基因组为3200bp的双链DNA分子,按照全基因序列的异质性,HBV可分为A-H等8个基因型。HBV的变异率极高,而且具有很高的复制率,在由共价闭合环状DNA反转录过程中因HBV聚合酶和反转录酶缺乏校正活性,因此不能去除错误掺入的碱基。HBV常引起慢性持续感染,在长期反复感染和复制中发生变异,并受人体免疫应答、抗病毒药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均为HBV聚合酶和反转录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肾炎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患者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中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抗病毒治疗对策以及原发病的缓解情况。方法:HBV DNA阴性组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先不加用抗乙肝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V DNA转阳性再加用拉米夫定100mg/d;HBV DNA阳性组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拉米夫定治疗失效者换用恩替卡韦1mg/d治疗。两组患者定期随访肝肾功能、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HBV DNA、HBV病毒变异情况。结果:HBV DNA阴性组8/12例出现HBV DNA转阳性,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后,6例HBV DNA转阴,2例下降;HBV DNA阳性组9例HBV DNA滴度逐步下降,但12月后3例出现病毒变异,改用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重新转阴。结论:肾炎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风险大,无论治疗前HBV DNA是否复制表达,都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严密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5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7的水平.根据术后HBV 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 DNA升高(激活)组和不变组.升高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全组患者HBV激活率为45%(25/55),术前HBV DNA<1×104 IU/ml的患者,术后HBV激活占激活总数的76%(19/25).(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37,0.006)及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P=0.004)是引起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结果:术后IL-10升高与HBV再激活有关(P=0.001),IL 6升高及IL-10降低与HBV不变有关(P=0.000).(4)术后HBV DNA升高且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切除术可能引起患者HBV再激活,围手术期内应监测HBV DNA载量的变化.肿瘤直径、术中行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术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术后IL-10、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HBV DNA的变化有关.术后HBV再激活近期不会加重肝功能损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在体外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转HBV基因的小鼠DCs,在体外用HBV表面抗原(HBs Ag)和核心抗原(HBc Ag)诱导DCs成熟。将成熟DCs与小鼠自体来源的淋巴细胞共刺激后形成特异性的免疫效应细胞(IEC),再与人肝癌细胞系Hep G 2.2.15细胞共培养,采用生物化学、流式细胞仪、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肝功能、HBV 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水平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诱导成熟的DCs与IEC共同作用Hep G 2.2.15后,其细胞的形态、酶学无明显变化,但上清液中HBV DNA分泌明显减少,以及细胞内HBV DNA和ccc DNA水平也明显降低,与未成熟D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上清液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分泌有明显变化:HBV DNA高表达时,IFN-γ和IL-2水平下降,而IL-10升高;HBV DNA低表达时,干扰素-γ(IFN-γ)和细胞白介素-2(IL-2)水平上升,而IL-10水平下降。结论 HBV相关抗原刺激成熟的转HBV小鼠的DCs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刺激后形成的特异性IEC,在体外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因子参与其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215;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215;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