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背景 各国已普遍认同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isal Hearing Screening)的重要性。1999年11月30日,中国残联、卫生部、教育部等10个部门已联合发文:“卫生部门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并计划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康复的目标。”一项提高全国婴幼儿生活素质的听力保健运动已正式在全国展开。但对于筛查后发现患有听觉障碍的婴幼儿,如何为他(她)们验配合适助听器? 便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1 早期听力干预的重要性" 美国Yoshinaga-Itano’s指出:“生后6个月前接受干预的听力障碍的儿童,经适当言语…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中筛查质量,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有效康复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听力中心、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听力早期筛查干预项目规定听力学评价和医学评价应在出生后3个月内进行,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应在6个月内接受多学科参加的干预.听力学评价须确定有无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损失的侧别、性质、程度、听力图的类型,必要时还须了解听力损失的原因.主要测试方法包括行为听力测试和生理测试.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中筛查质量,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有效康复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听力中心、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专家组将于2011年9月18-24日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全国听力筛查、诊断及干预培训班”。  相似文献   

5.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听力筛查只是早期听力筛查和干预的一部分,后期的干预工作,如助听器的选配同样应该得到重视.随着听力筛查工作的开展,儿童对助听器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早期干预,这些患儿的言语发育、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育就有可能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中筛查质量,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有效康复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听力中心、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专家组将于2011年9月18~24日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全国听力筛查、诊断及干预培训班”。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听损失发病率高(3%~6%),具有可治性和康复性,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从而达到“聋而不哑”的目的。2003年9月始,我院被定为山东省烟台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开展系统的听力筛查工作,至2006年12月,共有243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在我院进行ABR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听力筛查阳性患儿追踪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方法,了解广东省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制定适合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实施方案,提出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诱发耳声发射技术(简称DPOAE)对27322例出生后2~4天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6周复筛,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SSR)测听技术进行听力学诊断。对有听损失高危因素者于6个月~3岁之间每半年监测一次听力变化。结果自2001年7月至2003年11月,四家医院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33706例,实际接受初筛查27322例,新生儿初筛率为81.05%;初筛通过23332例(85.45%),需复筛的共3990例,实际复筛人数3391例,通过3003例,门诊复筛率为84%。复筛未通过例数388例,复筛后阳性率为1.4%。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28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02‰(单耳和双耳)。单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0.29‰,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0.73‰。初筛的阳性率为14.55%。假阳性率为14.51%,两步筛查后的阳性率为1.40%,假阳性率为1.33%。本组未发现假阴性病例。结论通过应用畸变产物诱发耳声发射技术(DPOAE),ASSR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以及听力学诊断,可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及早提出医学意见,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成都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质量,达到听力筛查的目的。方法按照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质控指标;建立医院、区(市)县、市三级质量控制网;依靠成都市妇幼保健网进行监测,提供数据、分析、反馈上报;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结果利用成都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准确和及时掌握全市产科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情况。对2007年1~12月筛查的46018名新生儿进行监测,现已诊断出患有听力障碍的婴儿96名,并进行早期干预,其余在随访中。结论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可达到扩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覆盖率、提高听力损伤的检出率和及时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和随访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母婴同室(well-baby nursery,WBN)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的发病率以及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探讨较为科学而可行的早期诊断、跟踪随访及早期干预模式。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nstic emission,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2阶段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40Hz.AERP)技术予以诊断。ABR异常婴幼儿及听力损失高危儿于生后6个月~3岁前进行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听力学评估,对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于生后6个月提出早期干预方案。结果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占同期接受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总数的5.73%0(91/15 885);WBN中听力损失患儿占同期WBN中接受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总数的3.67‰(51/13 887),NICU中听力损失患儿占同期NICU中接受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总数的20.02‰(40/1998)。结论对于NICU新生儿,无论其是否“通过”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都有必要在生后3个月左右接受ABR检查;3个月后的随访人群包括ABR异常婴幼儿和听力损失高危儿;追踪随访与早期干预应体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听力损失在妇幼保健院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以便及早干预,促进婴幼儿正常的语言发音。方法 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对2000年5月18日至2001年12月30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于生后3月左右采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ABR和40Hz。AERP)进行诊断。结果 8788例住院分娩新生儿中共筛查8262例(94.0%),其中8150例(92.7%)新生儿住院期间进行了筛查,初筛通过6920例(84.9%)。1230例未通过初筛,返回在门诊进行复筛的为1108例(1108/1230,90.08%),复筛未通过49例。确诊41例听力损失,另有1例为迟发性听力损失,共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42例。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5.08‰。双侧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2.42‰。因双侧听力损失需要佩戴助听器的为1.3‰。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4.54%,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01%,整个筛查程序的灵敏度为95.34%。结论 我国济南市局部城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5.08‰,与发达国家相比是高的;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有效的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筛查在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6060例婴儿运用DPOAE+AABR进行联合听力筛查,未通过者两周后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应用ABR和声导抗进行听力诊断。结果6060例接受DPOAE+AABR 联合听力筛查,5427例通过筛查,633例未通过;603例接受复筛,复筛未通过97例;经听力学诊断,听力异常58例,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1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57‰(58/6060)。DPOAE+AABR均未通过的44例中,7例听力正常,19例单耳听力异常,18例为双耳听力异常;DPOAE通过AABR未通过的21例中,17例听力异常,单耳11例,双耳6例,其中1例被诊断为听神经病;DPOAE未通过AABR通过的16例中,12例听力正常,4例单耳听力异常。结论 DPOAE+AABR联合筛查可提高听力筛查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利于听力损失患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客观听力学特征,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286例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ER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导抗进行评估。结果 286例婴幼儿中双耳听力正常95例(33.22%);听力损失者191例(66.78%),其中单耳听力损失70例(24.47%),双耳听力损失121(42.31%);传导性听力损失59例(20.63%),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32例(46.15%);轻度听力损失91例(31.82%),中度43例(15.03%),重度20例(6.99%),极重度37例(12.94%)。191例听力异常者只有16例复查,占8.38%,复查结果:听力正常2例,双耳听力损失10例,单耳听力损失4例。结论 部分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听力可随着听觉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恢复正常;同时中耳病变也是部分婴幼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影响因素;客观听力学组合测试可有效评估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的听力特征,为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听力异常患儿的复查率低和失访率高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的患儿并及时干预,获得最大程序的康复。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听力筛查策略已经从高危筛查转向普查,目前应用筛查的主要技术是耳声发射和听觉诱发电位。新生儿听力筛查目前正逐渐推广开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耳声发射进行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32所幼儿园的7917名儿童参加了本次筛查,年龄为1.6~6.6岁,平均4.5岁。经过培训的听力筛查人员应用耳声发射筛查仪进行筛查,经过初筛和复筛,没有通过的儿童转诊至听力检测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结果807名儿童没有通过听力筛查,未通过率为10.2%,其中254名未通过的儿童到医院进行了听力诊断,诊断结果为分泌性中耳炎191例(伴和不伴听力损失),耵聍栓塞4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9例,听力正常7例。结论使用客观、灵敏的耳声发射检测方法,能有效地进行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听力筛查只是第一步。要做好质量控制,并且建立便捷有效的诊断流程和随访机制,将筛查未通过的儿童及时转诊至专业的听力检测机构,进行诊断干预,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6.
对婴幼儿进行普遍听力筛查 ,尽早发现听力障碍儿童 ,并采取必要的科学手段进行早期干预 ,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城市基层社区婴幼儿的听力障碍发病情况 ,探索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基层全面开展婴幼儿早期听力筛查的模式和可能性 ,自 1998年 8月~2 0 0 0年 3月对合肥市市区 35 2 0例婴幼儿进行了早期听力筛查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合肥市市区 0~ 1岁的婴幼儿 35 2 0例 ,其中男性 1780例 ,女性 1740例。1.2 方法 首先询问婴幼儿的发育史、既往史 ,甄别听力障碍高危婴儿 (…  相似文献   

17.
我国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编写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生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项目包括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是一项系统化和社会化的优生工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自2004年12月我国卫生部颁布[2004]439号文件,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以来,全国多数省已经制定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并举办过相关的培训班,使该项工作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314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及听力损伤发生率。方法对3143例新生儿作听力筛查测试。初筛时间在出生后1~5天,未通过者42天后复查,仍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时做诊断性检查评估听力水平。结果314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2594例,初筛通过率为82.53%,未通过549例,未通过率为17.47%。初筛假阳性率为17.10%。正常新生儿听力损伤6例,正常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生率为2.00‰;高危儿听力损伤1例,高危儿听力损伤发生率为7.09‰。总计3143例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生率为2.23‰。结论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新生儿的听力损伤,及早提出医学建议,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尽量减少失访和假阳性的出现,使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聋是全世界发病率第三的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发展具有隐匿性及渐进性的听力行为特点,其防治在于早期发现,听力筛查是关键。基于此,本文介绍老年听力筛查的方式方法,并就听力筛查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并阐述“两步法听力筛查模式和助听器分级干预路径”筛查策略,旨在为制定老年人群听力健康相关干预和医疗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027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聋病相关基因筛查的结果,探讨新生儿听力和聋病相关基因联合筛查的意义。方法所有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和复筛采用耳声发射法(OAE),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行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诊断。所有新生儿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与耳聋相关的4个基因GJB2、GJB3、SLC26A4及线粒体12SrRNA中的20个突变位点。结果 1027例新生儿中未通过听力初筛者124例,未通过听力检测者12例。检出基因位点突变者52例(5.06%,52/1027)。检出GJB2基因位点突变者31例(3.02%,31/1027),检出SLC26A4基因位点突变者21例(2.04%,21/1027)。结论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提供了遗传病因信息,对早期诊断部分耳聋患儿非常重要,且对患儿和携带者将来婚前和产前的遗传咨询和指导干预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