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X线诊断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与其他溶骨性改变的疾患鉴别。材料与方法:3例经病理证实的Gorham-Stout综合征,其中单发于肋骨2例,肋骨、肱骨、肩胛骨多发1例。回顾性研究其X线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3例均呈进行性大片骨质溶解破坏;长骨破坏区残端消尖变细,无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无软组织肿块,病理性骨折不愈合等X线征象,具有一定病变特征。结论:Gorham-Stout综合征的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特点,X线可提示本病的诊断,但须排除其他可引起溶骨性改变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大块骨质溶解症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本文报道2例影像学及病理组织明确诊断大块骨质溶解症患者,其中1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 结合文献探讨大块骨质溶解症影像学表现:X线片可见管状骨病变残端呈"笔尖"状,扁骨病变均表现为"骨缺损"或"骨消失".CT可见扁骨缺损边缘呈"尖角"状.MRI示正常骨髓信号消失,T1WI病灶呈与肌肉信号相近的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大块骨质溶解症又称Gorham-Stout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大块骨质溶解为特征的骨损害.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检查可见骨质内脉管肿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3.
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前胸壁疼痛,同时发现右第7肋骨前段可见一膨胀性骨质破坏区,病变边缘清晰,边缘有硬化表现,其内密度不均,见有骨嵴和小点状钙化,骨皮质未见破坏(图1,2)。螺旋CT胸部扫描,右侧第7肋骨前段骨质局部膨胀,其内骨质密度不均,软组织肿胀不明显。胸片及CT均诊断右侧第7肋骨良性病变,考虑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位于第7肋前段,约3.0 cm×3.0 cm×3.0 cm大小,质硬,表面光滑,与胸膜轻度黏连。术后病理显示(图3):右第7肋骨内生软骨瘤。讨论:单发性内生软骨瘤,病理经过缓慢多无症状,或有轻图1右侧第7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减小误诊率,提高患者预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例肺肉瘤样癌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出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及PET/CT表现:右肺上叶见椭圆形肿块影,长径约8.30cm,边界清,边缘毛糙,其内可见多个空洞形成,洞壁光整,增强见不均匀强化。右侧第6后肋骨皮质不连,邻近右侧第5肋骨可见局部骨质破坏,胸3椎体附件及右侧髂骨可见异常放射性摄取。结论有中重度吸烟史的老年患者周围型较多见,胸部CT增强检查有一定的特异性表现,PET/CT对评估全身情况及分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3岁,胸壁多发肿块近30a,轻微压痛,无发热。胸片:肋骨多发囊状膨大、变形,界清,心肺未见异常。多层螺旋C T及重建显示:肋骨多发囊状低密度骨破坏和毛玻璃样病变,内见分隔,病变周围增生、硬化、变形。病理诊断:肋骨穿刺涂片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讨论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最初由Lichtenstein于1938年提出,全身骨骼均可以发病,肋骨为好发部位之一。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肋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临床上较为少见且病因不状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晰图4M PR拉伸右第2肋显示其整体多发明的肋骨良性肿瘤。基本病理改变是正常骨质和骨髓腔逐渐破…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骨淋巴瘤综合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X线、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15例中骨盆受累7例、脊柱受累6例、肩胛骨及股骨受累各2例,肋骨受累1例.X线平片或CT检查的病例中,骨质破坏主要为溶骨型和浸润型12例,囊状膨胀型及混合型各1例,12例骨质破坏的周边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MR T1WI信号类似或稍高于肌肉9例(9/11),T2WI信号高于肌肉低于脂肪10例(10/11),MR信号不均匀6例.结论:轻微的骨质破坏伴明显软组织肿块表现可提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但需结合临床和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肋骨软骨肉瘤的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肋骨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其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5例肿瘤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8例均行MSCT平扫,7例肿瘤见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肿瘤内出现不规则钙化; 4例肿瘤边缘见断续骨包壳影。4例行MSCT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均呈轻度强化,3例肿块内呈条索状、小网格状轻度延时强化,另1例肿块内未见强化。结论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区或肿块内不规则钙化或骨化是肋骨软骨肉瘤的重要CT表现,MSCT对肋骨软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杜拉足的临床X线表现(附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马杜拉足的临床X线表现以及与化脓性骨髓炎的区别。方法:收集马杜拉足33例,分析其临床X线表现,对比左右两足在骨受累类型、分布以及X线表现上的差异。结果:临床特征有青年好发(28.6岁),慢性病程(45月),足部软组织肿胀和疼痛(29例),皮肤糜烂、溃疡及反复流脓(16例)。X线特征有跖骨和楔骨最常受累,以多骨受累为主,主要征象为骨质破坏(28例)、软组织肿胀(22例)、骨质硬化(15例)、骨膜反应(8例)、骨干增粗和皮质增厚(7例),上述表现常合并存在。左足多骨受累多见,右足单骨受累多见,但左右两足之间在X线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虽然马杜拉足的X线表现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相似,但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MRI及病理资料。其中10例原发于软组织,8例原发于骨骼。结果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深部软组织,其MRI表现为:T1WI多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均呈混杂高信号,部分可见分隔征(6/10)、假包膜(4/10)及瘤周水肿(2/10),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其MRI表现为:T1WI多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混杂高信号,内可见斑片状等低信号,病灶周围常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6/8),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周围多伴有软组织肿块(6/8),部分伴有病理性骨折(3/8)。结论 MRI对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LC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其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表现加以对照。患者均行CT平扫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a。结果:15例中,4例位于腰椎,2例颈椎,3例胸椎,3例胫骨,2例股骨,1例肋骨。病变CT表现呈不规则形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区呈低密度,部分见线样硬化边,部分见死骨和骨膜反应;3例病变周围见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呈均匀高信号;6例行增强扫描,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未见异常强化。病理显示病变主要为Langerhans细胞,还可见普通的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检测CD1a呈阳性。结论: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骨LCH有一定的特点,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组织学基础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相结合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低剂量CT扫描结合迭代算法重建行颞骨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颞骨低剂量CT扫描结合迭代算法(iDose 3)行颞骨成像的可行性及其最佳参数。方法:以成年尸头为研究对象,应用飞利浦256层CT,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分别在电压120 kV、100 kV和80 kV时用不同的管电流时间乘积进行颞骨扫描,从250 mAs 开始,间隔30 mAs 逐次降低,直至图像较差不能满足诊断时终止扫描,重建算法采用iDose level 3,滤过函数Y-sharp(C)。两位医生采用5分制评分标准对16个解剖结构进行评估。比较所有图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00 kV+70 mAs+iDose level 3+Y-sharp(C)”的成像组合是良好显示解剖结构的最低剂量组合,有效剂量约0.15 mSv。结论:颞骨低剂量扫描切实可行,“100 kV+70 mAs+iDose level 3+ Y-sharp(C)”是最低剂量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MM患者的PET-CT资料,分别记录病灶骨质破坏的部位并按骨质破坏形态进行分类,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结果 27例MM患者中有26例PET-CT检出病灶(阳性率为96.3%),共检出病灶354个。PET和CT同时检出60.2%(213/354)的病灶,34处病灶仅在PET检出(34/354,9.6%),而107处病灶仅在CT检出(107/354,30.2%)。PET-CT表现分三型:①骨质疏松型(4例),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或断续不连,可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肋骨病理性骨折,PET示轻度代谢异常增高,SUVmax均值为3.5±1.0。②骨质破坏型(20例),表现为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软组织肿块等,PET示大部分为中低代谢,SUVmax均值为3.1±1.0,合并软组织肿块时为高代谢,SUVmax均值为5.3±1.7。③骨质硬化型(3例),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破坏与硬化混合存在或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缘,PET示轻度代谢异常增高,SUVmax均值为3.5±1.2。结论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HPC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6例行CT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均为分叶状肿块,1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6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间杂低密度,均未见钙化,1例邻近颅底骨质呈侵蚀破坏,5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增粗的血管影,4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带。T1WI以等、低信号、T2WI以低、高混杂信号为主,2例信号均匀、14例信号不均,13例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中15例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病灶与硬膜呈宽基底相连,14例为窄基底相连。16例病灶均未出现“脑膜尾征”。DWI中,7例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为主。MRS中,4例Cho峰明显升高;2例NAA峰及Cr峰降低。结论HP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周围骨质无增生硬化,甚至有破坏吸收改变,水肿较严重,肿瘤内未见钙化,侵犯周围脑组织或并发颅外转移时,提示HPC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在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对2007-2011年我院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MRI及病理表现。结果11例病变中10例为弥漫型,单侧发病,增厚的滑膜T,WI上呈等信号6例,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2例,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积液:软骨或骨质受侵4例,2例可见硬化边或灶周骨髓水肿,髌下脂肪垫受累2例,1例交叉韧带受累.1例在胭窝内可见滑膜结节。1例为局灶型,表现为单个结节,伴有关节积液。结论MRI能清楚显示病变特征及范围,是日前PVNS术前诊断以及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足踝部X线平片表现阴性痛风患者的CT和MRI表现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其他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36例X线平片阴性痛风患者,于2周内均行CT与MRI平扫,分析骨质破坏、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软组织肿胀、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等征象。结果:36例CT平扫可见骨质破坏23例,MRI可见13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T平扫可见关节内和/(或)周围痛风石23例,MRI可见27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其中21例CT、MRI均见痛风石表现,6例仅MRI可见,2例仅CT可见。CT与MRI平扫分别有11例和15例可见关节腔积液表现,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2种检查均见软组织肿胀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另外,36例的MRI平扫中,4例可见滑膜增厚,30例见骨髓水肿表现。结论:CT与MRI平扫可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隐匿性骨质破坏及微小痛风石,CT平扫对于早期骨质破坏的显示优于MRI,但MRI可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对于足踝部X线表现阴性痛风性关节炎,CT与MRI相结合为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4例均有X线平片,20例CT扫描,12例MRI检查。结果:24例中,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2例),病灶周围硬化边(15例),病灶内明显的斑点状及片状钙化(14例)。20例CT均显示清晰骨质破坏及硬化边,伴有明显的斑点/片状钙化(18例),骨膜反应(5例)及周围软组织肿胀(9例)。12例MRI显示边界清楚的长T1、长短混杂T2信号,5例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3例显示骨膜反应,增强4例强化较明显。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MRI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外周性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资料.9例行CT扫描,4例行MR扫描,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5例,右肺下叶1例,肱骨2例,股骨1例,胫骨1例,脊椎2例.胸壁软组织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大而边界欠清的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右肺下叶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分叶状肿块,内见少量出血,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长骨pPNETs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无钙化,无骨膜反应.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脊椎pPNETs表现为椎体或附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不累及椎间盘,其中1例骶骨pPNETs DSA检查示肿瘤由髂内动脉供血和大量新生血管.结论:CT和MRI均能很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病变范围、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DSA可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和反映新生肿瘤血管丰富的特点,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8.
孙博  董越  方春晓  宁殿秀  刘爱连   《放射学实践》2012,27(4):447-450
目的:探讨1.5TMR-TRICKS技术在足踝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在足踝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MR常规序列及TRICKS序列扫描的31例疑似或确诊的足踝部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MIP重建图像来评价足踝血管成像质量,评价动脉与足踝部病变的关系,并观察足踝部动脉动态血流及病变染色情况。TRICKS减影后图像使用功能软件SER计算出相应病变的时间信号曲线,得出时间信号曲线的峰值。结果:31例中有28例血管成像质量得分≥3,TRICKS影像能清晰显示足踝部动脉及分支;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无足踝部病变;TRICKS影像可显示足踝动脉与病变的关系(23例)及肿瘤染色(5例);时间信号曲线反映了软组织病变的动态强化程度。结论:TRICKS技术在足踝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中是可行性的,它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上奇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54-1256
目的:探讨足分枝菌病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48例经病理证实的足分枝菌病患者的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有不同程度足软组织肿胀、皮肤结节,其中22例有2~4个结节突起伴多处皮肤溃疡;26例有5~10个结节及3~8cm大小肿块,周围皮肤感染;窦道形成:有2~4个窦道18例,5~8个窦道30例,30例有深色脓液流出,18例有黑色“颗粒”物流出。X线征象:16例局限性软组织肿胀,32例弥漫性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累及多个骨者38例,单骨者10例;17例骨皮质毛糙、呈侵蚀性骨质破坏,22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或轻度膨胀性骨破坏,4例骨质破坏与骨质增生并存;在溶骨性骨质破坏中3例(6.27%)有0.8~1.3cm死骨形成;同侧胫骨或股骨扩散感染4例(8.33%)。结论:本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型臂X光机下撬拨复位经皮跟、距骨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4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C”型臂下撬拨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跟、距骨治疗跟骨骨折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1~52岁,平均36.2岁;均为闭合骨折,SandersⅡ型16例(ⅡA型2例,ⅡB型9例,ⅡC型5例),Ⅲ型7例(ⅢAB型4例,ⅢAC型2例,ⅢBC型1例),Ⅳ型4例。结果27例中18例手术顺利,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SandersⅢAB型、4例SandersⅣ型骨折由于粉碎、关节面压缩过深而未能达到复位要求,改为小切口切开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前B-hler角为17.2±5.6度,Gissane角为103.7±10.5度;术后Bohler角为25.6±4.1度,Gissane角为117.3±4.6度。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1.7个月。按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评分为83~100分,平均93.7分,优19例,良5例。所有获得随访患者无一例发生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足外形良好,能够穿正常鞋,无明显跛行。结论“C”型臂下撬拨法复位经皮跟、距骨穿针内固定适应于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和部分SanderⅣ型跟骨骨折的治疗,特别是对软组织有挫伤的跟骨骨折,可明显降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