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狂犬病抗体Ig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检测狂犬病抗体IgG中的应用。方法:研制狂犬病抗原片和生产荧光血清,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狂犬病抗体IgG的灵敏度、稳定性及实际应用效果。用研制的狂犬抗原片和荧光血清,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酶标检测狂犬病抗体的效果。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狂犬病抗体IgG是特异、稳定的,变异系数CV=4.9%。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ELISA同时检测狂犬病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率为92.89%,ELISA法阳性率为40.48%。结论: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狂犬病抗体IgG特异性、稳定性好。狂犬疫苗免疫后应用该技术检测抗体,保证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炭疽荚膜抗体,可用以协助炭疽病例的确诊,并可区分炭疽显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及菌苗接种者。本法对于接触史不够明确或临床表现不够典型的炭疽疑似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简便、快速,特异性强,可以推广应用。 炭疽病人的诊断应该依靠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实验室检验时常用细菌分离以及涂片镜检等方法。然而这些常规方法在诊断病人时往往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应用于狂犬病抗体IgG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狂犬病抗体中的应用。方法:由本中心研制狂犬抗原片和荧光血清,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酶标方法的效果。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狂犬病抗体特异性、稳定性良好、变异系数CV=4.9%。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与ELISA同时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率为82.89%,ELISA法阳性率为40.48%。结论: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狂犬病抗体特异性、稳定性好。狂犬疫苗免疫后应用该技术检测抗体,确保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浙江省登革热疫情,为预防措施的及时实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浙江省2003~2004年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结果在浙江省首次用IFA证实了输入性登革热的存在,发现了3次输入性登革热,其中包括一次暴发疫情。结论经IFA法检测,浙江省2003~2004年出现了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5.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感染性滴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定量检测狂犬病毒感染性滴度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并优化用于定量检测狂犬病毒滴度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并将其检测结果与传统滴定法——小白鼠颅内接种法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狂犬病毒感染性滴度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此法的检测结果是特异的;其重复性良好,相同样品多次检测的滴度相近;其灵敏度与小白鼠颅内接种法相似。结论此法具有特异、灵敏、省时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可应用于狂犬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检测风疹病毒(RV)抗原E1、E2、C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为快速、敏感地检测临床标本中的RV提供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方法采用荧光素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检测病毒抗原与抗风疹病毒衣壳蛋白E1、E2、C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物。用该系统测定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送检的咽拭子标本,并与病毒分离结果和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IFA方法可以快速、敏感地检测临床标本中的RV。经检测咽拭子标本38份,其中28份采集于临床诊断风疹病例;6例采集于出疹患者,但诊断不明;4份采集于风疹病例的接触者。检测结果有22份风疹阳性标本。IFA的结果与病毒分离结果完全一致,但与临床诊断不一致,IFA结果的阳性数低于临床诊断风疹病例数。结论IFA方法简单可行、敏感特异,结果易于判断,是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中进行RV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IFA方法也可以作为临床快速诊断RV感染的备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是指在常规非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细菌处于存活状态并具有代谢活性的状态。许多细菌包括病原微生物可进入这一状态并保持毒力或致病性。本文就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诱导因素、理化特性、复苏培养、检测方法和卫生学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结果,为本地区儿童感染RSV提供详细的研究数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09-2010年化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21 458份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分析RSV感染结果。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感染,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均较高,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2009年共有临床标本10 477例,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感染阳性检测率为9.73%。RSV感染阳性检测率有2个高峰,分别为每年的2月和12月,阳性率为11%。临床中<6岁的幼儿RSV的感染最高。结论:间接免疫荧光法具有检测方便,特异性及敏感度高等优点,可用于临床对RSV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作为一种确认实验在HI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T嗜性的HIV毒株感染MT4细胞制备抗原片,并与不同稀释度的免疫血清相结合,再滴加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特异性免疫荧光,结果:用IFA检测43分血清样本(其中包括17份WB阳性血清,14份阴性血清和12份ELISA阳性或WB出现可疑条带但按标准不能判为阳性的可疑血清),除HIV-2血清呈阴性反应外,其余检测结果与WB相符,IFA对HIV-1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HIV-1阳性血清抗体最高滴度达到1:10240。结论:IFA可用于HIV-1抗体检测的确认,它可作为Western Blot的一种补充或替代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的诱导和检出方法.方法 将107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13565分别采用4℃冷藏、-20℃冷冻及添加0.01~0.05 mmol/L铜离子的方法进行诱导,并对VBNC菌体进行了检测;采用逐步升温和化学促进法对VBNC菌体进行复苏试验.结果 -20℃低温冷冻诱导72 h或经0.015 mmol/L Cu2+诱导4 d均可诱导菌体进入VBNC;在培养基中添加0.5%吐温20或1%过氧化氢酶培养24 h均可使处于VBNC的菌体实现复苏.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通过诱导进入VBNC;而经过复苏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正常菌体在通用的检验培养基中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均一致.  相似文献   

11.
PCR检测冷冻食品中“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应用传统培养和PCR技术检测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和患者肛拭子副溶血弧菌的方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4789和有关规范采集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和患者样品,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食品和患者样品的总DNA、PCR扩增病原菌特异性基因。结果 12份患者肛拭子样品中有8份样本分离培养出同一血清型O3:K6的副溶血弧菌,8份样本PCR扩增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结果也呈阳性;患者食用过的海鲜等18份冷冻食品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均未分离到活的副溶血弧菌,但其中有2份食品PCR扩增结果呈阳性。结论本研究表明,患者的肛拭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鉴定副溶血弧菌结果与PCR扩增结果一致;而冷冻的海鲜食品中副溶血弧菌也许进入了"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难以通过分离培养方法检测出来,但用PCR技术能扩增出其存在的特异性基因,从而提高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方法:以溶藻弧菌等17种相关试验菌株做特异性检测;并将标准菌株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检测。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有很好的特异性且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可节省人力,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结论:适用于样品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检测限分别为:霍乱弧菌为280 cfu/ml;副溶血性弧菌为:100 cfu/ml;创伤弧菌为:450 cfu/ml。  相似文献   

13.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对O139霍乱弧菌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探讨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方法。方法:用SfiⅠ酶和NotⅠ酶切O139群霍乱弧菌染色体DNA,经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片段分离。结果:14株O139群霍乱弧菌经SfiⅠ酶切后电泳分离可得一个PFGE型,用NotⅠ酶切电泳可分为2个PFGE型。结论: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O139群霍乱弧菌,分型发现微小差别有助于分析追踪疫情和来源。  相似文献   

14.
多重PCR检测霍乱弧菌RTX毒力基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测霍乱弧菌RTX毒力基因。方法:针对霍乱弧菌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基因(ctxA)、RTX毒素家族的细胞毒素基因(rtxA)和毒素激活子基因(rtxC)分别设计3对引物,建立多重PCR方法;用Hep-2细胞测毒方法检测rtxA、rtxC阳性菌株毒素的表达。结果:所有183株临床和环境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中,PCR和Hep-2细胞测毒法RTX毒素均为阳性,而古典生物型标准株(569B)二者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快速、特异、敏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霍乱弧菌多重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快速分型方法。方法 分别合成扩增霍乱弧菌胶原酶基因(vcc基因)、O1群和O139群的毒力基因(ctxA基因和tcpA基因)以及O139群毒力基因(LPSgt基因),并对4对引物的PCR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多重PCR-DHPLC分型方法。结果 4种基因可同时被扩增,应用多重PCR-DHPLC方法对霍乱弧菌进行分型的结果与预期的一致。结论 多重PCR-DHPLC分型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细菌纯培养物是否为霍乱弧菌以及具体的菌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霍乱弧菌中TLC基因簇的分子组成特征和类型检测方法的建立。方法:针对TLC基因簇内部的特征性基因设计结构相关引物和探针,利用序列比对、PCR和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验证TLC在菌株内的基因结构和排列方式,确定分布类型。结果:pTLC与TLC基因簇之间序列有变异,TLC多整合于染色体中;建立了TLC基因簇的组成类型检测方法,并发现3种不同的结构排列方式。结论:TLC基因簇类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变异性的研究,利于深入揭示其在霍乱进化和毒力转移等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中只有产生霍乱肠毒素(CT)的O1及O139血清群能够引起腹泻和霍乱流行.监测外环境的霍乱弧菌有助于追踪霍乱的传播趋势[1].由于外环境存在的大量非致病霍乱弧菌及其他杂菌,分离培养数量相对较低的致病霍乱弧菌十分困难.本研究建立双重巢式PCR方法,用以鉴定致病霍乱弧菌[2],并于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对福州地区闽江以及白马河水中霍乱弧菌按月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能够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并应用于外环境水体标本的监测.方法 根据GenBank发表的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O抗原编码基因rfb的序列,运用DNAStar Primer Select软件各自设计6条引物,检测不同引物组合的特异性,建立双重套式PCR方法同时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度、特异度、重复性及现场评价.通过比较套式PCR与常规PCR的DNA检出下限分析该方法的敏感度;对32份套式PCR阳性的水体样本(O1群11份,O139群21份)进行重复性评价,挑选部分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与相应基因序列的一致性.结果 建立的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双重套式PCR体系,根据其扩增的片段大小能够区分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而对其他弧菌DNA样品都未见特异性扩增;敏感度比常规PCR高15 000倍,且在多引物或者多模板共存于一个反应管的试验条件下,不会对敏感度产生干扰;32份套式PCR阳性的水样标本,经2次或3次套式PCR试验,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阴性水样均无任何扩增产物,说明所用引物的特异性较好;序列分析表明扩增产物仅同霍乱弧菌相应的基因序列有100%的一致性.结论 本检测相应霍乱弧菌的双重套式PCR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适合基层实验室的特点,可用于监测外环境水体中霍乱弧菌的存在及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9.
霍乱弧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进行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针对霍乱弧菌的管家基因(mdh)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外引物),建立快速检测食品中霍乱弧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应用该方法对17种细菌共42株菌进行LAMP扩增,并进行确证,全面评估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等。结果 该方法检测21株霍乱弧菌均得到阳性扩增结果,其余21株非霍乱弧菌均未扩增出条带,扩增反应最佳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65℃。霍乱弧菌基因组DNA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分别约为40 fg和50 cfu/mL。对模拟食品样品进行直接检测,检测限为70 cfu/g。结论 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不需要复杂仪器设备,适用于食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