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尿失禁发生率调查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 (维族 )人群尿失禁的发病情况。 方法 采用亚太地区控尿咨询委员会的问卷对新疆地区 18~ 80岁维族正常人群进行尿失禁调查。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 结果 抽样调查 5 0 6人。男 2 0 0人 ,女 30 6人。尿失禁发生率 38.9% (197/ 5 0 6 ) ,其中男性 31.5 % (6 3/ 2 0 0 ) ,女性 43.8% (134 / 30 6 )。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与生育胎次相关 ,总尿失禁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关 ,P <0 .0 1。 结论 尿失禁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较高 ,在女性中更高 ,应引起重视 ,制定相关对策以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某社区尿失禁人群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调查武汉市某社区居民成人尿失禁发病率 ,了解当地成人尿失禁人群易发趋势。 方法 采用两阶段抽样法以问卷方式对武汉市某社区 4 2 6例 18岁以上成人尿失禁现状进行调查 ,男 195例 ,女 2 31例 ,年龄 18~ 82岁 ,平均 (4 6 .6± 16 .7)岁。 结果 尿失禁发生率为 31.9% (136 /4 2 6 ) ,其中男、女性尿失禁分别占各自人群的 2 2 .1% (4 3/ 195 )和 4 0 .3% (93/ 2 31)。男性以急迫性尿失禁为主 ,女性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其中只有 34.0 % (14 5 / 4 2 6 )的调查对象有就诊意向 ,求助对象依次为泌尿外科医师、中医师、妇产科医师、药店及其他手段。 结论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 ,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分布 ,应加强针对尿失禁的卫生宣教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社区人群尿失禁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 :调查武汉市社区人群尿失禁的患病情况。方法 :通过与武汉市社区居委会合作向住户发放问卷进行尿失禁及相关排尿异常的调查 ,所获得数据录入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 5 0 0 0份 ,回收 35 4 4份 ,有效问卷 3342份 ,其中男性 1381人 ,女性 196 1人 ,年龄范围为 11~ 89岁 ,平均 (4 0 .6 9±15 .19)岁。武汉市社区人群尿失禁的总发病率为 2 3.5 %。女性为 30 .2 % ,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 ,其中压力性、急迫性、混合型尿失禁的发病率分别是 18.5 %、5 .1%、6 .6 % ,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呈升高趋势 (P <0 .0 1) ,2 5 .0 %患者使用尿垫 ,4 8.4 %认为生活质量受影响 ,仅有 2 3.8%曾就医。男性尿失禁发病率为 13.9% ,其中压力性、急迫性、混合型尿失禁发病率分别为 4 .0 %、8.3%、1.6 % ,有 2 0 .3%曾就诊。结论 :本次调查表明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 ,对个体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提示尿失禁的卫生知识普及和医治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术后尿失禁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7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行HoLEP治疗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类型、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术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HoLEP术后尿失禁总体发生率为16.5%(62/375),其中压力性、急迫性和混合性尿失禁分别为8.0%(30/375)、6.1%(23/375)和2.4%(9/375);轻度占74.2%(46/62)、中度占19.4%(12/62)、重度占6.4%(4/62);96.8%(60/62)尿失禁症状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oLEP术后尿失禁与患者年龄(χ2=6.510,P=0.011)、糖尿病(χ2=6.074,P=0.014)、术前前列腺体积(χ2=12.008,P=0.001)、手术时间(χ2=31.753,P<0.001)、剜除标本质量(χ2=6.863,P=0.009)及术中出血量(χ2=23.515,P<0.001)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90 min(OR=2.65,95%CI:1.52~4.17,P=0.003)和术中出血量>100 mL(OR=1.87,95%CI:1.15~3.69,P=0.021)是术后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oLEP术后尿失禁以轻度为主,呈现短暂性、自限性的特点,手术应激是导致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门诊复查的300例产后6~8周妇女临床资料,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量表(POP-Q)、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情况,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后早期女性发生PFD的因素。结果 300例产妇产后6-8周出现46例POP(15.33%)、82例SUI(27.22%);POP组年龄、分娩方式、分娩前BMI、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占比相比非P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年龄、分娩方式、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孕期SUI占比相比非SU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35岁、阴道分娩、分娩前BMI≥25kg/m2、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均可能是影响POP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年龄≥35岁、阴道分娩、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孕期SUI均可能是影响SUI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分娩方式、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等产科因素均可能增加早期女性PFD的发生风险,故应正确识别并及时处理上述风险因素,以预防PFD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女性护士尿失禁患病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10名女性护士,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中文版、尿失禁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92名(29.68%)护士患有尿失禁。非尿失禁组行为限制、心理影响、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尿失禁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怀孕次数多、分娩次数多、阴道分娩,以行政工作为主、现在或曾感到阴道内有肿物脱出为女性护士患尿失禁的危险因素(OR=1.366~9.725,P<0.05、P<0.01)。结论女性护士尿失禁患病率较高,尿失禁者生活质量较低;应加强女性护士尿失禁筛查,针对目标人群进行相关干预,以较好地防治尿失禁。  相似文献   

7.
<正>男性尿失禁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前列腺手术、高龄、卧床、尿路炎症、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疾病等。长期尿失禁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85岁以上男性人群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32%。男性尿失禁类型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和混合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对27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35例(49.5%)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失禁,其中轻度尿失禁9例(6.7%),中度100例(74.1%),重度24例(17.8%),极重度2例(1.5%);压力性尿失禁13例(9.6%),急迫性尿失禁89例(65.9%),混合性尿失禁33例(24.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周围神经病变、卒中、视网膜病变和便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年龄较高、血糖控制不佳、并存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以便早期识别和预防尿失禁。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约有超过2000万的人罹患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1]。在美国约有172万人有尿失禁症状,每年尿失禁治疗的花费超过3200万美元[2]。80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尿失禁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3]。2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约50%有尿失禁的症状,其中50%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其余的为急迫性尿失禁(urge type of UI,UUI,16%)或混合性尿失禁(SUI合并UUI,34%)[4]。急迫性尿失禁是指强烈的尿急症状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与逼尿肌过度活动(动力性尿急)和膀胱过度敏感(感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老年女性骨密度(bone densitometry,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门诊体检或住院的女性OP患者110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8.26±6.28)岁。按照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骨折组52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9.04±6.30)岁;非骨折组58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57±6.2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BMD测定及空腹血脂测定,记录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骨折组BMD与年龄、BMI、TG、TC、LDL-C及HDL-C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表示正相关,r0表示负相关;以TC、TG、LDL-C、HDL-C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OP性骨折女性年龄与L_(1~4)、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转子间、总髋部BMD负相关(r0,P0.05);BMI与L_(1~4)和髋部各部位BMD正相关(r0,P0.05);TC、TG与L_(1~4)和髋部各部位BMD负相关(r0,P0.05);HDL-C与L_(1~4)和髋部各部位BMD无相关性(r0,P0.05);LDL-C与Ward三角区、大转子、转子间、总髋部BMD负相关(r0,P0.05)。T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脂中TC、TG、LDL-C与老年OP性骨折女性不同部位BMD相关性不同,HDL-C与不同部位骨密度无相关性。T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危险因素,HDL-C可能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