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蝶鞍区肿瘤的视觉诱发电位观察朱一浩,陶志,李建华,曾立民,杨俊志,肖荣波蝶鞍区肿瘤可引起视神经损害,利用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蝶鞍区肿瘤时视神经传导径路的电生理活动。本文以CT扫描结果作对照,对11例患者的PRVEP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自身抗体NMO-IgG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共120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Neuromyelitis optica,NMO)45例,包括高危NMO(High-risk NMO,HR-NMO)患者9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65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例,采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NMO-IgG水平,比较NMO与MS患者临床特点及NMO-IgG水平,初步评估HR-NMO的预后。结果:血清NMO-IgG诊断NMO的灵敏度达67%,特异性达92%;NMO组与MS组患者男女比例、发生严重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颅脑MRI正常表现、脊髓病灶超过3个椎体节段、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及血清NMO-IgG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R-NMO组中血清NMO-IgG阳性的4例中有3例在一年后的随访中有横贯性脊髓炎的再次发作。结论:血清NMO-IgG的检测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症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结果:多发性硬化症患常有视神经受累,经视觉诱发电位检测,P100波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P100波振幅降低。结论: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症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观察朱一浩1朱虎章2杨俊志2庞昌金2为了解慢肾功不全(CRF)患者视神经病变及视传导径路的生理功能,我们应用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对临床诊断明确的22例CRF患者进行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研究。结果: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以0_z电极为代表,P_(100)潜伏期较非优势眼缩短(P<0.01),而N_(75)—P_(100)峰峰值较非优势眼增大(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偏利现象,这种偏利现象可能与控制视神经髓鞘优先形成的某种遗传机制有关,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局部构造、突触效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为检测视神经上行通路皮质下结构(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和视放射)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之一,主要反映视网膜视锥细胞的电活动情况,从而检测视觉通路神经的功能.Halliday等[1]最先将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S-VEP)用于临床并获得肯定结果,其后VEP被广泛应用,已成为神经眼科学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65例多发性硬化脑诱发电位检查结果,VEP异常率为82.9%,BAEP47.7%,SEP51.2%,2项或3项联合检查可提高异常率,并能检出亚临床病灶及确定病灶部位,本组18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9例有BAEP异常,证明本病系多发性硬化的一种类型。多发性硬化可侵犯周围神经,本组BAEP检查发现有I波改变者不少见,因此本病听神经病变可能是仅次于视神经病变的周围神经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免疫荧光法(CBA)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与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检测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择多发性硬化患者52例为硬化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54例为脊髓炎组,体检正常的自愿者50例为正常组.分别采用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IF)、细胞免疫荧光法(CB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和脑脊液标本(正常组未提取)的AQP4-Ab,比较各方法AQP4-Ab的阳性检出率、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CBA、IIF和ELISA对脊髓炎组血清标本和脑脊液标本的AQP4-Ab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硬化组和正常组(P<0.05).CBA对脊髓炎组患者脑脊液标本和血清标本的AQP4-A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04%、70.37%,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0.05).不同方法对脊髓炎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标本AQP4-Ab检测的敏感性为:CBA>IIF>ELISA,且有统计学差异(χ2=7.394、14.687,P<0.05),但是不同方法的特异性无差异(P>0.05).结论 AQP4-Ab阳性表达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CBA、IIF和ELISA等检测方法中,CBA的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最高,适宜视神经脊髓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下视神经轴浆运输与视网膜光学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前房灌注的方法制造急性高眼压动物模型;利用罗兰电生理仪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的测量。在玻璃体注射荧光染料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视神经轴浆运输,并利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视乳头的形态变化。结果:当眼压为60 mm Hg并维持2 h,闪光视网膜电图的a波幅值明显降低,视网膜外层功能可能发生变化。当眼压为100 mm Hg并维持4 h,闪光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和Ops的幅值以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幅值明显降低,视网膜内外层光学功能出现损伤,此时视神经的轴浆运输明显改变,视乳头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结论:急性高眼压下视神经轴浆运输与视网膜光学功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抽动—秽语综合征视觉诱发电位研究姜玉华孙若鹏刘德山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GilesdelaTourete综合征(TS),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多发性抽动,喉部异常发声、秽语及行为紊乱等。有关发病机理和病损部位还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11.
单眼视神经离断家兔ERG和VEP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神经中的由中枢投向视网膜的中枢性纤维在视觉功能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制作单眼视神经离断家兔模型,切断中枢性纤维与视网膜的联系,但同时不损伤视网膜血循环系统,运用视觉电生理的手段观察手术眼与非手术眼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之手术眼以及术后手术眼与非手术眼的ERG的变化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枢性纤维在视觉功能中的调节作用很微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水通道蛋白-4(AQP4)的HEK293细胞株,并以其检测12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AQP4抗体。方法:从颞叶癫痫患者脑组织提取总RNA,RT-PCR扩增AQP4的cDNA,构建AQP4-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重组体pEGFP-N1-AQP4,转染HEK293细胞,抗生素筛选联合流式细胞仪分选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AQP4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QP4在细胞中的定位,并以已建立的细胞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2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AQP4抗体。结果:经PCR、双酶切、测序鉴定证实成功获取AQP4的cDNA,AQP4-GFP融合表达重组质粒pEGFP-N1-AQP4构建成功,抗生素筛选联合流式细胞仪分选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稳定表达率达90%以上,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存在AQP4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确认AQP4-GFP融合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11例典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检出AQP4抗体,对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4.7%。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表达AQP4的HEK293细胞株,以其作为检测底物检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中存在AQP4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报道少见的儿童视神经脊髓炎病例,引起同行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对儿童视神经脊髓炎病例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经过临床物理检查及仪器辅助检查,确诊4例病儿为视神经脊髓炎病例。结论本病临床少见,临床上有遇到(1)轻重程度不等的横贯性脊髓炎表现;(2)急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视神经炎表现;(3)一般无视神经和脊髓以外的临床征象;(4)病程多呈单相性的患儿,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本病死亡率高,重症患者可死于急性期或复发后加重,死因多为呼吸肌麻痹或肺及尿路感染。应尽早发现,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掌握足够的证据后以期得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视神经萎缩30例(39只眼),并与常规治疗(三磷酸腺苷、辅酶A)的病例进行对照观察,以视觉诱发电位作为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鼠的视觉诱发电位对认知人类视觉机理和疾病发生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大鼠视觉刺激诱发电位的特征信息,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用于自适应干扰对消的大鼠视觉诱发电位信号采集方案,在大鼠初级视皮层不同位置和深度分别植入检测电极和干扰参考电极,有效提取了同源干扰信号.并基于该方案进行了大鼠视觉诱发电位的快速提取研究.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案实现自适应干扰对消,信噪比提高约6 dB,能够有效提取出大鼠单次闪光刺激诱发电位波形,并可从单次提取的结果中获得准确的潜伏期信息.该方案为实时获取大鼠视觉诱发电位特征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双眼全视野棋盘格翻转刺激)(VEP Mapping) 1.视神经炎及球后视神经炎 (1)急性期:视力明显下降时,①视诱发地形图显示在相当于P_(100)时相中枕叶双侧对称性正相高电位消失。②视诱发电位的自后向前空间电位变化消失。  相似文献   

17.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正常组织,其选择性的影响视神经和脊髓,造成视神经和脊髓的相继或同时受累.临床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在其前后数日或数周出现横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近年来,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水通道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甲亢突眼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及诊疗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25例甲亢突眼患者,进行棋盘翻转模式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60.0%(75/125例)的患者形态异常或潜伏期异常,其中形态异常42.4%(53/125例),潜伏期异常17.6%(22/125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7%比58.1%,χ~2=8.662,P=0.0132),且男性患者的潜伏期异常率更高(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比较差异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64.0%比18.2%,χ~2=10.392,P=0.0055)。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具有不同的特点,男性患者的潜伏期异常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大于等于35岁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显著高于小于35岁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视觉、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并分析。结果: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有20例,异常率为76.9%,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15例,异常率为57.7%,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13例,异常率为50.0%。三项诱发电位总的异常有23例,总的异常率88.5%。结论:联合应用视觉、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可使异常率明显提高,有助于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亚临床病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视觉诱发电位(Visually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s VEP)P100潜伏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检测对象为临床眼科病例,其中视神经炎25例30只眼睛,多发性硬化症15例30只眼睛,青光眼20例30只眼睛。以正常人25例50只眼睛作为对照组。提示:所有视神经病变P100潜伏期都延长,黄斑部正常的视神经疾病其P100潜伏期也延长。P100潜伏期的延长能够反映视神经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