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周运动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目的:探讨两周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比较17例接受康复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和对照组20例患的临床疗效。结果:康复组17例病人顺利完成两周康复治疗。门诊随访1~6个月,1例发生心衰,1例出现心绞痛,无再次心肌梗塞和死亡,生活基本自理.对照组2例发生心衰,2例发生心绞痛,再梗塞1例,心脏性猝死1例。结论:两周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在我国已较普遍开展,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的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的报告尚少。现结合我院对三例急性再发心肌梗塞合并心衰的患者采用四步康复程序治疗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塞康复医疗的可行性,我们选择5例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惠按照我院制定的“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4周康复程序”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说明只要选择适当的病例,在基层医院也能安全有效地开展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也证实经康复医疗的患较常规治疗恢复得好。提出康复治疗必须以临床治疗为基础,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康复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执行福建老年医院患性心肌梗塞四周康复程序(1990年)。患男47例,女17例,平均65岁、梗塞部位为:下壁25例,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8例,心内膜下4例,下壁 右室壁4例,下壁 正后壁3例,前壁 左室壁3例,前壁 下壁 右室壁 正后壁2例,其中≥60岁40例,大面积心梗12例,严重并发症19例,60例顺利完成程序.4例因合并室壁瘤心衰反复中止康复,总有效率93.75%,表明即使是高龄,大面积心梗,有严重并发症持病情稳定后,以步行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周康复程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后康复治疗疗效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符合病例选择标准,以配对原则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下,加以康复治疗,而对照组只给内科治疗。治疗组在离床时间,第三周末6分钟步行距离,住院时间以及第三周末时心理测定和半年后生活质量评定均优于对照组。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的恢复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可促进心理和生活质量的恢复,使患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影响康复治疗的有关因素,提示心脏康复治疗是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以运动为主的多项训练方法,可使患恢复最佳生理、心理和职业状态;对无并发症的惠可按正常康复程序进行康复治疗,而对有严重并发症应在病情稳定后延期进行康复治疗;影响康复治疗的因素与患的心梗面积、严重并发症、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塞(AMI)患住院期病情的影响。方法 203例AMI患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组1101组)及对照组(组2102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2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平板运动试验阳性、Holter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阳性、Wagner-Selvester心电图分值以及梗  相似文献   

8.
本报道对4例合并有轻度泵功能衰竭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进行两周程序康复,结果所有病人均如期完成康复程序,在出院前顺利完成了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试验(GXT),随访3~11月,所有患均能不同程度地参加家务活动、运动锻炼或轻度工作,全部患均可胜任自理生活。因此,对并有轻度泵功能不全慎重采用两周方案仍是可行的,但务须严格掌握禁忌症并采用个体化的原则,才能保证康复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人大多数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作为护理人员应对此类患做好康复指导,使其消除诱发因素,正确应用急救药物,配合治疗,减少复发,达到康复目的。现报告我们康复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将24倒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随机对等分为常规治疗组(T组,12例),康复治疗组(Ⅱ组,12例)。康复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执行3周康复程序。结果:康复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住院日显缩短,运动贮量显增加,生活质量显提高。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康复医疗。  相似文献   

11.
充血性心衰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早期运动康复对充血性心衰患的临床疗效疗,探讨其运动方式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近4年来25例充血性心衰患在实施临床医疗措施的同时,早期介入运动康复,并与周期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5例患均顺利完成早期运动康复,其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节省,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可增强患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出院时生活质量。续集:早期运动康复对充血性心衰患疗效显,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的治疗效果,选择住院的慢性心衰患23例,分为运动治疗组13人,对照组10人,运动治疗组病人进行运动康复治疗7—8周,对照组则不连行运动治疗,综合观察患运动前后的有关指标.并评价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运动康复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在心功能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增强患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患的生活质量;检测血浆心纳素、内皮素可作为判断运动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将24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随机对等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12例),康复治疗组(Ⅱ组,12例)。康复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执行3周康复程序。结果:康复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住院日显著缩短,运动贮量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康复医疗。  相似文献   

14.
两周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 :探索两周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个体化及活动量循序递增的原则 ,对 4 2例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 2周康复程序的康复治疗 ,包括饮食指导、戒烟、适量运动及处理应激的训练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 2周康复程序的治疗 ,门诊随访 1~ 5个月 ,所有患者均能生活自理 ,半数以上的患者能坚持参加步行锻炼和家务劳动。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的 2周康复程序是切实可行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塞康复医疗的可行性,我们选择5例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照我院制定的“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4周康复程序”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说明只要选择适当的病例,在基层医院也能安全有效地开展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也证实经康复医疗的患者较常规治疗恢复得好。提出康复治疗必须以临床治疗为基础,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康复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有别于非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老年病人的预后,降低远期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我们于1992年7月至1995年12月对5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进行了不同期的康复治疗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康复治疗始于70年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康复程序日臻完善,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4年来对收治的128例AMI患,在医疗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为期3—6个月的康复锻炼治疗,收到显效果。现就AMI康复锻炼过程中监督护理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执行福建老年医院急性心肌梗塞四周康复程序(1990年)。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65岁、梗塞部位为:下壁25例,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8例,心内膜下4例,下壁 右室壁4例,下壁 正后壁3例,前壁 左室壁3例,前壁 下壁 右室壁 正后壁2例,其中≥60岁40例,大面积心梗12例,严重并发症19例,60例顺利完成程序,4例因合并室壁瘤心衰反复中止康复,总有效率93.75%,表明即使是高龄,大面积心梗,有严重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后,以步行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周康复程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影响康复治疗的有关因素,提示心脏康复治疗是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以运动为主的多项训练方法,可使患者恢复最佳生理、心理和职业状态;对无并发症的患者可按正常康复程序进行康复治疗,而对有严重并发症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延期进行康复治疗;影响康复治疗的因素与患者的心梗面积、严重并发症、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同程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对9例合并有Ⅱ~Ⅲ。AVB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两周程序康复。结果:所有病人均如期完成康复程。有6例患者在出院前顺利完成了症状限制性踏车运动试验,随访3~34月,所有患者均能不同程度地参加家务活动、锻炼或轻松工作。结论;下壁急性心肌梗塞合并Ⅱ。AVB患者慎重采用两周方案仍是可行的,但务须严格掌握禁忌症并采用个体化的原则.才能保证康复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