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11年1月,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共收治9例年龄在12~73岁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患者均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因、对症治疗,并分析病因、临床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情况。结果引起CVST的病因为凝血机制障碍3例;口服避孕药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感染1例;病因不明2例。CVST患者多以头痛、恶心呕吐、颅高压综合征、癫痫、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治疗后,9例患者中治愈6例;1例失明;1例介入治疗后痊愈;死亡1例。结论 CVST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配合腰穿有助于临床确诊,抗凝、介入溶栓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两类,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V或DSA可明确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刘虹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17-4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15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早期诊断,有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头颅CT、MR/、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控制症状等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孤立性头痛、颅内高压综合征、癫痫发作、局灶性脑叶综合征及脑病.抗凝是目前治疗CVST的主要方法.然而,抗凝治疗效果欠佳或合并脑出血的重症CVST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静脉窦接触性溶栓、动脉介入溶栓、机械性碎栓、球囊导管取栓术、...  相似文献   

6.
付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67-168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例CVST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特征、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CVST患者多为中青年患者,多机型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及癫痫发作。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可见静脉窦高密度改变及脑实质异常信号。临床治疗多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要方法,本组中26例患者经治疗18例利用肝素治疗,14例好转;8例利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好转。结论对于中青年急性头痛、呕吐患者,须注意行MRI+MRV检查排除是否患有CVST,必要时进行DSA检查,一旦确诊立即行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国兴 《北方药学》2016,(4):190-191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MRV、MRI检查确诊,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DSA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应用机械性溶栓和静脉接触溶栓方法对经DSA确诊患者20例进行治疗,应用支架形成术对经DSA确诊且静脉窦狭窄的患者3例进行治疗,分析DSA在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合理选择造影方法、图像采集方式、设置高压注射器参数、应用路径图有利于提高诊治成功率。结论:在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科学地使用DSA技术有利于提高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汪洋  魏祥品 《安徽医药》2018,22(11):2153-2155
目的 分析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治疗过程,积累治疗该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详细记录该例CVST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分析患者预后不佳的原因。结果 因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后患者出现同侧的大面积梗死伴出血,虽外科积极干预,但最终预后不佳。结论 CVST的早期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生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围生期CVST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头痛症状及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220mmH2O,且影像检查发现不同的脑实质病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经予抗凝溶栓及对症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围生期CVST的治疗并不困难,但关键是确定诊断,因此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掌握易发因素,进行必要的CT、MRI、MRV检查,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孙辉  钱伟东 《安徽医药》2017,21(5):859-862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CVST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病人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有头痛症状,其他症状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影像学方面,CT平扫12例(12/42)发现异常,MRI平扫(T1WI、T2WI、FLAIR)发现异常者32例,MRV检查显示异常者45例,46例病人通过MRI+MRV均能得到诊断,所有病例经过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较多,临床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围产期4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肾病综合征2例,副鼻窦炎1例,另外7例原因不明;临床表现丰富多样,颅高压为其主要症状;CT表现普遍性脑水肿,脑室变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显示颅内静脉窦病变的部位及范围。采用降颅压、扩容、抗凝及溶栓等治疗,10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围产期高发,血液成分改变、感染与本病发生有关;影像学检查为确诊该病主要手段;溶栓、抗凝、扩容等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其次为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抽搐及视力障碍,其中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中DSA检查1例、头颅MRV检查21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者12例,以上失状窦受累最常见,发病原因以分娩最常见,其他因有口服避孕药、炎症、外伤、贫血等,22例中基本痊愈21例。结论 CVST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发病原因以分娩常见,可伴发躯体静脉血栓形成,多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加深对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收治的13例延迟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误诊原因,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13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抗凝等内科治疗,1例死亡,12例均治愈.结论 CVST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MRI、MRV是目前CVST确诊的主要手段,加强对疾病本身特点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其次为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抽搐及视力障碍,其中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中DSA检查1例、头颅MRV检查21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者12例,以上矢状窦受累最常见,发病原因以分娩最常见,其它原因有口服避孕药、炎症、外伤、贫血等,22例中基本痊愈21例。结论 CVST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发病原因以分娩常见,可伴发躯体静脉血栓形成,多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并不常见,由于其预后一般较好,且临床表现复杂,很多病例临床上并未发现.笔者学习期间所在医院2007 年1 月至2010 年11 月收治CVST患者44 例,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笔者对其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程福璋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29-130
目的:分析以颅内出血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经MRI、MRV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该患者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无特异性。结论: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颅脑MRI及MRV对CVST的诊断敏感,且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较有创的DSA更易被患者接受,极大提高了CVST早期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10例痊愈,33例好转,2例无效。结论临床医9币对该病应有充分认识,提高警惕,尽早确诊并给予规范化治疗,及时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诸多病因诱导的,临床表现为脑静脉回流受阻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等,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病变性质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一般多为炎症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以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为主,可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也可以突发、罕见的至死性脑卒中为表现~([1])。临床除了重视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调整血压等一般治疗外,特殊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2])。目前,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血管腔内介入已经成为CVST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2017年8月28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CVST患者,经脑血管造影+颅内静脉窦取栓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尚文鹏 《首都医药》2008,15(10):24-2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产期多见;颅高压为其主要症状[1];磁共振(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可同时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采用抗凝等治疗,多数痊愈.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围产期高发;影像学检查为确诊主要手段;抗凝等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分析58例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VS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CVST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VST患者58例,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10~73岁,平均32.79岁.住院时间1~109 d,平均住 院25.7 d.对患者的病因、起病方式、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