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急、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变化,为临床诊治周围性面瘫提供无创性客观评价指标.方法 周围性面瘫的患者14例;接受健康体检者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热敏度为0.05℃),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取头、面部远红外热图.采用本机提供的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左、右两侧面颊、内眦、眶上及额等测温区远红外热像的温度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正常组面颊、内眦、眶上及额部4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2)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变化显示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面颊、内眦、眶上及额等测温区温度明显高于健侧(P<0.05,P<0.001).(3)3例病程为25 d至1年的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变化显示慢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面颊、内眦、眶上及额等测温区的温度显示低于健侧.不同患者各测温区的温度呈现不同的差异,如2例患者呈现患侧下颌区、口区温度明显低于对侧;1例患者呈现患侧内眦区、眶上区及额区的温度明显低于对侧.结论 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周围性面瘫患者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慢性期面瘫侧呈缺血性改变.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治周围性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慢性颈肩痛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颈肩痛患者红外热像图的改变,为颈肩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照组健康体检者40例,颈肩痛组颈椎病34例和急、慢性颈肩软组织损伤6例.暴露检查部位,应用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采取全身及项背部远红外热图.应用本机提供的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项部、背部、肩部等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受检者的项部、背部、肩部等测温区的远红外热像呈左右对称分布,脊柱中央呈高温区,项部、背部及肩部左右两侧温度均匀对称,两侧平均温差为0.0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颈肩痛组患者的远红外热图像呈左右不对称分布,出现明显的局部高温区或低温区.急性颈肩痛患者疼痛区局部温度明显高于周嗣组织,可达2℃以上;而慢性颈肩痛患者疼痛区局部的热像表现不一,大部分呈低温改变,少数患者疼痛部位呈高温改变.结论 远红外热像检查可反映出急、慢性期颈肩痛患者疼痛部位的温度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个体化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与病情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50例为观察组;正常健康人群100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并测量两组受检者额部的温度,并对该部位的热代谢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自身额部左右两侧温差与...  相似文献   

4.
邓方阁  邓秀芳  郭冉  邓薇  苏远力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454-1457,1606
目的评价新兵集训期间应激状态下女新兵上呼吸道系统的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检测仪,采集集训期间的健康女新兵头颈部的红外热像图57例,分别对头面部整体区域及局部区域进行定位定量分析,进行上呼吸道状态评价。结果头颈部的整体红外热成像表达基本呈左右对称性分布,正中矢状线两侧额窦区、眼内眦眶区、鼻窦区、口角及颈部咽喉区的最高温、最低温及平均温的比较,左右温差最大不超过0.21℃(均P>0.05)。头颈部的局部红外热像表达显示:额、鼻及眼部的红外热像表达相对正常,但口与颈咽喉部呈现出异常高温的红外热像表达;温度定量分析显示:头面部整体平均温度为(31.51±0.77)℃,与之相比,额部平均温最高(33.25±0.52)℃,鼻部平均温最低(30.83±1.49)℃;而颈部、眼部及口部的平均温分别为(32.65±0.62)℃、(32.79±0.50)℃和(32.77±1.03)℃,三者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者与面部、额部及鼻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女新兵在集训期应激状态下,其口与颈咽喉部呈现出异常的红外热像图表达,表明上呼吸道(口咽部及颈咽喉部)局部组织容易发生充血和水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红外热象图检查正常人40例和颈椎病患者48例。方法是以脊柱为中线,按解剖学标志在两侧对应部位取颈、背、肩、上臂、前臂、手点等6个测温点,检测每个测温点温度,求出左右对称的两个测温点温差。统计表明,正常人躯体两侧各对应测温点的温度基本相同。而颈椎病患者除颈点外,其他各点温差明显增大,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对其中38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热象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两侧温差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且缩小的幅度与疗效的等级呈一定的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红外热象图检查作为颈椎病辅助诊断和疗效评定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CVR)的影响。方法6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他汀组(辛伐他汀10mg/d)、强化组(辛伐他汀40mg/d)和对照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屏气指数(BHI)和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他汀组及强化组治疗后,BHI较治疗前均增加,分别为0.81±0.12vs.1.29±0.11和0.78±0.13VS.1.41±0.14(P〈0.01);CVR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强化组BHI及CVR较他汀组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VR,大剂量他汀治疗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面瘫与面部温度对称性关系的热像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增加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指标,探讨简便、直观、无创的热像图方法评定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的可能性,本文对384例患者进行了面部热像图的观察和随访。结果显示:(1)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明显不对称;(2)面部双侧温度差值定量化统计显示,病程短、病变重者面部双侧温度差明显地大于病变轻和病程长且恢复者;(3)病变期面部双侧温度差明显地大于痊愈后;随恢复程度的增加,面部双侧温度对称性加强,双侧温差值减小。结果表明,面部双侧温度差值与病变程度和恢复程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用该温度差和面瘫患者面部热像图的直观分析,进行面瘫病变程度和恢复状况的评价是可行并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且成为临床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的诊断手段较多.用药也较为繁多,其中经颅多普勒(TCD)这一技术具有操作便捷、无创、可重复操作、价廉等优点,实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门诊的快速诊断。同时我们通过用药后复查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到药物疗效,为临床一级、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蝮蛇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蝮蛇抗栓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变、瘫痪肢体肌力的改变。方法:选择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蝮蛇抗栓酶组为治疗组,丹参组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结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蝮蛇抗栓酶组优于丹参组,二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4%,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梗塞所致同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缺血性脑梗塞所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45例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与CT平扫出现同侧脑梗塞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组病例首诊均为急性脑血管病;对侧肢体运动功能正常。结果:45例出现同侧缺血性脑梗塞灶52个,其中右侧27例对个病灶,左侧18例对个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8例,丘脑区9例,放射冠区2例,额、颞、顶、枕叶共7例。病灶最小直径≤2mm,最大>15mm,其中5例为多灶性,28例(62%)在发病后24小时内接受CT检查出现塞梗灶;所有梗塞灶均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缺血性脑梗塞有可能引起同侧肢体功能障碍,期待通过脑血管造影、DSA或MRA检查获取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搭桥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5例正常对照和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前后的脑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Tc^m-双半胱乙酯(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例患者术前缺血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因患病时间不同而表现为增高、无变化或降低,手术前后脑^18F-FDG显像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前表现为葡萄糖摄取增高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同法处理脑血流灌注显像,15例患者术前病变血管支配区的血流灌注均减低,术后14例患者的病变区血流灌注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无改善者为手术失败;除额叶外,手术前后病变脑不同部位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血流灌注显像可较好地反映手术前后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变化,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对了解手术前后脑功能变化及判断手术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予以统计分析。结果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疗效显著,两者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狭窄血管进行测量并进行狭窄百分比分析计算。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狭窄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与实际大小非常接近;对于颅外段狭窄病变,可以应用带有标准刻度(mm为单位)的导管或导丝作为参照物,进行测量时很少产生误差。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正确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并发症原因和处理对策,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科153例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统计分析并发症数量、种类、严重性、可能的原因和处理措施。结果:①所选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②非严重并发症发生总数为21例,部分患者2种以上,主要有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系统并发症、器材操作相关并发症、对比剂相关并发症、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5类。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CA检查可发生一些非严重并发症,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熟练介入操作技巧可有效减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观察额隐窝区域气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额隐窝区域诸气房,为额窦开放术中准确判断额窦开口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100例无额窦和额隐窝区域病变的患者行头部螺旋CT扫描,应用MPR技术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3个重组图像上连续观察额隐窝区域诸气房.结果 100例共200侧中,186侧(93.0%)可见鼻丘气房.88侧(44.0%)可见额气房,其中Ⅰ型占51侧(58.0%),Ⅱ型占23侧(26.1%),Ⅲ型占14侧(15.9%).130侧(65.0%)可见筛泡上气房.23侧(11.5%)可见额筛泡气房.11侧(5.5%)可见眶上筛房.36侧(18.0%)可见额窦间隔气房.结论 运用多层螺旋CT的MPR技术可以多方位连续观察额隐窝区域诸气房,加深对该区域诸气房的理解,为内镜额窦开放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健康志愿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DSA灌注造影,对其中10例进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进行DSA脑灌注检查,评价支架成形术后的脑血流改变。结果:4例健康志愿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实质期脑染色均匀,血供丰富。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47例患者实质期脑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10例支架成形术后DSA脑灌注造影与术前相比脑实质染色有明显的增强。结论: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总体描绘脑部血供的分布、脑实质的染色及异常改变,客观评价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患者侧枝循环与脑缺血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根据有无侧枝代偿将患者分为两组,有侧枝代偿组12例,无侧枝代偿组18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证实患单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除外脑占位病变及脑出血性病变。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侧枝代偿组患者额、颞、顶、枕叶的血流灌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节、丘脑的血流灌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t=-2.223,P=0.04;t=-3.164,P=0.006)。有侧枝代偿组患者治疗前后仅基底节区血流灌注有显著差异(t=-2.92,P=0.014),余额、颞、顶、枕叶及丘脑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行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节血流灌注明显改善,与侧枝循环的存在与否无关;丘脑血流灌注变化与侧枝代偿有关,无侧枝代偿患者治疗后丘脑对缺血产生显著耐受性,有侧枝代偿者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内动脉系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 5 0例 ,脑梗塞患者 70例 ,根据糖耐量试验分为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 ,分别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 78% ,非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为 4 0 .5 % ,P <0 .0 5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