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心肌梗死前 48h内心绞痛对高龄 (≥ 8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 (30天内 )预后的影响。以 12 1例高龄AMI患者为对象 ,对比分析梗死前有心绞痛组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特点。结果显示 ,梗死前有心绞痛组71例(5 8 7%) ,梗死前无心绞痛组 5 0例 (41 3%)。两组年龄、性别、主要心血管疾病史或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并发症、治疗和近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梗死前心绞痛对高龄AMI患者近期预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春杰  曹洪欣  余柏林 《人民军医》2003,46(12):692-694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80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史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8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32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维护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109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首次AMI患者,分组比较IP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分为2组:IP组(有梗死前心绞痛)51例;非IP组(无梗死前心绞痛组)58例。结果:CK、CK-MB的峰值浓度IP组显著低于非IP组(P〈0.01),LVEF值IP组显著高于非IP组(P〈0.05),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P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PA):IP组显著高于非IP组(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限制AMI患者梗死面积,保护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洪宝武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426-1427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的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和大剂量氯毗格雷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患者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梗后心绞痛发生率(5.88%)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2.94%)和病死率(5.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11.76%,20.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联合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7例STEMI患者 ,早期静脉溶栓组 (n =5 0 2 )和对照组 (n =335 ,无溶栓指征或不愿溶栓者 )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情况 ,同时分析两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早期静脉溶栓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率为 6 0 .9% (rt PA组74 .2 % ,尿激酶组 5 7.6 % ) ,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中风、非致命性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溶栓组住院病死率较传统方法下降 17% ,且住院日显著缩短。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分析西宁地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临床基本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43例西宁地区STEMI、48例NSTEMI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基本特征、心肌损害指标、心功能及冠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1)STEMI组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史、糖尿病比例发生率均低于NSTEMI组(P〈0.05),两组中海拔〉3000m发病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NTEMI组(P〈0.05);③STE—MI组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明显高于NSTEMI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NSTEMI组患者三支病变及〈90%的狭窄低于STEMI组,侧支循环形成丰富。结论:NSTEMI较STEMI合并糖尿病比例相对较高,既往多有心肌梗死病史和心绞痛症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比例以及血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较低,冠脉病变弥漫、累及多支,形成侧支循环的比例高,其发病前常存在缺血预适应,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对于STE—MI、NSTEMI的患者我们可以按平原地区的标准进行诊断、评价及判断顸后。  相似文献   

7.
郭晓敏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7):811-812,814
目的:分析在急诊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老年患者静脉溶栓成功后应用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治疗的90例急性STEMI患者,均在静脉溶栓后予以补救性PCI治疗,按年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年龄〉70岁;对照组,45例,年龄〈70岁。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观察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死亡、LVEF和WMSI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平均住院时间、再次梗死率和LVd指标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PCI术后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未见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成功后应用补救性PCI在对于老年STEM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合称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 ,虽然其住院期病死率较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低 ,但再梗死率、心绞痛再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较高 ,是一种潜在危险性很大的疾病。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降低心肌再梗死的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无明确糖尿病史的患者在出院前常规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糖代谢状况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糖尿病(DM)组,收集所有患者的生化指标、心脏彩超及冠脉造影等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糖代谢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女性较多,入院时心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较高,梗死面积较大,心功能较差,冠脉三支病变比例较高,预后较差。糖调节受损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也高于糖代谢正常心肌梗死患者,而其他指标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伴恶心、呕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52例,根据是否存在恶心、呕吐症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的TNI、CKMB、BNP测量峰值以及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心源性呕吐是AMI患者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杏丁注射液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将85例UAP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常规治疗(杏丁注射液25 mL静点,1次/d),对照组42例(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点,1次/d),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均下降,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hs-CRP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UA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可以逆转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抗炎作用,降低AM I的发生率和猝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艳敏  牛敬雪 《武警医学》2013,24(4):340-342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106例老年AMI患者,其中康复组53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53例接受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不良症状的发生及焦虑的程度。结果 康复组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治疗后焦虑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康复组不良症状发生、焦虑程度改善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AMI患者效果肯定,可以明显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减轻焦虑的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此外,治疗组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羟丁酸脱氢酶(HBD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2.6%,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率26.3%,总有效率76.3%。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疗效显著,效果优于FD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雷帕霉素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接受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分叉病变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选择2003年3月~2008年8月期间在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13例患者,其中46例置入了国产雷帕霉素支架(北京乐普,Partner组),67例患者接受了进口雷帕霉素支架(美国心扉,Cypher组)。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脑血管事件(MACCEs)发生情况,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血运重建情况。当患者出院后每月门诊随访,最少持续6个月,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MACCEs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脑血管事件等;入选患者如果临床无心肌缺血证据或无心绞痛复发,均在术后6~9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一般临床特征方面,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artner组与Cypher组术后12个月的心绞痛复发、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死亡及MACCE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随访Partner组与Cypher组支架内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4%,4.47%,P〉0.05)。结论国产与进口雷帕霉素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患者的早中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措施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以及心理问题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问题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路径护理,可以消除心肌梗死患者对疾病的误解,提高护理满意度及心理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检测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心肌损害及并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诊断评估和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一氧化碳(CO)中毒74例患者,按内科学第七版评估标准,分为3组:轻、中、重度;分别测定心肌酶、BNP,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随着CO中毒程度加重,血清心肌酶活性AST、LDH、CK、CK-MB以及BNP水平均明显增高,中毒程度越重,升高越显著,有明显差异性(P〈0.01);ACOP并发急性心梗(AMI)、心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或猝死等,心肌酶谱检测仅对AMI有较好的诊断评估和预测作用,而对于心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或猝死的预测和评估无明显作用,BNP相对于心肌酶谱检测有更好的诊断评估和预测优势(P〈0.01)。结论在ACOP并发心肌损害的事件中,BNP检测对于心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评估和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