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持续性枕横位或持续性枕后位是最常见的两种胎头位置异常,两者相加约占头位难产总数的三分之二,手转胎头术是经阴道行手旋转胎头纠正枕位异常的无损害性干预手术,成功的手转胎头术为经阴道分娩创造了条件,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本院近10年来手转胎头纠正枕先露异常2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程中徒手旋转胎头术配合对侧高坡侧俯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分娩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配合对侧高坡侧俯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1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中,转位成功87例,失败13例,成功率87%。无胎儿头皮损伤及颅内出血,无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术配合对侧高坡侧俯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转胎头术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行手转胎头术纠正的663例枕位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4例持续性枕横位中阴道分娩394例,占84.91%,199例持续性枕后位中阴道分娩139例,占69.85%.结论 在无头盆不称、胎心及产力异常时,适度地给产妇、胎儿无损害的干预,可提高阴道分娩的质量和阴道分娩率.产科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4.
头位难产中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义红 《当代医学》2010,16(21):31-32
目的分析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对头位难产分娩结局的影响,探讨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5月我院住院分娩,因为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导致的头位难产的产妇300例,采用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分析其分娩结局。结果 300例产妇中通过体位改变纠正胎方位者35例,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成功的204例,失败的61例,成功者均阴道自然分娩,失败者均剖宫产终止妊娠,成功率79.6%,所有产妇均没有出现胎儿头皮损伤及颅内出血,没有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裂伤等并发症。结论体位改变配合手法矫正胎方位纠正头位难产中的枕后位、枕横位,能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率,减少剖宫产率,大大改善分娩结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又是胎头位置异常的重要原因,尽早采取体位改变,适时手法旋转胎头位置(也称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为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与胎头吸引器或产钳旋转胎头相比,产妇采取胎儿背侧半俯卧位加手转胎头法,容易掌握,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在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165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5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后经阴道自然分娩126例,胎吸助产11例,成功率为83%;经上述处理无效,剖宫产28例,占17%。所有新生儿均无死亡,产妇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通过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对胎儿损伤小,降低剖宫产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范金蝉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94-119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又是胎头位置异常的重要原因,尽早采取体位改变,适时手法旋转胎头位置(也称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为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与胎头吸引器或产钳旋转胎头相比,  相似文献   

8.
手转胎头术(manul rotation of fetalhead)是经阴道徒手转胎头纠正异常枕位的无损害性干预手术。成功的手转胎头术为经阴道分娩创造了条件,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手段之一。我们对我院1985年6月~2005年6月手转胎头纠正先露异常53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胎位异常中比较多见的是持续性枕后位,临床采用手转胎头术是纠正胎方位,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此方法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故将我院对分娩中出现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在不同时期采用手转胎头术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取得的不同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之间住院分娩总数1326例,发生头位难产267例,其中122例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出现延长或停止超过2小时,给予人工破膜确认为枕后位。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宫口扩张4~5cm,先露部在坐骨棘上1~2cm;B组:…  相似文献   

10.
手转胎头是经阴道徒手转胎头纠正异常头枕位、提高阴道分娩率并降低剖宫产手术率的一种无损害干预手术,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枕位异常手转胎头纠正11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据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寻找最佳处理方法,减少剖宫产率,改善母儿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3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临产后确诊为枕后位产妇260 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侧卧位纠正胎方位,对照组不予干预,充分试产,两组待宫口开全后若仍为枕后位,徒手旋转抬头,失败者选择剖宫产.结果 观察组胎头自行纠正47例(36.2%),徒手旋转抬头成功65例(50%);对照组自行纠正0例,徒手旋转抬头成功87例(6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后通过进行体位纠正及徒手旋转胎头术,使大多数难产转为顺产,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的效果。方法对110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行阴道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分析旋转时机、胎儿体重对转位成功的影响。结果 110例中89例成功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旋转成功率达80.91%;枕横位79例,成功68例,成功率86.08%;枕后位31例,成功21例,成功率67.74%。宫口扩张5~7 cm时的转位成功率最高,为57.30%(51/89);胎儿体重对转位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方位不增加母体及新生儿并发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星明  张辉华  杨波  胡永清  汪虹 《重庆医学》2011,40(35):3589-3591
目的 探讨胎头方位及母体体位对胎儿外耳超声显示率的影响.方法 用经第一颈椎双耳平面(FCEP)法联合改变母体体位对1 942只胎儿外耳进行超声检查.将胎头方位分为14种,记录改变母体体位前、后各胎头方位下胎儿外耳的超声显示率.结果 改变母体体位前胎儿外耳总显示率为56.75%,其中正枕前为100%;正枕后为72.2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2例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实施"转位三步法"。潜伏期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有效的健康教育,让产妇尽量放松,避免加强宫缩,为手法旋转做准备; 活跃早期让产妇采取变换体位的方法,利用胎儿的重心作用使胎位得以旋转,使转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活跃晚期产妇宫口开大6cm以上,胎头达坐骨棘平面或以下时,予实施手法旋转。结果102例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中有88例转位成功并自然分娩,14例转位失败,转位成功率86.3%。结论对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实施"转位三步法",能有效提高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我院产科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统计1991~2004年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产钳及胎吸分娩数,对14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难产包括子宫收缩乏力、相对性头盆不称、巨大胎儿、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等,是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但以胎儿窘迫、社会因素为指征上升最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而产钳、胎吸助产率则逐年减少。结论: 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正确诊断胎儿窘迫,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倡责任制助产,进行心理调控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坚青 《吉林医学》2009,30(9):804-806
目的:探讨避免及处理持续性枕横位的方法,以求更好地提高产科质量。方法:以持续性枕横位为手术指征的86例剖宫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可能与持续性枕横位的形成及处理有关的因素、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研究。结果:造成持续性枕横位的原因有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宫缩乏力;持续性枕横位的处理纠正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宫缩及体位纠正胎方位,并强调早期处理及时纠正。结论:持续性枕横位通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纠正后,应该是可以避免及减少发生的,且剖宫产并非是其最终唯一的处理手段。当然,严格观察产程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通过B超胎盘定位,并采用双盲法前壁胎盘(A组)56例和后壁胎盘(B组)68例作前瞻性观察。结果,胎头高浮、宫缩无力、头位异常(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及手术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和0.01);产程各期A组均虽较B组长,但P>0.05。说明前壁胎盘不仅使枕后位发生率高,而且影响胎头内旋转,是造成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杨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7):712-713,7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方法: 对12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及围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121例枕前位产妇为对照。结果: 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骨盆异常、宫缩乏力发生率比枕前位高(P < 0.05~P < 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枕前位(P < 0.01),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P < 0.01),胎儿窘迫、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均明显多于枕前位(P < 0.01)。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产程时间延长、宫缩乏力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生儿预后欠佳,手术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