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骨科患者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将19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根据床号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8例患者术前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试验组98例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DVT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徐起琴 《中国药业》2012,21(23):60-61
目的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手术前后的护理,为骨科术后DVT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于术后6~8h开始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2500IU/a)进行7~10d干预。根据患者l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检查确定患者有无DVT发生。结果试验组术后共有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4.26%;对照组术后共有10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21.28%。对照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伤口周围皮下淤血3例,淤血伴消化道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结论骨科大手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以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赵国梁 《中国药业》2013,22(11):65-6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只采取基础预防手段,治疗组45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观察两组预防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伤口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没有发生肺动脉栓塞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7.78%,治疗组患者中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联合气压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6).两组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后使用弹性袜预防DV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疗程10d,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10例患者共发生14例DVT,发生率为12.7%;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症状较轻,及时停药观察后均消失.结论 低分子肝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7):175-17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康复训练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分成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同时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连续2个月接受治疗,比较DVT发生率、下肢临床症状及D-二聚体,P-选择素水平。结果对照组DVT发生率43.8%,治疗组为6.3%,两组DVT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组疼痛、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D-二聚体,P-选择素水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益气通络方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效果.方法 中药治疗组给予自拟益气通络方中药口服,1剂/d,2次/d,早晚分服;西医对照组: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次,2次/d.两组均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疗程2周.结果 DVT发生率比较,中药治疗组2.97%,低于西药对照组4.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通络方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达到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同的预防效果,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未使用任何预防性药物,观察组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物理措施预防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该院行脊柱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单纯物理措施预防 DVT,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 DVT,比较2组患者 DVT 发生率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 DVT 发生率和出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脊柱术后中单独应用物理措施预防 DVT 的效果并不比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差,且无药物的不良反应,经济方便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相似文献   

9.
刘勇  李杨  关敬之 《北方药学》2015,(1):161-162
目的:探析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择期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联合应用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比较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 2例(4.8%),对照组发生DVT 7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骨科术后发生DV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肢周经缩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优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医院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0例.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6 h内,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0 mg/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1周.于治疗第1周、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16.00%),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00%),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凝药物对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方法 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5例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结果 早期应用抗凝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明确的预防效果.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02月—2011年05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00例,术前68 h给予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连续14 d;低分子肝素组10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1次/d皮下注射,连续14 d。术后1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6%,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10%(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能更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者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髋关节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将在兴宁中医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增加循证护理,包括:心理因素干预,提升肢体锻炼依从性、保持良好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及中药配合按摩等。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观察组1例(2.0%),对照组7例(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卧床时间分别为(14.9±2.6)dvs(16.4±2.3)d,住院时间分别为(20.3±3.1)dvs(24.7±3.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全面的循证护理可有效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减少骨科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Low molecular weight dextran injection,LMWD)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32例THA术后预防性应用LMWH和LMWD患者发生DVT和术后出血的情况,其中抗凝组术前12 h均应用LMWH 2500U,术后6 h后应用LMWH剂量为5 000 U/d者14例(高剂量组)、2500 U/d者18例(低剂量组),时间7~14 d,均联合手术当日应用LMWD500 ml至1000 ml;并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35例THA术后未应用LMWH和LMWD患者3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假体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1个月内对照组9例(25.7%)、高剂量组1例(7.1%)、低剂量组2例(11.1%)发生DVT,其中对照组有1例DVT继发PTE死亡,抗凝组无死亡.对照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01.5±90.7)和(619.2±264.8)、(363.5±96.6)和(486.7±269.7)、(319.7±89.2)和(430±192.5)ml;高、低剂量组之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未发生溃疡出血、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行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不予任何抗凝药物,术后24h开始行物理方法预防DVT;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术后给予LMWH腹部皮下注射,2组均治疗7d。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双下肢DV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血常规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DVT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2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预防髋、膝关节术后DVT疗效确切,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59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①52例、对照组②54例,观察并分析三组患者腹腔镜术后DVT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结果观察组2例患者并发DVT,对照组①并发3例,对照组②并发9例,观察组、对照组①患者发病率与对照组②患者发病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4例并发DVT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明显肺栓塞症状出现。经给予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15d、1个月和3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病情无恶化、无复发。结论对于术前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要注意其术后并发DVT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脉冲气压治疗仪、应用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1例85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41例43髋)和低分子肝素组(40例42髋)。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分子肝素钠4100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APTT、PT、PLT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12.5%),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9%),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赵伟  曲虹  丁美精  胡小辉 《安徽医药》2016,37(8):979-981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宣城中心医院住院的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DE组)25例,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24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元时间(PT)变化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DE组和LMWH预防DV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DE组和LMWH组患者在预防DVT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和LMWH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结论 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较好的预防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达比加群酯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